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精准谋划“高铁经济”文章,规划建设三大发展平台,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产兴城 高质发展
□赣深高铁龙川西站
□ 美丽现代的龙川县城
在今年10月底召开的中共龙川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擘画了该县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城市建设提出了奋斗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一江两岸五组团”城市空间新格局,规划建设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容纳50万人口的县城。
城市的高质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以高铁为媒,加快产业建设。龙川县围绕“融湾”“融深”多向发力谋划建设高铁新城、幸福新城、宝龙新城三大发展平台,引导现代要素加速集聚,做大做强城区经济,不断提升连通、集聚、辐射能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节点城市、河源次区域中心。
其中,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依托佗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深入推进高铁经济、文旅产业发展,把高铁新城打造成为龙川融入“双区”的门户枢纽;以铁路综合物流园建设为契机,全力建设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智慧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产城融合发展的“大物流、大枢纽、大节点”,把幸福新城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节点;以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为基础,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把宝龙新城打造成为“双区”现代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高铁梦圆,龙川正追逐在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打造高铁新城、幸福新城、宝龙新城三大发展平台,产业兴城,融合发展,必将培育出强劲增长极,助推龙川县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高铁新城开发利用
高铁新城,顾名思义,因高铁而建设的一座新城。作为三大发展平台之一,该城是龙川县引领全县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产城融合强劲增长极的重大举措。
龙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赣深高铁新城的建设,在县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把高铁新城建设定位为龙川城市经济发展三大平台之一,成立了以书记、县长挂帅的高铁新城建设指挥部和联合推进协调小组,统筹推进高铁新城的开发建设工作。高铁新城作为“十四五”龙川县三大发展平台之一,是龙川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载体。
在11月19日召开的龙川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龙川县县长刘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谋划推动高铁新城建设,提出要依托便捷的高铁交通,与佗城古城、温泉资源联动开发,完成以高铁龙川西站为核心区域的规划,重点发展旅游服务、酒店服务、商务金融、商业服务、地域产品展销,把高铁新城打造成为龙川融入“双区”、横琴与前海两个合作区的门户枢纽。
有部署,有行动。龙川县突出规划引领,高铁新城的规划建设依托龙川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引入以TOD交通为核心引领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发挥高铁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效益,努力建设以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以高端商贸、旅游集散、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形成产业会聚、功能业态齐全及产城、站城融合发展的枢纽新城。
经过专业部门规划设计,高铁新城规划用地总面积3.24平方公里,其中近期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以方格网状路网布局为主,形成“四主八次多支”的高铁新城路网结构;新建高铁站房、站前广场、客运综合枢纽及配套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设施,形成“一心、两轴、三点、五区”的规划结构。其中,“一心”即以龙川西站为主的交通枢纽核心,“两轴”为沿赵佗路的交通景观轴、沿越王大道的生态景观轴,“三点”为生活服务节点、活力居住节点、生态休闲节点,“五片区”即品质居住区、智慧产业区、生态宜居区、活力居住区、综合配套区。
当前,高铁新城的基建主要围绕保障赣深高铁今年底通车的目标而展开,开工建设的项目有四大项,分别为龙川西站站房建设、龙川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站场周边市政道路配套工程、高铁站供水工程。在龙川县职能部门及施工方的共同努力下,在较短时间里推动上述重点工程走上建设正轨,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并按时间节点要求有序推进,并在通车前完工交付使用。
其中,龙川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是龙川县重点建设项目,由综合客运枢纽和站前东、西广场以及横二路北侧配套附属用房三部分组成。该项目对进一步凸显龙川县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融湾”“融深”步伐、推动高铁新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建设,龙川县委、县政府在高铁新城规划建设7条市政道路,下穿赣深高铁高架桥。7条市政道路于2020年12月21日动工建设,部分与西站对接道路已经完工。上述市政道路的动工建设,将极大地促进赣深高铁龙川西站未来的客流疏解,并对加强龙川公铁交通转换、带动高铁新城片区土地开发利用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加快推进幸福新城建设
今年1月11日,幸福新城重要的“十字形”中心骨架道路——幸福大道、幸福路动工建设。幸福新城幸福大道南起京九铁路框架桥、北至客家大道(国道205线北移项目),幸福路东起京九铁路、西至规划川中大道,为幸福新城最重要的“十字形”中心骨架道路。
