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聚焦典型镇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样板
产业兴 百姓富 乡村美
■龙川县麻布岗镇圩镇夜景
■龙川县丰稔镇对圩镇金钩环水进行改造升级,将之打造成为休闲亲水环山步道。
■龙川县鹤市镇美丽乡村风貌
核心
提示
冬日的午后,暖阳洒向田野,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在佗城镇佳派村,沥青村道干净整洁,村民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生机盎然;在丰稔镇黄岭村,碉楼古屋诉说着往昔岁月,灯光球场活力奔涌,河畔水泥路伸向远方。这般美景,正是龙川县在“百千万工程”的春风中,乡村建设成就的缩影。
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龙川县聚焦典型镇村建设,以高站位、大力度、严标准、强规划的工作思路,实现镇村联动、以点带面,全力打造美丽圩镇;大力发展产业,拓宽富民之路,奏响乡村振兴激昂乐章;致力绿美乡村建设,精心雕琢宜居宜业家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龙川正稳步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典型引领 圩镇蝶变焕生机
漫步佗城镇的特色示范主街,“三线”齐整、步道洁净、绿植葱郁,镇容焕新,人居环境显著优化。依托佗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镇突出古城历史文化,擦亮省级研学基地招牌,去年累计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研学1.5万人次。
佗城镇为龙川县积累了宝贵的典型镇培育经验。继2023年11月佗城镇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后,2024年该县的麻布岗、田心、丰稔、鹤市等镇接力跟上,目前已基本完成这4个典型镇的培育工作。
典型镇培育,是龙川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的核心战略点。该县聚焦群众期盼,以“七个一”建设为抓手,深挖“1+4+7+9+N”内涵,协同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公共厕所“三大革命”和“六乱”整治,统筹圩镇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以镇带村,全力打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推动全域发展。
1月10日,我市首个镇级方志馆——龙川县丰稔镇方志馆正式揭牌开馆。馆内序厅、展厅、阅览休闲区错落有致,集存史、阅览、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还融合了人才驿站与文化宫等功能。它由老旧电影院改造而成,经“修旧如旧”的妙手改造,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新窗口与居民休闲的温馨港湾,更是丰稔镇典型镇建设的关键一环。
麻布岗镇打造了一个占地1700平方米、含109个摊位,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干净整洁的农贸市场。同时,积极探索“物业圩镇”模式,大力治理乱摆乱卖,拆除历史遗留占道经营的46个固定摊位和70多个流动摊位的简易铁棚、伸缩雨棚等,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圩镇面貌焕然一新。
鹤市镇通过外树形象、内塑品质,擦亮“千年商市”招牌。该镇以205国道进镇路口、广龙高速进镇路口分别作为美丽乡镇入口通道起点,建设了门户标志,对沿线道路铺设沥青、完善绿化、增设人行道和安装路灯等,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镇入口通道。同时,该镇持续提升圩镇品质,建设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丽河道,连片打造绿美生态小公园,对主街道沿线房屋的外立面进行提升,全力推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文体、道路、商超、快递物流、冷链设施等九项基本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圩镇的公共服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鹤市镇将典型镇建设与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对老鹤紫路进行改造升级,建设美丽示范主街,解决该路段每逢雨季易积涝的难题,得到居民称赞。
田心镇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居环境整治、风貌提升、绿化景观和道路提档升级等方面为突破口,打造高标准“七个一”,全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当前,新打造的美丽河道和绿美生态小公园为圩镇增添了几分小城镇的韵味,成为村民休闲打卡地。
正在建设的美丽示范主街,风情与热闹并存,碰撞出独属于田心特有的魅力。美丽圩镇客厅里,通过物件及史料介绍,可以知晓田心发展历史、了解田心当下发展。农贸市场干净整洁,农产品琳琅满目,每逢圩日人声鼎沸,独特的烟火气息与生活的温度悄然释放,融入百姓生活。整洁美观且充满文化元素的房屋外立面,已成为田心圩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产业赋能 强村富民促繁荣
产业是县域经济腾飞的核心引擎。龙川县精准发力,坚持产业带动,注重联动发展,多措并举,奏响了一曲产业富民的激昂旋律。
鹤市镇大佳村村民黄连榕于4年前回家工作,成为了同源达(龙川)电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他所在的公司,位于大佳村的镇级小微企业园内。“有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感觉更安心、更有希望了。”如今她不仅工资稳定,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据了解,鹤市镇坚持“产业兴镇”,谋划打造镇级小微企业园,吸引了包含丝苗米种植业、家禽养殖业、微电子制造业、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等类型的企业入驻。目前,该企业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累计为本地及周边乡镇群众提供280余个就业岗位。
此外,为增强鹤市镇作为中心镇的联城带村节点功能,该镇创新“补改投”模式,镇强村公司担纲建设“助农社会化服务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将为龙川县东南五镇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烘干加工、低温冷储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据了解,龙川县通过整合资金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开展运营管理等,统筹规划发展产业,强村公司、富民工坊“遍地开花”,探索出“强村、富民、助企”新路径。目前,全县共有强村公司34家,2024年度签约合同金额2600多万元,实现分红129.83万元;建有富民工坊75家,带动就近就业2733人,助力企业增产2.2亿元。
