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县通衢镇用活土地承包经营权

创新成立“土地银行” 产业兴旺群众增收

2024-09-04 15:53:44 来源:河源日报

21599300d15d604da64416cf829c3c89_hyrbs0904004_001_01_s.jpg

■水果玉米丰收

bf24dc5f143f0f25571e915cb66a5778_hyrbs0904004_001_02_s.jpg

■龙川县通衢镇旺宜村省级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

79d99a020c235721d50504c9e933dfb6_hyrbs0904004_001_03_s.jpg

■农业公司有关负责人给务工村民日结劳务费

f3729143901e3fc6b61f4366ee71e93d_hyrbs0904004_001_04_s.jpg

■龙川县通衢镇水果玉米种植基地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龙川县通衢镇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进程中,用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实施“预流转”,在全县率先成立镇级“土地银行”,逐步盘活农村以土地为主的存量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提升土地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粮与田,分与合,土地的变化折射出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对通衢镇来说,这种变化更回应着当代的发展之问——在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下,未来谁来种地?在以老年人、少年儿童为主要留守人员的情况下,如何让撂荒耕地不再撂荒,怎样种地才有效益?

种种问题,归根结底离不开“田”。从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难,到“小田变大田”的探索实践,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化现代高效农业代替了之前以家庭为单位的散种模式,一场围绕“田”的改革在通衢镇落地、生根、发芽。

用活土地承包经营权

“预流转”下首创“土地银行”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此时的龙川大地生机勃勃,广袤田野秋意盎然。

通衢镇的水果玉米种植基地里,一垄垄的玉米株长势喜人。有的拔节孕穗,有的进入了采摘期。今年年初,通过该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河源市鼎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了1800亩土地,发展水果玉米种植。

来自广西的“90后”小伙莫壮棋是公司负责人,对于为什么选择人生地不熟的通衢镇,他用了这样一句话作注解:土地连片设施好,省事省心。

1800亩的土地涉及多个村数百农户,一下子流转过来给企业经营,且让企业“省事省心”,通衢镇是如何做到的?这就得益于该镇推行的土地“预流转”机制和新鲜出炉的“土地银行”。

具体负责全镇土地流转工作的,是通衢镇新上任的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黄奕翔。在此之前,分管农业的他干了7年的“三农”工作,其中最操心的事就是土地:“青壮年基本上外出了,土地撂荒多。”多到什么程度?2021年全镇撂荒耕地有4933.97亩,占全镇耕地的近1/4。

发愁的还有各村的“当家人”,广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志江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全村470亩的撂荒耕地,他曾在全镇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大会上作检讨。为了消灭撂荒耕地,叶志江请来挖掘机对多年未种植的土地进行清表,修复了灌溉、道路等生产设施。但整治好的撂荒耕地基本上没有村民愿意种。如何让撂荒耕地种上粮食成为了叶志江的心头大事。

“不愿种地”的村民其实也很无奈。73岁的广福村村民叶雄伟和腿脚不好的妻子留守在家,一人种了8亩地,辛苦劳作一年,除去人工,满打满算挣了不到1万元。去年夏收的一场狂风暴雨,更是让叶雄伟种的地损失不少。农业的“靠天吃饭”,以及传统种植的低收效,一些村民不得不离开生养的土地,外出务工就业创业。

如何破局?一件偶然的事让包括黄奕翔在内的镇村干部一下子打开了思路。2023年,莫壮棋到通衢镇找连片土地发展水果玉米种植。“企业进驻发展高效农业,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这是一个好契机。” 黄奕翔说道。

鉴于往年土地流转引发的租赁纠纷、产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衢镇吸取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认真听取村委、村民代表大会有关建议意见,集众人智慧,创新性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方案。

什么是土地“预流转”?就是在还没有明确投资主体前,由村经济合作社牵头,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把村里的闲置农田、荒山荒地等进行统一流转,与农户签订委托土地流转协议。此机制在项目投资主体没有进入前,预流转的土地仍由农户自主经营。项目确定后,则由镇政府组织投资商直接与村经济合作社洽谈,签订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

新思维下“土地银行”应运而生。今年4月,龙川首家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通衢镇挂牌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工作,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多渠道收集并积极推介发展效益农业项目,引导种养大户和工商业主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协助调解合同纠纷,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

目前,通衢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存地面积1050亩,贷地4800亩,涉及3100户农户。由于按照银行的经营方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进行“存贷”经营,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土地银行”。

“土地银行”的诞生,让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一度出现的利益分配复杂、流转机制不完善、监管难度大等难题迎刃而解。通衢全镇采用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按照农户、村集体及租赁方三方协定缴纳经营费用,农户与村集体按照约定比例共享流转费用。镇、村两级应该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监管,并适时调整产业种植,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群众认可度高 全镇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流转

确定了方案,就是撸起袖子干。 通衢镇以实施土地流转为抓手,盘活丢荒、闲置耕地,唤醒“沉睡”土地资产,大力开展土地流转整村推进工作。积极做好土地流转摸底调查,对每户的土地位置、现状等进行详细的摸底登记,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召开村党支部委员会会议、村民委员会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周密部署、层层落实,确保土地流转工作稳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部分群众提出的土地流转后没有自留地等问题,通衢镇在交通条件好、灌溉设施完善、肥力足的区域规划自种区,给有需求的群众种植。