为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空间,龙川县委、县政府依托龙川现代物流产业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面积13平方公里的幸福新城,全力推进G205线北移项目和幸福新城规划范围5平方公里基本市政设施建设,以商贸展示为引领,突出现代居住功能,致力将幸福新城打造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服务型新城。幸福大道、幸福路的动工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幸福新城规划建设。
当前,G205线龙川县城段改线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预计2022年底完成施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龙川县城发展空间将扩大6至8倍,对进一步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缓解县城交通压力、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共龙川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对城市建设提出了奋斗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一江两岸五组团”城市空间新格局,规划建设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容纳50万人口的县城。而幸福新城的建设,则是重要抓手之一。
据悉,规划建设的幸福新城位于龙川县城西北面,南邻水贝组团,坐落于老隆镇幸福村、板塘村等村,依托龙川现代物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3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为3.31平方公里。
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幸福新城以物流园区为驱动,以商贸展示为引领,全力建设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智慧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产城融合发展的“大物流、大枢纽、大节点”,引领推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现代要素集聚,高水平推进,与“双区”深度融合、功能互促,打造成为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服务“一核一带”的服务型新城。
功能定位为“三个 城市中心”:集行政、教育、医疗、会展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公园为基地,集聚体育、娱乐功能的体育娱乐中心;依托龙川北站,建设“海铁联营”物流产业园区和幸福商贸中心功能的商贸物流中心。依托配套和环境,打造品质居住区。
目前,幸福新城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工作部署,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将全面完成幸福新城首期4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工作任务,加快推进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和学校文体、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人民医院新院、幸福大桥、幸福大道、幸福路等项目如期建成投入使用,谋划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商业商务综合体,全力推动无水港、综合物流园落地建设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
大力推进宝龙新城产业共建
宝龙新城,因对口帮扶共建产业园而规划建设的一座新城。
按照规划设计,宝龙新城依托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引领周边东南五镇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
宝龙新城设计的行政区规划范围包括:登云镇、通衢镇、黄布镇、鹤市镇和紫市镇等东南五镇,规划面积约39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15.95平方公里。
宝龙新城产业空间布局确定“两轴六基地”:
“两轴”,是指打造“一主一次”两条发展轴。一是沿国道205线打造东西向产业发展轴线,这条作为产业园向东辐射梅州、向西联系龙川主城区的重要纽带,是园区核心范围的主要景观道路和发展支撑脊。二是沿梅河高速登云出入口连接线,宝通大道规划南北向的发展次轴线。
“六基地”是指新城现代产业建设中要重点打造的“电子电器产业基地”“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中国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桃花源科技创新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应急环保产业基地”。
宝龙新城核心区为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该园区2008年被认定为省级工业园,位于龙川县东南部通衢、登云两镇交界处,总规划面积30.63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面积15.95平方公里。目前,工业园已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05家、投资额超亿元企业达63家,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空气能、先进材料和现代建筑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在全省同类园区中唯一连续6年获评“省优秀园区”。
龙川县将立足电子信息、现代建筑两个百亿级产业链快速发展的竞争优势,持续深化与深圳宝安产业共建,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把宝龙新城打造成为“双区”、两个合作区现代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同时,进一步拓展宝龙新城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承载、接纳能力,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商业商住、城市交通等配套设施,加快推动工业园三期、桃花源小镇、“两城两园”等一批项目规划建设,争创省级高新区,致力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智慧型生态新城。
□ 策划:陈小玲 甘国科 丘志飞
□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邝羽 摄影: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