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以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源城区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着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

2021-12-10 17:20:00 来源:河源日报

a01755488dd53c9435b3a5dec29470fd_1210036_001_01_s.jpg

□ 源城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出行条件更加便捷高效。本报记者 肖斌 摄

fbfc3de89cdf5232cf6e534538cc25f5_1210036_001_02_s.jpg

□ 埔前镇上村村美丽的村道成为乡村一道风景线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0afd6eaca971484c3150fd3057ecca9b_1210036_001_03_s.jpg

□ 深圳大鹏新区对口帮扶源城乡村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有效开拓了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资料图片

1a67c76f26dc45a358416e40cfc66c90_1210036_001_04_s.jpg

□ 位于高埔岗街道的精品民宿,成为当地开发旅游业的一个品牌。资料图片

4badf1e4f606ea5b8f750294968b1255_1210036_001_05_s.jpg

□ 游客在罗焕荣故居参观,源城区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旅游新亮点。资料图片

9c4c7f81ae583d0ab2a251368b9792db_1210036_001_06_s.jpg

□ 春沐源项目落户在埔前镇陂角村,为当地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赣深高铁今日通车,发展随之提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源城区作为大湾区的“后花园”,乡村振兴将进一步提速,同时也必将为高铁时代的到来增添更多的经济增长发力点。按照源城区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5年,源城区将加大力度推进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市民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打造河源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

“旅游+”推动全域融合特色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各地涌现的旅游新业态。在这项工作中,源城深入挖掘人文历史、红色文化、恐龙文化、名人古迹、温泉文化、美食文化、民俗风情、乡土特色等资源,打造文化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文化特色游;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巴伐利亚庄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客天下国际旅游度假片区为重点,深度开发温泉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结合万隆城——坚基商业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食、住、游、购、娱为一体的五星商旅带。景区文化节庆品牌亮点纷呈,每年举办“农民丰收·啤酒狂欢节”、国际音乐帐篷节、国际温泉冰雪狂欢节、全国野战运动冠军赛、民俗文化节、水果采摘节等节庆节事活动,均极大地丰富了各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源城的旅游吸引力。

在推进全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源城区结合本地的资源和发展实际,着力做好四项“旅游+”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城镇化”。 将一批街区、公共建筑打造成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特色化、景观化、标志性的建筑群,打造都市风光,规划建设公园、绿地、绿道等休闲设施,通过亮化、美化工程,打造“绿色满城、处处是景”的美丽城镇。充分利用城区范围内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室)、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场所,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休憩地。

二是大力发展“旅游+农业”。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三旧改造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扶持发展创意农业、田园风光、花海世界、农耕体验、农业观光等休闲农业,打造农业乐园、农业综合体等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是打造“旅游+ 林业”在城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旅游景区道路以及主要江河两旁进行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形成“一路一景、一山一画”的山林景观。同时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 对野趣沟森林公园、笔架山公园、七寨湖公园进行提质升级改造。

四是创新开展“旅游+交通”。结合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建设特色旅游公路、乡村绿道,增加市区到景区景点的公交线路,进一步推动A级景区交通的便利化。“旅游+”“+旅游”的深度融合,使文化、商贸、工业、科技、体育、乡村建设、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优化与旅游同步提升。

六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源城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其重点就是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同时,根据源城实际致力于发展都市型乡村产业。此举旨在立足城郊和毗邻旅游景区优势,谋划发展引领都市需求的高品质乡村产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培育产业融合类农业园区,做大做强一批示范性农业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此,源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从六个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也推动乡村旅游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完善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依托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新农村建设政策,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配套建设,建设中更加注重乡村旅游元素的构建,完善乡村旅游功能,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游客和村民提供舒适、安全和宜居宜游的休闲旅游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保障。

二是资源整合,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源城区埔前镇几个村内的几个果场主要以观光体验附带鲜果销售为主,受气候、客流量、挂果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大,计划在观光体验基础上,结合产品的销售、研发和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将产品的附加值做出来,效益最大化。

三是构筑平台,打造旅游新模式。为进一步提升水果知名度,在时令水果上市品种比较密集的季节举办首届水果采摘节,统筹各果场陆续推出应季鲜果,旨在为农业品牌打开和拓宽市场,形成品牌影响,为村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强村内种植户对农业品牌认知和经营信心,加强农户与客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农产品销售,努力将坪围村打造成为集民宿、采摘、赏花、垂钓、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使农业和旅游业互为支撑,实现农旅融合。

四是深挖资源,丰富旅游多样性。首先以罗焕荣故居为依托,深挖革命先烈事迹,着力打造红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其次以村内现有景点为依托,在周边打造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完善旅游配套,进一步提升旅游休憩场所规格。最后是充分利用和开发福礤山整个原始生态资源,建设和福礤国家森林公园。

五是优势互补,打造种植示范点。成立专业合作社与村内的果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利益共同体模式,打造皇帝柑、无花果种植品牌,以皇帝柑、无花果种植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增收,使村民收入一份变三份,不仅获得“地租+务工”和“基本价+超额分成”收益,还可从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中获得收益,从而带动全体贫困村民的脱贫致富和村的经济发展。

六是制定了《源城区星级旅游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试行)》,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建设管理办法、奖励扶持标准,为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全区民宿发展形势较好。同时,结合源城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与省、市开展项目对接,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内涵挖掘、产业档次提升等方面,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基础条件好、历史文化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项目,形成标杆、以点带面。目前,杨家小院、乡村四月、涟岸禧悦庄远近闻名。

□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通讯员 叶瑜敏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