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县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强村公司”本地化

强强联手联合发展 集体增收村民共富

2023-06-13 10:00:33 来源:河源日报

0613003_001_01_s[1].jpg

■龙川县黄布镇党委政府携手村级联合发展公司,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共建富民工坊,稳就业、促增收。 

0613003_001_02_s[1].jpg

■龙川县鹤市镇成立联合发展公司,承接镇卫生保洁和园林绿化等业务,培育村民为乡村工匠、园艺师傅,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0613003_001_03_s[1].jpg

■美丽的龙川县黄布镇河布村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乡村振兴和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疑是“牛鼻子”。

今年以来,龙川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立足各镇、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新模式,通过整合资金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开展运营管理,进一步激活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实现集体增收、村民共富。

外出考察取“真经” 

寻求发展新路径

今年以来,龙川县先后在四都、黄布、鹤市等镇组建联合发展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稳就业、促增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组建联合发展公司,唤醒“沉睡”的资源,促进连片集体资产资源有效整合,这是龙川县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成功做法,是取外地“真经”后的本土化的鲜活实践。

2月22日至26日,龙川县组织县、镇、村干部前往浙江省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重点学习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进发展理念、创新治理模式、传统文化保护等内容。其中,组建本土特色的“强村公司”(即联合发展公司)、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是考察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

“强村公司”是指各镇、村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组建的现代企业的统称。不同于“特别法人”的经济合作社在经营范围、渠道上的严格限制,“强村公司”对接市场时在深度、广度上都更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因为多地推行“强村公司”取得积极成效,实践证明,“强村公司”具有可复制性。

“取经”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龙川县在充分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本土特色的“强村公司”,组建联合发展公司,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职业经理人等多种形式,促进连片集体资产资源有效整合,打通“沉睡”资源的“变现”渠道,最大限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潜力。

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作为联合发展公司注册资本金来源,龙川县引导试点村以连片的土地农田等集体资产入股,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能力,由联合发展公司与社会资本成立二级公司,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能力。同时,鼓励农户以闲置农房、承包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入股,与村集体、社会资本等合作取得收益,构建资源资产入股、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两资入股三金收益”(即“联合发展公司通过资产、资源入股形式投资合伙人的项目开发运营,后续按照股金、租金、薪金“收益”计算分红)的共同富裕机制。

加强市场化运作。联合发展公司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职业经理人,依托辖区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保洁、园林绿化等工作,不断提升公司经营效益。村集体可通过保底收入、股份分红等形式,不断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有效地将村庄内部原本分散的人力、资源、市场等要素有机整合,促进农民共富、集体增收与企业增效,实现“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

因地制宜开展试点项目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初夏时节,阳光明媚。走在龙川县鹤市镇河布村蜿蜒的村道上,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两旁种满了四季桂、紫薇等绿植,虽花期未至,却也葳蕤生香,绘就一幅美丽醉人的夏日乡村画卷。

村庄美如花园,离不开龙川县绿美鹤市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为它辛勤“梳妆”。该公司是今年4月9日成立的村级联合发展公司,由全镇10个村(居)抱团组建而成,注册资本为400万元。公司成立后,充分利用乡村工匠人力资源,以镇级绿化维护和承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营业务,承接项目时吸纳脱贫劳动力务工,深入探索“以工代赈”型的本地“强村公司”,直接带动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

“公司成立当天,便成功签约了鹤市镇综合治理中心升级改造和莲坑村应急消防通道建设2个项目。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签约4个项目,项目资金总额约350万元。”该公司董事长、河布村党支部书记吴周琴说,2023年龙川县绿美鹤市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预计能承接产值1000万元的项目工程,届时将会为10个村(居)带来共15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解决30人至40人的固定工作岗位,预计全年发放人工费用300万元左右。

龙川县绿美鹤市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的成立,只是龙川县试点探索本土特色的“强村公司”(即联合发展公司)的实践案例之一。今年以来,龙川县自浙江取得“真经”后,结合资源禀赋情况和镇域实际,以四都、黄布、鹤市为试点镇,相继组建联合发展公司,进行多样态、市场化运作。

四都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结合龙川县“东江水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文旅项目为依托,创新引入市场机制,于3月27日成立龙川县融合创展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全面参与项目建设、运营,探索以点带面整镇景区化运营收益的新模式。

作为最早成立的试点联合发展公司,龙川县融合创展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不久便迎来了第一单“大业务”。4月25日,河源市客邑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龙川县融合创展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龙川县悦山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就龙川县“东江水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四都段项目点——四都驿站花园项目开发建设达成协议。该项目计划于7月中旬启动,将其打造成为包容个体探索精神、发掘自我潜能、放松身心的城市户外综合营地——四都星空营地。

