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寻访源城红色印记 传承伟大革命精神

2021-06-23 10:00:00 来源:河源日报


■各界人士在河源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源城埔前镇上村村红色文化广场

源城加大投入保护烈士纪念设施


源城区作为原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革命先烈们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及解放后的经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为铭记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源城区主要设立了河源烈士陵园、源城区埔前镇三角岭革命纪念碑、源城区“七烈士”陵园、源城区革命烈士墓园等4处烈士纪念设施,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对其进行保护修缮。


河源革命烈士陵园


河源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源城区公园47号,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1989年10月,河源烈士陵园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2000年5月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3月份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全省7个“国字号”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园内建有河源市革命历史革命烈士纪念馆,该纪念馆于2005年由市政府投资约500多万元建设,2006年3月底如期完工并对外开放。该纪念馆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5.5平方米,馆内陈列河源市知名烈士资料、革命文物224件。


2005年以来,中宣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审计署和省民政厅、省审计厅、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多次到河源烈士陵园调研指导,国家审计署、中宣部拍摄了电视专题纪录片《阮啸仙》和红色历史文化专题片《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河源烈士陵园成为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在清明、七一、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河源革命烈士陵园分别与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武警广东省总队、河职院以及市、区各中小学校等共136个单位结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单位”。据统计,2005年至2019年4月,河源革命烈士陵园共接待机关单位、团体学校等4768个,共有25万人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1990年6月,成立源城区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负责管理革命烈士陵园。


2019年7月,源城区政府投资2196.2万元,对河源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修缮维护。一是对陵园内园建工程、绿化工程、廊架、公共厕所、陵园值班房等项目投资1220.2万元进行修缮维护。目前,河源革命烈士陵园修缮维护工作已基本完成。二是对河源革命烈士陵园雕塑及纪念馆布展计划投资976万元进行修缮维护,目前已经进入收尾验收阶段。


埔前镇三角岭革命纪念碑


源城区埔前镇三角岭革命纪念碑始建于1959年,占地10平方米、高9.4米。碑中记载了解放战争时期埔前三角岭大会战中牺牲的17位革命烈士及第一次国内战争至解放前牺牲的12位埔前籍英烈。1994年,因205国道扩建,三角岭革命纪念碑搬迁至莲塘岭村劳白山(现今地址),增加了解放后在部队服役期间牺牲的8位英烈。2018年初,源城区投入修缮维护资金130多万元,对三角岭革命纪念碑进行全面修缮,对周边绿化等工程进行维护,进一步提升纪念碑庄严肃穆的环境。该纪念碑现由埔前镇负责管理维护。


“七烈士”陵园


源城区七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63年2月27日在东埔碉楼扑灭山火时牺牲的7位女职工而建设的,原址建在源城区双下路口右侧205国道旁的小山边。1992年,因205国道扩建,市过境公路指挥部将纪念碑迁至源西街道办事处沥背自然村属地。“七烈士”陵园属源城区级重点保护纪念建筑物,现由源西街道办负责管理维护。2020年,源城区委区政府投入700万元对“七烈士”陵园进行升级改造,并列入当年度“民生实事”项目。


源城区革命烈士墓园


源城区革命烈士墓园是为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和保护,推进烈士褒扬工作创新发展而建设的。该墓园位于源西街道新塘村麻石坑,于2014年动工建设,投资金额近100万元,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建有墓带153米、革命烈士墓位96座等,现由源西街道办负责管理维护。


太平街1号:燃起源城红色革命之火


从新丰江畔穿过一段商业步行街,就是太平街。太平街1号,就藏身在这个熙熙攘攘的热闹街市之中。说它“藏身”, 是因为在普通人眼中,它不过只是一栋最普通的居民楼、商铺(综合批发部)。太平街1号在什么地方,有着怎样的风云历史,许多人都不清楚。


太平街1号原是砖木结构,骑楼风格,与太平街其他房子一样,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了重建。在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张一中和杨雄的记忆里,它有着另外的模样——太平街1号,在1938年至1939年时,是广东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东江华侨服务团第五分团活动旧址,中共东江特委筹备会议旧址,源城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队)东江区队一行60余人在队长谭家驱,副队长林耀族、刘汝琛的带领下从广州出发,经过翁源、连平,历时53天,行程1400公里,辗转到达河源,在东江特委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月下旬的一天,抗先队在太平街1号亮出招牌:第四战区动员会战时工作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河源办事处。在太平街1号的80多天时间里,抗先队举办了8期训练班,向河源青年宣传党的政策,培养入党对象。他们还分赴河源周边的埔前、麻陂、古竹、锡场等地发动群众。群众纷纷加入抗先队,部分地区乡有乡抗先队部,村有村抗先队部。河源境内抗先队拥有队员8500余人,发展党员80多人。


