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中国共产党龙川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工作作了部署,提出 守正创新 团结奋斗

不断开创幸福和谐美丽龙川建设新局面

2023-01-16 09:50:47 来源:河源日报

9487d8ffb10651f04c565d1cb9faa545_0116007_001_01_s.jpg

■主导产业突出、发展势头强劲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核心提示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龙川该如何做好2023年工作?1月1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龙川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对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擘画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准确把握龙川面临的机遇、优势和挑战,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团结奋斗,以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幸福和谐美丽龙川建设新局面。

全会对2023年工作作出部署,强调要坚决扛起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聚焦培育“3303” 产业集群、实施“七大行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建设幸福和谐美丽龙川,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川篇章。

坚持实业为本制造业当家 大力培育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

发展为第一要务。2023年,龙川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打造大产业。锚定电子信息、建筑工业、空气能、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持续锻长板、扬优势、强支柱,支持景旺三期、联懋二期、宝利光电等超亿元项目加快建设达产达效,鼓励中建二局阳光智造、航辉钢业等企业增资扩产,力促瑞成、穗发、合泰等重点企业上规升级,力争 2023年电子信息、建筑工业产值分别达到 65 亿元、20 亿元。紧盯补链延链强链靶向发力,招引一批补链延链强链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提升大平台。以提升“一园四小区”产业承载能力为目标,全面推进“3个1平方公里”计划,推动园区提质增效。以龙川西高铁站为“中心”,沿高铁新城至宝龙工业小区的国道 205 线北移线为“主轴”,形成“带”状建设工业走廊,沿线发展工商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宝龙产业园创建省特色产业园、省级高新区和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向制造业聚集、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作机制,配套完善产业园区生产生活、创新创业、产学研用服务功能,打造主导产业明晰的特色园区。

突出大项目。树立大抓项目鲜明导向,建立健全县领导同志牵头联系项目制度,建立重大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体系、代办包办服务企业闭环管理机制,开展 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专项服务行动,推动项目早开工、快投产、稳达产。进一步形成大抓招商工作格局,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建立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库,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发挥好龙川异地商会、产业协会招商联络处和深圳招商工作组作用,加强以商招商、以链引商、驻点招商等联合招商。

培育大企业。巩固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持质量为王,聚焦主业深耕细作,做大市场份额。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力争 2023 年新上规企业6家以上、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入园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00 亿元。做大做优国资企业,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县属国企积极参与产业领域投资,推动国有企业向民生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营造大环境。完善领导体制,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制定年度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硬指标,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真正重视制造业、真抓实干发展制造业。要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包办制”,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办事效率和便捷的办事体验。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方面保障,全力营造实业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浓厚氛围。

在大力培育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的同时,坚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充分释放需求潜力。今年,龙川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用好消费、投资、外贸等政策工具,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建设,按照“一城一山一水”全域旅游布局,加快霍山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佗城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推动一批 A级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做大做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域旅游“龙川样本”。

坚持全域全面“融湾”“融深” 推进交通产业民生联通共享

2023年,龙川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更加紧密对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大局中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交通联通。畅通对外交通“大动脉”。加快梅龙高铁、龙寻高速等项目建设,有序推动龙韶铁路、龙汕铁路、通用机场、东江航道扩能升级等的前期工作,打造以高铁、高速、航运为重点的立体交通走廊。畅通县域交通“内循环”。加快国道 205 线县城段改线、国道 236 线丰稳至县城段改建、省道 333 线新田至赤光段改建、县道 807线和176 线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四都至青龙湖旅游公路建设,全力抓好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复核迎检,打造县域“1小时交通圈”。深度融入大湾区“物流圈”,稳步推动龙川保税物流中心 (B型)、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通直达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通道。

深入推进产业联通。探索“反向飞地”发展模式,用好宝安对口帮扶机制,加快建设龙宝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龙川企业在科创中心设立研发基地、企业总部、招商引资窗口,借地借势借力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铁经济,以赣深高铁龙川西站、高铁新城为节点,联动宝龙、宝塘、梅村三个工业小区以及高铁新城、幸福新城,推动产业发展与高铁建设协同互促,努力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

深入推进惠民共享。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复制推广“双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进一步打通与“双区”在投资贸易、质量标准、职业资格等方面的堵点。深入对接“湾区通”工程,全面深化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互利合作。发挥好生态优势,积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投资开发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承载地。

坚持抓好强县促镇带村 着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023年,龙川将以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构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精心打造“公园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梳理门户节点、重要交通廊道、公园绿地等提升改造点位,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持续优化生态廊道、绿道、碧道,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东江“一江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及产城融合开发建设,实现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烟火慢城”。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功能。突出发展中心镇,强化麻布岗副中心功能定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龙川北部商贸集散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加快龙母、鹤市、车田等中心镇建设。建设美丽圩镇,加强圩镇建筑风貌管控,推动圩镇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蝶变。加快发展专业镇,各镇结合整县推进实施“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因地制宜培育镇级龙头企业。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积极打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龙川样板

龙川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县。

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只增不减。加强耕地保护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镇一园”全覆盖工作,加快农业加工基地、省粤东片区粮油和农产品贸易物流园建设,重点做强油茶、茶叶、优质稻三大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推动更多农业产值入库纳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产业共建、产业带富等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深入落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突出抓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逐步建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扎实推进“三线”整治和农房管控,不断提升乡村“颜值”。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等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现代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抓好“两带三区”建设,全域实施“五美”专项行动,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点、连线、成片”,争取 2023 年基本建成 1条内外兼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百名党员返乡、千名乡贤、万名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各镇要按照“五组团”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化”,确保到 2025 年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突出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促进共同富裕

发展为了人民。2023年,龙川将持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弱项,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

破解民生难题。常态化实施“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落实“面对面”机制 2.0版本,适时推行民生“微改革”项目,以点带面解决共性问题。开通县委书记、县长信箱,畅通群众信访和监督渠道,架起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加快完善全链条闭环落实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问题受理、分析研判、交办转办、跟踪督办、限时办结、综合评价”闭环工作机制,全链条跟进“面对面”及书记、县长信箱群众诉求办理全过程。

全面建设健康龙川。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县精神卫生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医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分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关心帮助,兜住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持续推进就业家门口化。坚持就业优先,从就业促进机制、公共服务、重点群体支持、兜底帮扶、平等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综合发力,不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特困家庭等群体就业创业帮扶指导,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致富。

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全面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持续深化“创文十大专项整治”和“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一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同步创建。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长效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培育新时代龙川新风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积极培育选树先进典型,让文明新风吹遍龙川大地。

全面提升龙川文化软实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序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达标,加快推进县“两馆”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传承龙川特色文化,落实客家文化“双创”工程,抓好红色革命旧址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突出抓好佗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开发,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木偶戏、龙川杂技等民间技艺焕发新的光彩。

坚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龙川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驱动,推动教育强县、科技强县、人才强县建设,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龙川将坚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深化网格化智慧管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法治龙川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川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