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环境 努力建设高水平“首善之区”

2021-12-10 17:05:00 来源:河源日报

2dfbae4a90fef177168687a5c2252f49_1210034_001_01_s.jpg

□ 鳄湖公园成为老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肖斌 摄

8474c8d9a79f09eb36cabc5ac1896f8a_1210034_001_02_s.jpg

□ 越王小学 肖斌 摄

84bd05df4d47b65b7949fb8f1f9b9f0a_1210034_001_03_s.jpg

□ 改造后的老城区中心市场 肖斌 摄

6a269876aaffa55f77e029ffe8645f4f_1210034_001_04_s.jpg

□ 精品街道

2cf3175511a7d51c38c10103b0cd33a4_1210034_001_05_s.jpg

□ 陂角村小公园风景如画 黄赞福 摄

今年国庆假期,没有外出旅游的市民在市区多了一个观光打卡点——老城鳄湖公园。源城区鳄湖公园水生态综合整治及景观提升工程已于9月底正式完工,作为一个全新的景点向市民开放,成为老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鳄湖公园水生态综合整治及景观提升工程作为市、区两级重点项目,是刷新老城“颜值”、丰富市民生活、提高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惠民举措之一。项目总概算1.57亿元,其中建安费1.37亿元。为有效改善鳄湖水生态环境,项目通过“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消毒、调水引活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六项措施,分三个阶段对鳄湖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原本浑浊不堪、垃圾漂浮的鳄湖如今已焕然一新。此外,为提升沿湖周边景观面貌,项目精心策划且打造了莲花池广场、湖滨栈道、九曲排青、维芳岛、水下喷泉、月亮雕塑、水车等景观,同时对原有的古榕夕照、东门古楼、西门井、红花桥、牌坊、对歌台等景观进行复建修整,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城区商业和休闲水平,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水净岸绿、风景亮丽、空气清新”的游园好去处。

鳄湖的改造是源城区不断加大城市提质改造力度的工作成果之一。近5年来,该区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档升级。落实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全力配合市推动钓鱼台片区、河源国家高新区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区面积扩大11.35平方公里,一批城市断头路陆续打通,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实施“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打造精品示范街20条。鳄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一批“三旧”改造项目、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和小公园、小广场完成改造建设。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全面化,“智慧+”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全部办结,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

今年10月底召开的源城区第八次党代会对建设宜居源城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竞争力。这一方面体现在硬件提升,即大力推进城市提质工程,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水平提升,重点是补齐民生保障短板,提高群众满意度。

对于前者,源城区提出要确保城市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具体而言,在中心城区建设方面,该区将着力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构建“三区两带”(活化老城历史文化活力区、优化北部城市功能核心区、建设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西部健康休闲旅游功能带、打造两江滨水景观带)城市格局。推进“多中心、组团式”空间规划布局,构建“三区两带”城市发展格局。活化老城历史文化活力区,让老城重新焕发新活力;优化北部城市功能核心区,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加速整治提升城乡接合部市容市貌;建设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致力打造“融湾”“融深”重大发展平台、示范窗口和中心城区新的增长极;打造西部健康休闲旅游功能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按照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构建现代城市交通体系,提升现代街区风貌,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完善城市管网建设,加强幸福社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三是创新城市管理。强化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化,统筹各项治理“一张网”,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效能。加快建立“政府推动、社区实施、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在乡村振兴发展方面,该区将继续推进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市民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打造河源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5年内,该区将重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具有岭南风韵和客家人文特色、现代宜居的精美乡村;大力发展都市型乡村产业,闯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对于后者,源城区将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而言,该区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就业保障政策,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多措并举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特困家庭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提高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深化初中升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与“双区”的各类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路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交流共享,提升源城教育的内涵和质量。三是深入实施健康源城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双区”优质医疗资源,推动源城医疗集团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巩固提升残疾预防水平,构建医教康共同体;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向镇、村延伸,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