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义合镇党建引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共绘乡村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在义合镇下屯村,游客争相品尝购买特色美食。得益于深厚的“三色”优势资源,啸仙故里文化旅游区已成为红色研学核心圈,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休闲,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义合镇紫灵芝产业种植基地
■经过实施城乡风貌提升攻坚行动,义合镇曲滩村面貌一新。刘国成 摄
■东源县首个集综合性服务于一体的镇级党群服务中心“超市”——啸仙故里党群教育服务中心外观。
核心
提示
去年春节期间,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的格桑花海刷爆了河源人的朋友圈。今年春节,这片美丽的花海将如约绽放,呈现更多惊喜。
为提升游客体验,义合镇新增了多项设施:环绕花海的观景小火车让游客尽览花海全景,特产美食摊档汇聚地方特色美味小吃。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游客游玩体验,还进一步擦亮了义合“红、绿、古”三色旅游品牌,为市民和游客送上一份特别的新春礼物。
党建引领聚合力,共绘发展新画卷。去年以来,义合镇把党建作为引领一切工作的基石,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以及县委“1177”具体安排,以“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绿美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抓手,组织动员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美丽圩镇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工作,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抓“强基工程” 进一步强化堡垒功能
党建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去年以来,义合镇党委牵住党建引领“牛鼻子”,通过抓“铸魂工程”“强基工程”,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堡垒功能,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该镇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党委会议“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开展13次集体研讨,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跟进学习上级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全体镇村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面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拓途径、细课程、多形式为着力点,组织开展镇党委领导班子读书班、党纪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发放学习小册子764本,实现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切实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制定《2024年党校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围绕政治能力、履职能力召开专题宣讲会和专题培训会11场,组织“三会一课”学习36次,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义合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积极开展“送学上门”活动,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和流动党员“送学上门”达60人次,学习总人数超过1200人次。
近日公布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名单中,义合镇下屯村党总支部书记阮蔼宜榜上有名。阮蔼宜是源城区纪委退休女干部,是义合镇实施“三雁”工程,为下屯村选优配强的“头雁”。阮蔼宜上任以来,像她承诺的一样,“抓党建、促发展,努力当好下屯村领头人”,推动下屯村各项工作走在前面。
该镇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加快织密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落实落细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任务。通过“包找培”等方式实现全镇村民小组党支部应建尽建、无党员村民小组应消尽消,分批次做好村民小组长优化调整的谈心谈话、离职交接等工作,选优配强村民小组长。建立“村党总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党组织体系,将村民小组党支部作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力延伸和有效抓手,解决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纠纷调解等问题80多个,真正让村民小组党支部“动起来”,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抓特色产业 强镇富民促振兴
近日,记者在义合镇义合村紫灵芝种植示范基地看到,10个标准化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基地道路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正加紧建设。该项目占地15亩,投产后每年可收获优质紫灵芝4000斤,年收入预计达120万元,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而在义合镇中洞村红松茸种植基地,一朵朵红松茸从秸秆中探出头来。这是驻中洞村第一书记梁玉枚引进的项目,栽种面积为3亩,每天可收红松茸70斤左右,市场价约为35元/斤。据悉,红松茸还在试种阶段,试种成功后将在全村推广。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要振兴。2024年以来,义合镇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能动性,依托“一江两岸”自然景观、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科学制定“一点双圈三线”发展规划,累计流转土地2357亩,建成运营山苏菜种植基地、兰花种植基地、紫灵芝种植基地、阳光绿源蔬菜基地、中洞村颖宝农场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兰花、紫灵芝、航空水稻、西施柚等特色产业,实现强镇富民,以特色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目前,义合镇各村已经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发展格局。
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广东客家文化名镇”,去年以来,义合镇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苏家围·东江画廊旅游景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东源县啸仙故里文化旅游区为“双翼”,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经济、周末经济、民宿经济等农文旅体新业态,擦亮啸仙故里红色文化金牌,厚植苏氏名人文化底蕴,推动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引领高质量发展。
