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千年古韵槎城 今朝旅游胜地

源城区率先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12-10 17:10:00 来源:

7985e750c23dc8a6eb0152b628a973a2_1210035_001_01_s.jpg

□ 龟峰塔,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904bb7c8d184df65d02f3f523cfa34f1_1210035_001_02_s.jpg

□ 鳄湖历史悠久,原名噩湖,又名制府湖、东门塘,共有12公顷的水面。建于明朝万历甲午年(公元1594年)。 肖斌 摄

f004d80ed741f579f07620381c8c62ab_1210035_001_03_s.jpg

□ 李焘故居,位于源城区上城街道办事处上城居委会北直街61号。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

80ae3de8d94c690eeab79aa73b82483f_1210035_001_04_s.jpg

□ 太平街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各地商贾开店设铺,店铺达二三百间,并带动了沙边街、中山路、化龙街一带的繁荣,形成了河源最早的一片商业区。

近年来,源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建立统筹发展的推进机制,加速“旅游+”业态融合,优化产品结构、公共服务、市场营销,着力破除发展瓶颈制约。2017-2020年,全区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3847.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391.79亿元,两项指标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年均增速分别为 2.74%、1.14%,旅游产业成为支撑源城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 年 6 月,源城区在全市率先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源城区简介

源城区历史悠久,境内是原河源县的一部分。河源县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立县,自古便是东江重镇,至1988年撤销,此间1500多年县名未变。关于槎城的由来,民间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因东江与新丰江在城东侧汇流,形成“丫”字形河流,故称之为“丫江”,又称槎江,城便随之唤为槎城。二是因河源建在新丰江三面环水处,两江上竹筏纵横,像一排竹筏,因故称为“槎城”,所以,槎城是“水中城”的别称。

整合旅游资源 丰富全域旅游业态

近年来,源城区在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坚持“全资源整合”旅游发展思路,逐步丰富全域化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游客过夜率、回头率。

一是坚持龙头牵引。精心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龙头产品,成功打造 2 个国家 4A 级景区、2 个国家3A 景区、1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 1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水晶温泉和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三大旅游景区成为我市旅游“流量担当”。借助三大景区的人流人气,把游客引向周边乡村旅游景点,摘农家果、买农家货、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丰富游客游玩体验。同时,大力推动乡村民宿发展,将乡村四月、杨家小院、涟岸禧悦庄打造为源城民宿品牌标杆,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推动产业融合。深入挖掘恐龙文化、名人古迹、温泉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康养”等新模式,开发了埔前 5 村连片“乡村体验式休闲旅游”、老城“四宝”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成功创建 1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 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1 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和 2 条省级旅游精品路线(槎城之南乡村休闲精品线路:高埔岗—巴伐利亚庄园—春沐源禾悦庄温泉酒店—陂角村—上村村—坪围村;客家文化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客天下—陂角村—上村村)。

三是打造都市景观。近年来,源城区打造了东北直街、红花街等 20 条精品街区,完成太阳广场和 10 个休闲小公园新(改)建项目,实施了一批房屋客家风貌改造和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景城一体”的都市形象逐渐彰显。

据悉,下一阶段,源城区将全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打造“双区”旅游最佳目的地目标,创新旅游发展理念,整合全域资源,调动全域要素,一体统筹规划,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巩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补足各项短板,对标对表国家级旅游示范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申报,全力以赴抓好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发展旅游产业新业态是该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体育旅游、发展研学旅游、发展文化旅游等,务求在“十四五”期间促使全区全域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打卡源城必游之地——槎城四宝

片地贯双城,纵观桂岫、梧峰、鳄湖、槎水、荒村、古寺、宝塔、长桥,四面回环,擅天然之胜境,辟为纪念元勋,舒畅群情,如此园林,可卜万年不朽;游人萃各界,更有农区、苗圃、茧局、桑畦、舞台、艺院、书库、球场,诸般设备,乘娱乐之良辰,导以提倡文化,振兴实业,庶几社会,恒将百度维新。

