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源城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兼顾抓好硬件建设和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超七成

2021-06-23 10:13:13 来源:河源日报


■正在施工的鳄湖公园改造工程。作为老城新八景之一,该项目预计7月底竣工,届时将以崭新面貌呈现在市民眼前。 肖斌 摄

■改造后的夜市一条街,是源城区小区微改造成果之一。黄赟 摄

■第31个全国助残日主会场活动在源城区举办,该区救助弱势群体的举措得到了省残联的高度肯定。黄赟 摄

■设施现代、功能齐全的公园东小学。冯晓铭 摄


制图:阿平

核心提示


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更新 提升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源城区属于“吃饭财政”,尽管“钱袋子”不满,但对于关乎人民群众福祉的事情却舍得投入。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源城区民生领域累计支出23.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62%,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当前,源城区正在实施的投入和影响最大的民生工程,莫过于鳄湖公园改造项目。据了解,鳄湖公园改造项目分为水生态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工程包括清淤换底、西北门塘截污、补水工程、排涝工程等;第二阶段将对鳄湖公园的现有景观进行改造,拆除部分水上构架桥,并结合河源本土文化,改造或复建荷堤倩影、游船码头、对歌台、古榕夕照、玉堤涟漪、长桥旧月、景观水榭、九曲排青、东门城楼及青曲牌坊等景观设施,提升老城区的“绿色颜值”,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玩、散步的绿色空间。


鳄湖公园的改造牵动着河源人民的心。这个拥有12公顷水面的公园,不仅是融优美湖光水色和客家文化为一体的城市公园,还承载着几代河源人的美好记忆。公园内有数百年历史的鸣凤桥和飞鸾桥更是见证了河源的发展和变化。公园景观的升级改造,可以让市民游客更好地了解河源的历史文化,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旧城遗址和文化遗存的良好氛围。


鳄湖公园改造,是源城区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更新的一个缩影。源城区委书记邓卓文在调研老城改造项目工程时指出,“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不但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更是城市建设管理的突破口、连接民心的纽带,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各个项目进度,特别是要实行清单化管理,做到既要改造好,也要控制成本,确保项目取得成效、形成特色,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竞争力,真正把民生工程做好做实。


据悉,源城区住建部门承办“百街千巷”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鳄湖水生态排水排污综合整治和宜居社区创建等4件2020年度区“十件实事”,以及东埔河管网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致力于让城市建设更有品质、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城市更安全更宜居。“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2020年完成10条精品示范街、435条普通街巷整治;2020年启动13个老城小区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6个,预计今年7月可完工,将惠及5278户居民;鳄湖水生态排水排污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总体进度的92%,预计今年8月底可全面完工;宜居社区创建方面,牵头指导东埔街道永祥社区等9个社区成功创建广东省三星级宜居社区。东埔河管网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71%,其中老旧管网改造已完成,压力管道建设进度85%,泵站建设进度60%,预计今年8月底可全面完工。


2021年,区住建部门承办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件区“十件实事”。截至目前,全区83处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已开工80户、竣工46户,预计本月底可全部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面,今年启动40个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于9月底全面开工,预计年内可按期完成15个小区改造任务,明年7月可全面完工,将惠及4151户居民。由区住建部门代建的竹园城市地下停车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新风幼儿园、黄子洞小学、东埔中学等一批学校新(改、扩)建的民生实事工程均稳步推进,继续实施的鳄湖水生态排水排污综合整治、中堤路等处排污口整治、东埔河沿岸段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等中心城区水生态治理工程进展顺利。


2021年:聚力民生事业发展,建设人民幸福心城


【关键词】教育


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黄子洞小学、区第一中学等学校改(扩)建工程。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成果,抓好新风幼儿园、东城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新一轮“强师工程”,培养一批名校长、名班主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关键词】医疗


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楼),启动区疾控中心建设。建立医疗机构诊疗共享平台,加强分级诊疗信息化管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技术下沉。加快东埔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新江、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等强基项目工程。


【关键词】文体


打好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首战,力争今年进入全国前列。大力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快“四馆两中心”、区城建档案馆等文体设施规划建设,推动足球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关键词】城建


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积极配合市完善中心城区“1+6”规划体系,着力构建“三区一带”城市发展新空间格局。加快提质步伐,实施40个老旧小区改造,新(改)建20个小公园(小广场)、20个公共厕所和一批旅游厕所,推进城区“三线下地”、雨污分流改造,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全力保障深河产业城、源西片区土地储备等12个省市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关键词】乡村


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突出抓好“四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升级一批农村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农村建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态“四小园”,让乡村承载美好乡愁。精致打造埔前“五村连片”项目,示范带动全域建设“五美”乡村,确保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力争创建特色精品村2个以上。


“四大助残工程”温暖特殊群体


今年5月16日,第31个全国助残日主会场活动在源城区举办。省残联高度肯定源城区助残扶残工作,认为该区积极创建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实施“四大助残工程”,让辖区内的特殊群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据悉,源城区每年投入残疾人事业的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以上,并确保经费投入实现“逐年增长”,建设了教育培训基地、特殊群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站、残疾人康复共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等,实现了精准康复惠群众、就业培训促就业、同心协力齐脱贫的要求,使全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20年,源城区主要实施“四大助残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实施组织提升工程,组织50人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组织区级康复培训60人次,组织扫盲、烹饪、手工、种养等培训320人次,开展助学活动162人次。二是实施康教救助工程,组织社区康复610人,组织居家康复40人、居家无障碍改造70户,为421位精神病患者发放药物,为422位残疾人适配辅具,为296人实行白内障复明手术,为180多个残疾小朋友提供居家康复服务。三是实施提升就业工程,开展线下就业指导100人,扶持残疾人创业38人、就业22人,实现新增就业70人。四是实施促进温暖工程,组织上门为疑似残疾人进行残疾鉴定,做到残疾人证应办尽办;享受“两项补贴”4319人,做到应享尽享;免费购买医保3186人、养老保险348人,救助 900多人共45万元。安排扶贫经费20万元,分别为37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解决生活困难等,让全区贫困残疾人家庭与全国同步实现脱贫目标。


“十三五”时期民生保障持续发力


●“十三五”时期,源城区民生领域累计支出23.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62%;


●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27所,新增学位1.49万个,在全市率先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医疗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15%;建成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重点卫生项目,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2家;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馆、图书馆均获国家一级馆殊荣,成功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获“全国老年人气排球之乡”称号;


●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2019年“6·10”“6·12”特大洪涝灾害灾后重建全面完成,一批突出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整改,“两抢一盗”警情连续5年下降,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健全,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市公安局源城分局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局”。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