因地制宜,试点项目“多点开花”。龙川县鹤市镇充分利用工匠人力资源,以镇级绿化维护和承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营业务,承接项目时吸纳脱贫劳动力务工,深入探索“以工代赈”型的本地“强村公司”,直接带动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黄布镇党委政府将目光对准农村低收入人群与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引导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延伸到农村,使企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富民工坊”内实现“双向奔赴”。

龙川县试点镇联合发展公司逐步实现集体增收、村民共富,助推乡村振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快按下了其他乡镇成立联合发展公司的“快进键”。目前,其他镇正积极筹划推进联合发展公司事宜。如铁场镇依托“霍山红印”乡村振兴示范带,谋划成立联合发展公司,大力发展“文旅+”特色产业;通衢镇立足地理区位优势,积极筹备成立联合发展公司,打造龙川县城居民节假日外出娱乐承接地。

奋力打造共同富裕新路径。接下来,龙川县将以壮大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致富为目的,继续探索和丰富联合发展公司的建设和经营模式,力求走出集体增收、村民共富的新路子。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生产生活两相宜

联合发展公司的成立,最大限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成为农村稳就业、促增收的新路径。

走进龙川县黄布镇“富民工坊”内,30多名村民正在忙碌地进行玩具组装,拼块、上螺丝、打包装,一套行云流水的工序过后,一箱又一箱的成品整齐堆放。一个月前,该工坊还是闲置的旧村屋,而今成为黄布镇乡村振兴的“梦工厂”,让周边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据了解,黄布镇“富民工坊”由黄布镇政府、黄布镇新布村委、丹尼玩具(龙川)有限公司、顺嘉玩具(龙川)有限公司结对共建而成。据建设方介绍,“富民工坊”用工主要对象为黄布镇及周边镇、村的剩余劳动力,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预计年发放人力工资180万元,人均月收入3500元。

从工坊选址、车间建设及招工,到5月20日开坊生产,“富民工坊”建设用时不到3个月。其中,较为关键的招工环节,“新鲜出炉”的龙川县黄布泰达建设有限公司作出了努力。劳务服务(不含劳务派遣)是该公司经营范围之一,股东们充分利用村里人资源,在最短时间发布招工信息,并与工坊对接好用工人数,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问题。

黄布泰达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5月5日,于5月16日正式开业,黄布镇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为公司股东。该村级联合发展公司成立后,以“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运营模式为基础,以抱团发展为主导方向,以项目实施为联结,以参股分红为原则,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造血”,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推黄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改变以往各村“单打独斗”的局面,龙川县各联合发展公司握指成拳,整合各村项目、资金、资产等资源,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保洁、园林绿化等工作,不断提升公司经营效益,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也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增收的机会。

初夏时节,雨量充沛、草木葳蕤。鹤市镇河布村的主干道上,龙川县绿美鹤市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的几名园艺师傅各司其职“捣鼓”绿植,用修剪机控制绿植的生长高度,将修剪掉落的树叶清理后扫除……在几人默契的配合下,道路两旁的绿植便告别参差不齐的状态,以整齐的面貌迎接路人的注视。

钟铁邦是龙川县绿美鹤市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园艺师傅之一。作为鹤市镇河布村的一名村民,未入职该公司之前,他在家务农,年收入少、家庭支出压力大。龙川县绿美鹤市建设工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布村党支部书记吴周琴,在园艺和建筑等行业经验较为丰富,心里一琢磨,便决定带着钟铁邦等其他村民学习园艺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锻炼,如今的钟铁邦松土、施肥、喷药、修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乡村振兴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现在专职负责修剪花草树木,平均每个月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因为上班时间灵活,还能同时兼顾家里3亩田的农活。”作为吴周琴最老的“学生”,76岁的钟铁邦目前仍活跃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线。

村民钟梅伦是吴周琴带出来的乡村工匠,成功“出师”的他现在独当一面,带着自己的小团队,投身于公司承接的鹤市镇综合治理中心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去年,我从事建筑行业有4万多元的收入,今年加入了公司,更不愁没工作了。”钟梅伦开心地说。

在联合发展公司市场化运作下,产业延伸到农村,不久将来一批“富民工坊”将落户镇村;项目承建者本土化下,培育了一批乡村园艺工作者、乡村建筑工匠……越来越多的路径和模式,铺就了家门口就业的道路,“出了家门进厂门,赚钱顾家两不误”成为许多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产业,能就业,村民“回流”让乡村更添人气。新布村村民李淑梅半年前还是深圳的一名务工人员,如今是黄布镇“富民工坊”的员工。她说,回到家乡就业,解决了她“务工与照顾家庭两难全”的困扰。

如今,在龙川广袤的土地上,联合发展公司等村级集体经济公司以改革新模式,逐渐打通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让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流淌进乡村。

■统筹:黄海龙 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黄锦华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孙红

    上一篇:共商共谋做大做强百年老品牌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