上面的文字是一副对联,出自1930年时任河源县长张尔超任内的秘书麦实甫,其中描述的便是当时河源城的地貌和风光。到了现在,如果你是一名游客,来到源城旅游则有“槎城四宝”可一览城区风情。

鳄湖。位于源城区上城街道办事处公园居委会东门外街。鳄湖历史悠久,原名噩湖,又名制府湖、东门塘,共有12公顷的水面。占地19.8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1.8万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间(公元1594年)。据《河源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分守道郑邦福,知府林国相,邑大夫李焘,请于制府陈公所凿,亦称制府湖,为上城东濠。明万历二十二年,加一高堤,南侧有鸣凤桥,桥两旁中有翠绿葱郁的树木,北端有飞鸾桥,桥头有千年古榕,两桥相对,湖畔四周绿荫掩时,四时各有情趣。2006年,源城区区府对鳄湖进行改造和修缮,对鳄湖进行亮化美化等工程并新加建于书吧亭和三条曲桥。现今的鳄湖四周绿荫环境更加优美,是源城区现今旅游休闲的主要景点之一。

龟峰塔。位于源城区上城街道办事处新兴居委会南堤路龟峰公园内龟峰山上。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989-2009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塔为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42.6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外观七层,塔内分一明一暗共计13层。每层辟真门一个,穿门饶平座折上可登临各级。塔身每层外面都砌有仿木构件的柱、额、斗拱和假门等。叠涩砖檐、平座,各层平座顶面宽度不一,平座上设有木制勾栏。一层塔檐上边有浮雕花纹,塔身自上而下逐级内收。该塔1978年7月18日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纪年明确,为研究岭南宋塔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李焘故居。位于源城区上城街道办事处上城居委会北直街61号。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清代重修。李焘故居现存头门、过厅、大厅、祖厅、三照壁等,总面阔24米,总进深51.09米,占地面积约1226平方米。头门前立一照壁,面阔三间,基座和边框由红砂岩石条砌筑而成。头门平面呈“凹”字形,面阔三间,两侧有翼墙,门额悬挂现代仿制“三世二品”木牌匾,左右次间各置一座红砂岩石狮子。过厅门额悬挂现代仿制“进士”木牌匾。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额枋上悬挂现代仿制“三宣霖雨”木牌匾。祖厅后部正中供奉祖先牌位。天井地铺鹅卵石,为金钱图案。1986年,公布为河源县重点文保单位,2006年,公布为河源市重点文保单位。

太平古街。原为中廓正街,从清朝乾隆年间的街巷圩市,逐步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市。原长700多米,由南北至东西,和西北至东南走向,由横街、酒饼巷、上街、正街交叉形成十字街,乾隆年间合称“中廓市”。1931年改名太平路,后称太平街,“文革”期间,一度改名“反修街”。

太平街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各地商贾开店设铺,店铺达二三百间,并带动了沙边街、中山路、化龙街一带的繁荣,形成了河源最早的一片商业区。商铺主要经营布匹、海味、盐行、药材、土洋杂货、酱料咸杂、油烛冥镪,以及平码行、货运、食肆茶楼等。外地客商还开设了南海会馆、东莞会馆。“民国”五年(1916年),在河源县商务公会的基础上,成立县商会,会址设太平路南海会馆,“民国”三十三年迁太平街东莞会馆。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华南,东江下游的惠州、博罗、增城、广州等地相继沦陷,而中上游的河源、龙川成为东江军民抗日的大后方,起到了抗战物资筹集供给的重要作用。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有不少避难民众来到河源,有部分人开店经商。

抗战期间,河源城时常遭受日军飞机轰炸,源城商业一度陷于困顿,夜市却开始繁荣起来。抗战结束后,太平街的商家们自发组织了九行工会,工会以行业划分。当时的九行工会不但享誉粤东,也名扬广州等地。太平街成为当时粤东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在太平街经营的各地商家各具特点,出名的有广州、南海、佛山的百货,东莞的咸杂(水产等),兴宁的布匹,普宁、揭阳等潮汕地区的药材,大埔的陶瓷。

□ 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通讯员 叶瑜敏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