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2022年,龙川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又稳又好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高质量发展 筑牢“稳”基础 积蓄“进”动能

2023-01-16 09:49:12 来源:河源日报

d634dd896a1ac7f134f6dea9705f3ec9_0116006_001_01_s.jpg

■朝着幸福和谐美丽迈进的龙川县城

6cdd6fc08a6ae34026ae4c69aa28c4cf_0116006_001_02_s.jpg

■龙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构建,油茶、丝苗米、茶叶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图为龙川丝苗米种植喜获丰收,种植户对收割好的稻谷进行晾晒、烘干等科学处置。

核心提示

1月11日,中国共产党龙川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2022年工作做了总结。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龙川县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又稳又好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砥砺奋进、拼搏实干,不断开创幸福和谐美丽龙川建设新局面。2022年,龙川县聚精会神抓好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大事,实现产业发展不断壮大,“融湾”“融深”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形象有效提升,民生事业显著改善,生态优势不断厚植,平安龙川、法治龙川建设成效明显,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向好,为2023年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稳”的基础,积蓄了“进”的动能。

聚精会神抓好三件大事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栉风沐雨、披荆斩棘。2022年,面对世纪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交织影响,龙川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抢抓难得机遇、坚定必胜信念,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以“想好就干、干就干成”的工作锐劲,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持续巩固经济社会平稳向好趋势,集中力量、聚精会神办好了锻造“实”的作风、夯实“稳”的根基、发展“好的局面”等三件大事,又稳又好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锻造“实”的作风。龙川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党的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干部执行力、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提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县领导联镇包村抓落实工作机制有力实施,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十项措施》,建立三级督查体系和“三重、四化、五个一”抓落实闭环机制,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继续强化,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

夯实“稳”的根基。过去一年,龙川坚决打好“1122”等系列本土疫情遭遇战攻坚战,成功打赢50年来最强的“龙舟水”防御硬仗,“问题楼盘”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发展“好”的局面。聚焦高质量发展,龙川抢抓机遇、厚植优势、补齐短板,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举措更加有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企稳回升。

一年来,龙川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工作,全力稳住全县经济基本盘,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有序运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用好12.4 亿元新增债券资金,促成开工建设项目5个,投资总额13.9亿元,25个省、市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超31.3亿元。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通用机场、县域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高铁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累计完成投资约 5.7 亿元,完成工程总量的98%。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打好“消费券+消费政策+促销活动”促进消费组合拳,推动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消费增长,预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亿元。优化服务助企纾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2830万元,开展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专项服务行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销售、信贷、用工等方面的困难。

大力推进产业兴县。龙川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3303”产业培育工程,聚焦电子信息、现代建筑、空气能、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链发力,预计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86.9亿元,规上企业72 家、限上企业38 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10家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42家,全县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创新平台加速聚集,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全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22 家,推动1家企业获批成为市级首批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为57 家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需求85118万元。成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工作站,完成质押融资5笔共7200万元,让优惠政策惠及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依托特色旅游资源,着力构建“一城一山一水”全域旅游产业布局。以佗城景区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环霍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扎实推进环霍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首期)建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擎木偶戏产业发展中心及佗城客家文化产业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佗城国家级南越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产业互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龙川在全域全面“融湾”“融深”过程中,积极探索“反向飞地”合作模式,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借地借势借力搭建龙川、深圳宝安两地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重要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龙川异地商会、产业协会招商联络处和深圳招商工作组作用,2022年招引项目18个,计划投资总额 172.62 亿元,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个,招引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持续织密“融湾”“融深”交通运输网络。龙川紧紧抓住用好“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蕴含的改革利好、开放利好,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龙川内陆港正式开通运营,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等项目征地拆迁基本完成,扎实推进通用机场无水港、东江航道龙川段1000 吨级扩能升级、龙韶铁路、龙汕铁路、梅河韶高速公路(连梅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成功创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奋力构建与“双区”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路网。

