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川县借力高铁经济带来的融合发展机遇,做优做强做大实体经济,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产融合 串珠成链

2021-12-10 15:40:00 来源:河源日报

d99890673ccb9aa76e1543dbb05fb37f_1210050_001_01_s.jpg

□ 龙川县义都镇嶅山桂林茶园。该镇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44d9b1bc7eb6adf3ef901a8095cfcdd9_1210050_001_02_s.jpg

□ 蓬勃发展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中共龙川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要致力发展高质量经济,又稳又好建设现代化龙川。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龙川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

龙川县委、县政府发力“融湾”“融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努力构筑新局中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区域竞争力。

受到高铁垂青的龙川,借助于高铁带来的人流、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以及与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加深的利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协调发展中加快三产融合发展,串珠成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产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基础。

走好龙川新时代的赶考之路。高铁时代下,全域“融湾”“融深”必将推动三产融合大发展,为奋力谱写龙川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按下“快进键”。

做大做优工业发展平台

“突出产业第一,发展高质量经济。”龙川县县长刘力在11月19日召开的龙川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做强实体经济为重点,再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推动三产稳步协同发展。

在如何做强工业主导产业上,刘力对未来五年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要高质高效建设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聚焦电子信息、空气能、新材料、现代建筑四大主导产业链,推动链条式、集群化发展,实现四大主导产业产值200亿元以上。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数量达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0%以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力争入园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实现园区税收10亿元以上。

从数字上看,未来五年里,龙川工业发展任务艰巨。而众多利好因素的叠加,是龙川县提出这个宏大目标任务的底气。纵观大势,“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龙川更深层次融入区域发展、更广范围集聚要素资源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为龙川发展带来更多更好机遇。立足自身,经过多年的积淀,龙川构建了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搭建了幸福新城、高铁新城、宝龙新城等高能级平台,创建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金字招牌”,积蓄了龙川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是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的“火车头”。作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投资建设的一家以钢结构制造为主的企业,随着它的落户,国家级的金属实验室、土建实验室、核级焊培中心相继在园区扎根,并建成了全球首例3D原位打印二层建筑。

“龙川的交通区位优势越来越好,把钢结构制造这个子落在龙川很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需求。”来自深圳大都市、现任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代力表示,龙川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大宗物流运输方便,高铁通车后,往返深圳等其他大城市也更便利了,这让在龙川上班、深圳居住成为一种可能,为公司招募高端人才提供了条件。

事实上,随着龙川营商环境的日益提升,龙川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据统计,五年来共成功签约“双区”产业项目150个共710亿元,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7个、10亿元以上项目28个。

招商引资的一路高歌下,龙川工业发展突飞猛进。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入园企业达105家、投资额超亿元企业达63家,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空气能、新材料和现代建筑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在全省同类园区中唯一连续6年获评“省优秀园区”。

近年来,龙川县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机遇,继续深化与对口帮扶单位深圳宝安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共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链分工,推进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的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进以建筑工业产业化为引领,电子电器、空气能、现代建筑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三五”时期,龙川园区工业总产值从57.95亿元增加到111.97亿元,年均增长11.8%。其中,2020年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7亿元、工业增加值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税收2.4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23.9%、19.69%、10.06%、5.92%。进出口总额突破32.5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9亿元,连续5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乡村产业服务“双区”大市场

优质农特产品走进珠三角城市的家庭,沿海城市游客来乡村旅游景点打卡成为生力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进,摘掉了“无高铁”的帽子,在时空距离的不断拉近下,偏处粤东北山区角落的龙川,与发达的珠三角城市关系正日渐紧密。

特色产业发展瞄准“双区”大市场,农产品端上了大城市家庭的餐桌。近年来,龙川县致力高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实施“双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油瓶子”“茶罐子”系列培育工程,成功创建了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林下经济扶贫示范县,打造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省级农产品品牌7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11个,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龙川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奋力打造“双区”旅游市场的战略腹地。 2019年底获评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龙川县赤光镇大洋村的源东美丽乡村产业体验园就是成功案例之一。

源东美丽乡村产业体验园是龙川绿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产业,作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盘活村中260亩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建设“七区三园一花海”,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园。自开园迎客以来,该景区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珠三角游客,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旅游性收入,提供了数十个就业岗位。

创业带动就业。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下,是农业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建设。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龙川县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覆盖全县24个镇42个村,义都镇桂林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6村2镇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值得一提的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期间,龙川县积极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大力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群众期盼、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把因产业薄弱导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短板补起来。据统计,2016—2020年,龙川县累计发展绿色生态优质茶油、茶叶、水稻、经济药材种植及特色养殖产业等多样性“造血”型的扶贫项目632个,建立产业基地12个,全县24个镇、70个省定贫困村均有特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或产业基地覆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

对未来五年农村产业发展,中共龙川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作出了谋划和部署,提出高标准高效率推进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响龙川油茶、丝苗米产品品牌;高标准谋划、规划龙母盆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瞄准“双区”大市场,主动对接“圳品”工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打造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培育壮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多元化发展商贸服务业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四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龙川榜上有名,成功入选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龙川,龙川县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龙川县高标准规划县内旅游资源,坚持高位推动实施,不断优化全域旅游服务公共体系,构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快进”“慢游”综合旅游交通体系,深挖文旅资源禀赋,激活千年古县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活力,龙川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形成了独特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

今年年底,龙川县跻身于高铁城市行列,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五年,龙川县抢抓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机遇,主动适应消费新需求,把文旅休闲康养产业作为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推动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着力构建“一城一山一水”全域旅游产业布局。统筹县域旅游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发展客家古邑文化深度游、温泉康养游、农业体验游、红色教育游,构建区域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大格局,创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

同时,推动“旅游+文化”,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旅游业。龙川县将发挥赵佗文化研究会和红色文化研究会的作用,挖掘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侨乡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央苏区留守红军文化园,打造彰显文化底蕴的“城市名片”。推动“旅游+农业”,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推动“旅游+教育”,以赵佗古邑研学教育基地为依托,发展研学旅游,提升龙川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同时,龙川县围绕“融湾”“融深”,依托高铁、普铁、高速公路及通用机场等内通外联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多向发力、整体推进高铁新城、幸福新城、宝龙新城三大发展平台建设,把高铁新城、佗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打造成为龙川融入“双区”的门户枢纽,把幸福新城、现代物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的枢纽节点,把宝龙新城、宝安(龙川)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大湾区现代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做强物流、文旅等商贸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关保障,促进现代商贸物流业大发展。

□ 策划:陈小玲 甘国科 丘志飞

□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邝羽

□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