“想种地有地种,为村民考虑得很周全。”通衢镇旺宜村村民黄才娥表示,自己家有4亩地,2亩地流转出去收租金,2亩地自己耕种满足粮食需求。村委考虑到她家耕种的土地地势较高、灌溉不便利,特意调了2亩水利设施较完善的耕地给她家耕种。

打消了群众顾虑,同时也将企业的需求摆上同等重要位置。通衢镇通过调整,让流转区细碎化的土地连片化,以便满足企业规模化种植的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激发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

同时,加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让“包袱地”嬗变为“增收地”。通衢镇把丢荒和闲置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工作范畴,对地面进行清表,修复或新建水利设施,改善耕种条件。实施改造后,将撂荒耕地进行流转,实现稳定的复耕复种。如广福村的走马排、锦归村的桐木坑曾是连片的撂荒耕地,如今对连片“预整合”土地进行规模化项目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和“差田变良田”改造。

农田的变化,让从事农业的企业看到了“利好”。走马排和桐木坑的土地均被农业公司收入囊中,成为水果玉米种植基地,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通衢镇不断加强土地流转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土地流转服务点、“小田变大田”示范点等方面的建设。截至目前,该镇已经初步完成了土地连片整合、增值、服务中心与服务点的规划建设,形成完整的通衢土地流转工作体系。

目前,该镇土地流转面积从2018年的800亩增加到现在的6356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33%,集中在梅东、广福、旺茂、玳峰、旺宜、儒南、华城、锦太等8个村,同时实现玳峰村、广福村的整村土地流转工作。

“此举就是想建立起全镇的土地流转储备仓库,再通过招商引资,促使新鲜‘血液’注入,实现‘死钱变活钱’的目标。”通衢镇党委书记袁新卫表示,实行土地“预流转”机制,主要出于保障粮食安全、产业科学发展及群众收益等方面考虑。

靠田吃田,坐土生金。既要有土地“预流转”等政策引导,也得用好市场的方式,激活农村土地的价值。产业基础薄弱曾是制约通衢镇全面振兴的一项短板,而想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土地的细碎化也是掣肘。通衢镇通过“预流转”将6000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握在手上,再通过“土地银行”,以市场化手段流转给企业从事农业发展,破解了企业进不来、产业旺不了的困局,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转出”乡村振兴新活力 粮食稳产 产业兴旺 群众增收

天高云阔,白鹭翩跹。位于通衢镇旺宜村的省级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基地里,一垄垄的薯苗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着剪苗。剪下来的种苗将供应给湛江、汕头等甘薯种植地区。

今年年初,返乡青年黄国宁投资开发建设400亩大田甘薯种植基地,用于培育扩繁脱毒甘薯种苗及市场甘薯产品供应。脱毒苗属于高产量苗,比普通的甘薯苗亩产可提高15%—20%的产量,进一步提升本地特色薯类品质和产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好基础工作。

甘薯种植是通衢镇今年引进的农业项目,而随着该项目的进驻,龙川县在龙母、田心等镇建设了5个绿色甘薯高产高效千亩示范片,全县总种植面积5000多亩,辐射带动面积2万亩,按下了该县推动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重点县创建的“快进键”。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谁手中有土地,话语权就在谁手上。握着6000多亩的“预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衢镇在农业产业招商引资上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和选择空间。根据镇域村情,通衢镇有选择性地引进优质农业企业,致力发展优质黑米、丝苗米、甜玉米、甘薯以及玳瑁菊花等特色农业,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强化“造血”功能。

土地流转,“转出”了通衢镇乡村振兴的新活力。而这种新活力甚至可以通过算账的方式予以量化。

对于镇政府来讲,推进农村土地集中连片长期流转工作,引导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中,提高了全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了粮食安全。以数据说话,通衢全镇有效耕种面积、粮食产量由2020年的21709亩、13981吨分别提高到2023年的23165亩、14257吨。今年春耕生产,全镇播种面积11679亩,春收粮食7143吨。

对于村集体来讲,土地经营权流转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土地流转相关协议,村经济合作社将收取一定比例的租赁管理费用,6300多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业公司,将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收入。以广福村为例,2023年该村收取土地流转管理费近5万元,并将这5万元用于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对于农民来讲,这种新活力是一本优质效益账。首笔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租金收益,2023年村民收取土地流转租金132万元,今年将达到170万元。其次是务工收入,群众就近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固定务工和季节性务工,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据统计,2023年通衢镇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数超2500人次。今年,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大幅提升,带动村民就业人数预计有望突破4000人次,务工总收入可达到50万元。以玉米种植为例,截至8月底,从事玉米种植的农业公司共支出务工费用20多万元。

■统筹:刘豪 甘国科 钟剑锐 刘伟东 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杨向群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孙红

    上一篇:春收粮食丰收 特种农作物生产势头良好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