义合镇党委书记曾天禧介绍,接下来,该镇将依托啸仙故里文化旅游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东源陈列馆、啸仙故里博物馆等资源,打造啸仙故里红色研学核心圈;依托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紫灵芝种植产业和顺景灵芝小院、碧水银滩、阳光绿源、观澜驿栈、青岚山房、源乡民宿6家特色民宿等资源,打造苏家围绿色民宿生态发展圈,进一步巩固文旅发展核心竞争优势,建强圩镇联动发展枢纽,推动义合镇一江两岸全域均衡发展。
抓绿美建设 打造美丽乡村
深冬的义合镇依然绿意盎然,白鹭成群在东江湿地公园飞舞,与远处整洁的柏油路、白墙青瓦的庭院和规整的菜园,共同绘就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近年来,义合镇坚持绿色发展,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以绿美生态建设和典型镇村培育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美丽庭院、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去年以来,义合镇立足东江湿地及连片竹林等绿美生态优势,持续活化各级各部门结对帮扶、党建共建资源,以“谋、动、筹、管”四字诀推动种植景观树木1.9万余株,全域建设省、市、县、镇各级“美丽庭院”300余户,围绕“山上”“水边”空间布局打造一个省绿美生态建设综合型示范点,建成一条省东江湿地——啸仙故里南粤红绿径,实现东江江景、竹景、沿线绿景相映生辉、景景交融。
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义合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三开展“党员清洁日”行动,由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共同参与整治“六乱”问题,推动群众自觉维护圩镇干净整洁有序。2024年以来,该镇共清理积存垃圾200余吨,整治乱摆放、乱占道等问题480余宗,完成“三线”落地50处,清除废旧线杆109根,拆除更换商铺广告招牌和屋檐200余个,在全市2024年第二季度打造干净整洁有序镇街专项行动中获评第一。
抓典型培育 实现“四大转变”
走啸仙故里党群教育服务中心三层主体建筑面积达2700多平方米,集政务服务、文旅服务、休闲茶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据悉,该中心是由保利长大公司与义合镇党委政府共建打造的“美丽客厅”,旨在助力“百千万工程”,增强圩镇服务功能。
义合镇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建设为抓手,按照“1+4+7+9+N”的美丽圩镇建设要求和“小改造、大提升”的总基调,结合红色文化内涵和东江湿地美景,高质量优化提升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补齐长者食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绿美小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落地落实各类项目14个,切实增强圩镇的“生活圈”“服务圈”“商业圈”功能。同时,以央企帮扶、国企助力为契机,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典型村,推动下屯村新农村集中建房点、曲滩村“光伏+建筑”、香溪村特色农业及义合村文旅产业各有亮点,让典型村更具特色、各美其美、共促振兴。
义合镇在推进典型镇培育中呈现四个突出亮点。一是小而精。圩镇主街沿线虽然不到3公里,但是精华俱在,食、宿、游、玩要素齐全,沿途有10家河鲜舫和30家特色餐饮店,形成了一条特色美食街。二是准而快。紧扣群众生活生产需求,全力推进“三线”、交通、外立面提升等30多个项目建设,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赞誉。三是借东风。该镇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主动作为,积极争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1+3”(1家央企、3家县属国企)等资源,强化县、镇、村、国企四级联动,在绿美生态建设、城乡风貌提升、典型镇规划设计等方面助推发展、谋取实效。四是聚合力。统筹企事业单位、群众等社会各界力量,群策群力推动医疗、教育等工作提质增效,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义合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四大转变”,即环境越来越美、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人气财气越来越旺和干部越干越有劲头。
抓“民心工程” 提升基层治理能级
去年11月18日,义合镇党委政府收到两面群众送来的锦旗,一面是义合镇群众陈某科家属代表送来的,感谢镇党委、政府协助解决陈某科工伤死亡赔偿问题;另一面是数十名讨薪工人代表送来的,感谢镇党委、政府协调帮他们拿回了被拖欠的薪资。
执政为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义合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互融共促,让基层治理更有效、群众生活更幸福、社会发展更和谐。
持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义合镇统筹平安法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力量,鼓励社会调解员、“五老人员”、驻镇(村)律师等多方角色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采取“祠堂调解”“榕树下调解”等治理方式,全力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去年共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11场、法律讲座4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73宗,调解率达100%。
持续拓宽联系群众渠道。该镇制定印发了《“党群面对面,议事促发展”活动实施方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起“分管领导日研判——镇长周调度——书记月会商”案件跟进制度,设立“书记信箱”,常态化开展“党群面对面,议事促发展”活动,打造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特色品牌,建立书记批阅“12345”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制度,不断拓宽民声民意反馈渠道,有效改善干群关系,推动广大群众和党委政府同心同德参与城乡风貌提升、绿美生态建设等中心工作,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持续规范提升多元化解平台。义合镇高标准改造提升镇平安法治办,规范配备“五室一厅”,设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受理窗口,构建全县首个矛盾纠纷多元共治智慧平台,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据悉,该镇平安法治办去年共接待群众56批89人次,解决上级交办信访、来访案件30宗,办结“12345”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问题197个,实现办结率、调解率两个100%,成为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暨全市乡镇专题培训班现场学习点。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雷宇烁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思婷 傅泽彪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署名除外)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