1939年初,广东省委撤销东江临时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饶卫华、饶彰风、尹林平3人来到河源,与河源抗先队刘汝琛等人会合,一同住在太平街1号。他们一起开展东江特委的筹备工作。后因日机轰炸,尹林平等人迁到古竹继续开展筹备工作。1939年8月,筹备会在古竹召开了第一次东江党代会,宣布了省委关于取消中共东江临时委员会并成立东江特别委员会的决定。


1939年4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五分团一行33人在团长朱公拔的带领下来到河源宣传抗日救亡,在抗先队的安排下住进了太平街1号。同月,在东江特委指示下,在“抗先队”支部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支部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了党支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原河源县城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党支部成立后,1939年11月,第五分团33名成员分成3个小组到黄村、船塘、泥金公开宣传抗日救亡,开办夜校、妇女会、青年会等,发展党员。直至1948年国民党疯狂镇压、通缉共产党员,他们才暂停公开宣传而转入地下,找到公开职业,隐蔽下来,继续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太平街1号,当年熊熊燃起河源县城红色革命之火;今天,太平街上一片太平气象,人们穿梭往来,享受着和平安乐的生活。


源城泥金抗先队旧址:


开展抗日宣传 唤醒民众抗战


位于源城区埔前镇泥金村的抗日先锋队(下称抗先队)泥金乡队部旧址,是一座村民旧宅,在风云激荡的抗日战争时期,它曾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抗战的作用。


成立于1938年元旦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自广州战事爆发后,该队编为东西北3个区队。广州失守,东江区队徒步至东江、河源、惠阳、博罗一带,参加各地自卫团及游击队等政治训练,动员民众开展随军服务及救护等工作。


1938年12月底,抗先队辗转来到河源,一部分同志被分配到各区自卫团担任政训工作。河源城的十字街头,出现了抗先流动宣传队,出演街头剧,唱着悲凉凄怆的流亡曲,旁观者以为他们是难民,于是很慷慨地把铜钱、纸币都抛到地上救济难民。这些钱被送到难民收容所。


在抗先队的激励下,1939年1月上旬,在太平街1号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部东江办事处”;3月,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蓝溪乡队部”;能溪、泥金、锡场、县城等地抗先队也相继成立。


泥金乡位于河源、紫金、博罗三县交界处,当时有400多户3000多人,人口集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抗先队以演讲、演剧、写标语、画漫画、贴墙报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吸收黄维初、黄平、刘华、陈影、黄建良、黄林甫、黄金明等人组建“抗日先锋队泥金乡队”,选出黄维初、黄平、刘华为负责人。抗先队泥金乡队部建立起来后,积极发动进步青年农民参加抗日活动,激发了当地民众抗日救国热情。泥金乡队部很快就发展到几百人,活动范围扩展到紫金水东一带。


1939年二三月间,林平、饶卫华、饶彰风来到河源城活动,筹建中共东江特委,还开办了东江书店作为联络站。抗先队东江区队到达河源之后,就是在东江特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70多年过去了,泥金抗先队旧址已年久失修,目前源城区已将其列入修缮计划。


源城埔前镇上村村: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传承英雄精神


沿着埔前镇上村村的柏油村道行走,红旗、红色文化广场、红屋等红色符号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该村不一样的红色往事和后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埔前镇上村村是革命先烈罗焕荣、战斗英雄罗华盛、抗战战士巫进福的故乡。2018年,该村被省委组织部定为首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试点村。上村村以革命先烈罗焕荣的红色遗迹、红色事迹为核心,打造了集罗焕荣故居、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旅游互动体验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革命烈士纪念馆为一体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上村村党支部也从中看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引导和扶持一批村民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如开办农家乐、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和经营乡村民宿客栈等,以旅游经营收入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据了解,上村村将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展示区、田园风光体验区、风情风貌商业区、红色历史感悟区、红色产品互动区等“五区”,打造特色木棉大道、红色精品线路和绿色观光线路“三路”,以及建设两条滨水景观休闲长廊。


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上村村将积极参与由埔前镇主导,市区党史、史志部门共同参与的罗焕荣史料、实物的挖掘、搜集工作,编辑《罗焕荣史料》。上村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以“红色旅游 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墙绘活动,活动围绕“历史人文、红色记忆、田园风光、家训家风、十九大精神”五大板块展开,希望以独特的乡村文化墙绘,让村民更好地了解上村村红色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