平安龙川、法治龙川建设成效明显。龙川持续开展“7+2”百日攻坚行动,一般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消防安全事故起数、森林火灾宗数分别下降1.17%、36.1%、85.71%,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有序开展。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2022年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同比增长10.08%和11.2%。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抓实粮食生产各项工作。2022年,龙川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全面完成3.51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16万亩、粮食总产量24.24万吨。畜禽水产生产稳定增长,2022年生猪出栏37.2万头、家禽出栏922.4万羽,水产养殖面积1655公顷、水产品总产量约14480吨。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20.6万千瓦,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67.7%。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创新性建立防返贫资金池,解决返贫风险户1094人就业、教育、住房等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县24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160人进驻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县159个经济薄弱村全面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31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达6128万元,同比增长78%。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构建,获批创建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油茶、丝苗米、茶叶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打造农业品牌成效明显,持续擦亮龙川大米、龙川山茶油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指导5家农业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不断提升龙川农业品牌知名度。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22年新增认定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取得新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农村村内道路硬底化建设343.94公里,基本实现集中供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实现5G网络“镇镇通”。示范带动乡村风貌提升,打造美丽宜居村210个、特色精品村6个,高标准建设“环霍山”风景区、黎咀镇至黄石镇“东江画廊·诗意山居”县级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整合村(社区)“两委”干部、护林员、村民小组长等充实网格员队伍,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管理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实施“百名党员返乡、千名乡贤、万名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工程,组织动员100名党员、2160名乡贤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带动企业反哺资金超1057 万元。积极推广以工代赈、以奖代补、“耕耘者”振兴计划等措施,探索积分制、清单化、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交上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福祉答卷

2022年,龙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生七有、群众所盼”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努力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精心打造“公园城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幸福龙川。

持续筑牢社会保障底线。有力促进就业,2022年龙川大力开展“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粤菜师傅”三项工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8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8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有效加强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和低收入数据库,发放城乡低保救助金1.0944 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兜底保障3060户8000人。扎实推进“面对面”机制工作,聚焦“看病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召开座谈会6场,收集问题1256宗,办结问题1181 宗,办结率达94.03%。

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组建龙川一中教育集团,实行初高中教育一体化培养;改善乡镇初级中学寄宿条件,全县27 所初中学校全面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创新开展“暖心教育”,以“五级网格长+关心关爱对象”方式,实现教育系统网格化关心关爱全覆盖。公办优质学位逐步增加,新增公办园学位1020个,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200个。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高考成绩保持在全市各县区前列。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强基工程、领雁工程,健全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激励机制,建成省、市、县“三名”工作室 19个。县培英学校、县直属机关幼儿园成功申报第二批广东省基础教育校(园)本教研基地。

持续推进卫生普惠发展。2021年县域住院率91%,位居全省第六名;县域内就诊率91.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域内就诊率65.9%。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广东省健康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和县精神卫生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医保惠民工作,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资助各类特殊人群参加2023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5万余人次,实现防返贫人员全员参保。

精心打造“公园城市”。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两渡河片区和老隆一小片区等 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进一步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强化市容环境管理,进一步优化垃圾清理收运填埋作业流程,垃圾无害化填埋率达100%,着力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关注群众“眼前脚下”,完成县城东出口和老隆中学道路升级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卓峰路、县城幸福大道幸福路、县城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消纳场和能源生态园等工程项目建设,保障城市功能安全运行。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展演61场次,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386个公共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炫发新活力,举办“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风采”非遗宣传活动,公布第一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扎实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完成县级文保单位仰天堂、星光陈氏宗祠修缮工作,有力推进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和龙川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有关工作。

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龙川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生态建设13个“必答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强化“绿美龙川”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保护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岭。

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2022年,共促成产业项目开工 28个、投产11 个,分别同比增长 833%、1000%

◎2022年,预计电子信息、建筑工业、空气能、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为 57.6 亿元、14亿元、6.4亿元、8.9 亿元,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86.9亿元。

平安龙川、法治龙川

建设成效明显

◎一般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消防安全事故起数、森林火灾宗数分别下降1.17%、36.1%、85.71%。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15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出列,315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6128 万元、同比增长78%。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制图:小小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