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奋力建设“一机场一航道四高铁四普铁五高速”综合路网
交通多维对接 快速通达湾区
□龙川铁路货运业繁荣发展
□河惠莞高速公路龙川段。该公路从北至南穿过龙川,成为龙川南北方向的高速主干道。
□河梅高速公路与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西枢纽互通
高铁入川,启航未来。龙川县多维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聚焦提升“硬”互联互通水平,按照“ 一机场一航道四高铁四普铁五高速”规划,加快构建与“双区”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一体化体系,加快打造“双区”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生活圈,实现与“双区”交通的多维对接、快速通达,助力县域经济“弯道超车”。
未来5年,龙川县将加快完善以赣深高铁、龙梅高铁及规划中的厦昆高铁、广河高铁为主通道的四高铁四普铁轨道交通,以及外畅内联的公路交通网络,提高龙川粤东北区域枢纽的首位度,建成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的“公铁水航”四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造城市公交、城乡客运、农村班车多样化、出行服务均等化、物流电商便捷化的高品质运输服务网,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硬连通。
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赣深高铁是我国在建高速铁路线路项目之一,时速350公里,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赣深高铁既是新时期交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建设的重大工程。龙川西站车站规模为4台12线,主站房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同时也是赣深高铁与梅龙高铁交汇的枢纽站。梅龙高铁是我国铁路中长期规划中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 “龙岩—梅州—龙川”高铁线路一部分,借助赣深高铁—梅龙高铁,龙川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连接更加便捷。
双龙高铁入川,机遇千载难逢,发展刻不容缓。在10月30日召开的中共龙川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龙川县委书记孔德胜提出,用发展破解难题,全域“融湾”“融深”,在服务和融入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找准发展方向、路径,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创龙川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围绕如何全域全面“融湾”“融深”,龙川县党代会作出了部署,其中加快交通设施“硬联通”列入首个抓手。要求围绕打造“一机场一航道四高铁四普铁五高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力配合梅龙高铁、厦昆高铁、龙韶铁路、龙汕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加快推动龙寻高速、连梅高速建设,争取增设河惠莞高速新田互通出口,有序推进通用机场、东江航道扩能升级、国道205线县城段改线、国道236线改建、东纵公路等项目建设,结合国省县乡道路升级改造,谋划推动联通贯通三大发展平台交通干道建设,构建外畅内联的城市快速路网,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节点城市。
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力构建体制机制“软联通”。龙川以赣深高铁开通为契机,在基础设施、开放平台、产业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大湾区紧密衔接,打造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样板。加强与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推动产业对接、平台共享、园区共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
“十四五”规划建设65项重点项目
多维对接湾区,加快“融湾”“融深”。从龙川县编制完成的《龙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获悉,“十四五”期间,龙川县将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以赣深高铁、龙梅高铁及规划的厦昆高铁、广河高铁为主通道的四高铁四普铁轨道交通,以及外畅内联的公路交通网络,提高龙川粤东北区域枢纽的首位度,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硬连通。
“十四五”交通规划的总体目标:建成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的“公铁水航”四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造城市公交、城乡客运、农村班车多样化、出行服务均等化、物流电商便捷化的高品质运输服务网,构建高效的交通行业治理体系。
根据龙川县“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形势,全面梳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和成熟度,优先安排事关全县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未来五年,龙川将推进重点项目库10大类共65项重点项目,总投资约170亿元(不含航空和铁路、高速项目投资),是“十三五”期间投资建筑资金的四倍。
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十四五”期间,龙川县将协调配合加快铁路通道建设,推动赣深高铁、龙龙高铁、厦昆高铁、广河高铁等4条高铁及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龙汕铁路、龙韶铁路等4条普铁衔接长三角、海西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区,形成粤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完成赣深高铁、龙龙高铁龙川段的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厦昆高铁前期规划和广河高铁建设。
高质量发展公路网,凸显粤北交通门户优势。全面落实龙川“融湾”“融深”战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加强与粤东、赣闽等周边地区的联系,打造以河惠莞、长深、寻龙、连梅等高速、205国道、236国道和省道公路为骨架,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干线公路网和县、乡、村互联互通的农村公路基础网。
全面完善高速公路骨架网。优化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实现快速通达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在河惠莞、长深高速公路基础上,新建寻龙高速、连梅高速,新建里程约68公里,形成“两横三纵”格局。两横为长深高速(连通深圳)、连梅高速(连通梅州);三纵为河惠莞高速(连通粤港澳大湾区)、汕昆高速(连通粤东、广西)、寻龙高速(连通江西)。