鹤市镇河布村强村公司巧用乡村工匠,以苗圃培育、绿化管护为主营业务,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丰稔镇十二排村大力支持美食小作坊扩规模、提质效、创品牌,创建“青稻农厨”工坊,传承客家美食技艺,去年总产值突破800万元。
致力发展特色产业。龙川县以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整县推进实施“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工作为抓手,结合各镇资源禀赋,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源要素集聚,做大做强油茶、茶叶、优质稻、毛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约45.59万亩,年产鲜果15.14万吨,油茶年产值约18.93亿元;丝苗米种植规模达到16万亩,产量达到了8万吨,产业园主导产业产值达10.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984户,园区内农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16%。北部五镇毛竹产业基地带动就业660人,年产值约1180万元。
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田心镇用好用活霍山风光、畲族风情、鱼生文化、千年古迹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去年举办了“村BA”赛事、田北桃花节及畲乡风情夜活动等。霍山旅游风景区及畲乡风情夜活动被纳入我市2024年度“乐游河源”国庆精品线路,文旅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去年12月10日,田心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甘陂畲族村于去年11月25日获评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同年12月16日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从返乡创业创建“青稻农厨”工坊,到强村公司做大绿美文章;从发展毛竹产业,到吃上“旅游饭”;从富民工坊的就近就业,到小微企业园的上班族,龙川县以多元化模式构建起坚实的产业体系,让农民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绿美为笔 生态田园入画来
绿美,是龙川为乡村振兴绘就的生态底色。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该县以绿美为笔,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图景。
去年7月,佗城镇佳派村入选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村。走进村庄,村道旁、庭院内、闲置地,处处绿意盎然;茶花、桂花、杨梅树等景观绿植点缀房前屋后,错落有致;以龙眼树为主打造的“小果园”,增绿更增效益。
据了解,佳派村投入资金开展道路改造、自来水综合提升、风貌提升等项目;探索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工作;结合“佳派八景”特色典型风光,深入推进乡村绿化、“美丽庭院”和“四小园”建设;建立网格化管护机制,确保苗木抚育管护全覆盖。
佳派村是龙川县于2023年培育创建的13个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去年该县选树培育第二批典型村22个,今年拟选树培育典型村27个。截至目前,第一、第二批35个典型村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其中29个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
鹤市镇河布村是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该村探索“绿富双赢”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和“绿富双赢”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机融合,科学规划全村绿化苗木的种植位置、面积,去年全村增种桂花、红花檵木、柚子、龙眼等5732棵,实现公共区域绿化覆盖率超50%的目标。
在典型村培育过程中,龙川县秉持“和美”理念,从乡业、乡貌、乡建、乡境、乡风、乡治六方面发力,打造特色IP,助推各村各放异彩、美美与共。一年来,各镇村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对标对表典型村培育事项指标,村庄清洁、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提升行动常抓不懈,“四旁”“五边”的绿化美化成效显著,农房风貌焕然一新。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龙川县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推进龙川县乡镇垃圾收运服务项目落地。建立健全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费用收取工作,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供资金保障。聚焦“七比两看一提升”“六清三绿一改”等工作,开展净化绿化美化行动,着力提升乡村“颜值”,建成“美丽庭院”14855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东江水韵”“霍山红印”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已开工建设。
城乡风貌有效管控。全力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制定《龙川县2024年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方案》,携手中铁集团对全县城乡风貌进行整体打造,以“三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为重点进行整治,完成205国道及雷江路、梅龙高铁两个重点区域沿线713处约8.4万平方米的乱搭乱建拆除工作,314栋约11.3万平方米的外立面提升工作,12.9公里约2.7万平方米的绿化提升工作,风貌整治成效初显。
■策划:邹静 刘豪 甘国科 刘伟东 ■统筹:陈小玲 钟剑锐 卢志勇
■组稿:本报记者 邹茹玉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李庆芳 刘睿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冯晓铭 孙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