构建快速畅通的县域公路网络。充分发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点到点的优势,加快国省道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构建畅通的县域交通循环体系,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县城到各镇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各乡镇到高速公路出口30分钟交通圈。将全力推动新编国省道升级改造。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络。
构建互联互通的水上交通体系。龙川将利用东江天然河道,大力发展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绿色环保的水路运输,待东江航道河源至石龙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开工后,推动东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北延至苏雷坝电站,加快实现千吨级航运。
谋划推进航空机场建设。按照“全市统筹、整体覆盖、功能完善、错位发展、适度超前”思路,“十四五”期间龙川县将全面加快龙川通用航空规划和选址工作,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建设。
全面推动交通枢纽及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龙川西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龙川县城北客运站(803站北移)及打造龙川综合物流产业园、龙川海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区。
“十四五”时期是龙川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战略及落实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和发展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迈向“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龙川县交通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展现更大的作为。
“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龙川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五年来,龙川县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通盘谋划现代化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打造县域“1小时经济生活圈”,着力在“外联”交通上做文章,在“内通”交通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不断增强龙川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全域全面“融湾”“融深”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薄弱向联线成网的综合交通迈进了一大步。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期间,龙川县交通项目共完成投资约218亿元,其中铁路、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约178.61亿元,其他公路约39.39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县通车总里程为3821.6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8.165公里、国道215.724公里、省道285.493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162.286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24公里/百平方公里。
铁路建设开创新局。“十三五”期间,龙川县铁路建设全面推进。赣深高铁开工建设,并在今年12月10日建成通车。龙龙高铁龙梅段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十四五”实现通车。龙川至汕尾铁路龙川段已完成立项,厦昆高铁初步确定线路走向将经过龙川。赣深高铁龙川西站房、高铁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赣深高铁龙川西站北侧地块土方平整工程等相关配套设施正全力推进,确保与赣深高铁通车同步建成使用。
公路建设取得新成果。高速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间,龙川县高速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车里程新增124.665公里,汕昆高速2018年建成通车,龙川段全长22.665公里;河惠莞高速2019年建成通车,龙川段全长102公里;寻龙高速于2020年12月开工建设。
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龙川完成国道238线珠塘至罗坳段路面改造、国道236线至苏区大道连接线二级公路改造、省道339线枫树坝至车田段路面改造、省道339线龙川县廻龙(兴宁交界)至赤光段路面改造、大环市路龙川至和平、丰稔镇连东至县城段改建、省道238线鹤市圩镇过境段改线、马喉莲保障性住房段公路改造、县道177线车田至鹤畲林场、县道179线黎咀至枫树坝路面改造、乡道119线黎咀至黄石路面改造、乡道175线黄布镇过境段公路改建、宝龙东江大桥、培英学校人行天桥等项目,国道205线至龙川西高铁站连接线道路工程、国道205线北移工程、国道236线龙川县龙江大桥新建工程、省道238线四都至贝岭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四都至青山湖旅游专线公路等正全力推进建设中。
农村公路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村公路网络日趋完善,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形成乡镇通、村村通的基础路网的新格局。以“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了一批以乡镇振兴路、产业路、党建路,旅游路为主题的示范路,并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建立“四好农村路”县、乡、村三级路长组织体系。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县乡公路升级改造66.2公里、“畅返不畅”整治1405公里、“四好农村公路”决胜攻坚任务72.694公里,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492公里、精准扶贫公路288公里、产业扶贫与旅游公路87公里。
□ 策划:陈小玲 甘国科 丘志飞
□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邝羽
□ 摄影: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