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幸福民生画卷美 城乡群众笑颜开

——连平县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概述

2022-10-12 16:40:00 来源:河源日报

03bff4c5b1bc43d5995efbbdf78c71c2_1012056_001_01_s.jpg

■学生们在学校图书馆学习。通过“三创”,连平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为连平加快教育振兴、学子们享受更好更优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97a224c216d55d4404707fbc785df11_1012056_001_02_s.jpg

■元善中心小学。近年来,连平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许多镇的学校教学楼成了当地最美建筑物。

3fc9fe5f8def4eb875219f12d55ff67d_1012056_001_03_s.jpg

■连平开展企业招聘宣传活动。近年来,连平县坚持把促进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每年都会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活动,满足各类求职群体就业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

7da3305cff1e30c95e4a29987c804ec3_1012056_001_04_s.jpg

■永兴立交枢纽互通,大广高速公路与武深高速公路在此对接互通。2018年12月28日,武深高速连平段建成通车,连平县正式构建了“三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核心提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一幅有温度的幸福画卷,必须用民生的画笔来精心勾勒。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平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交通、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项项饱含温度的创新举措,积极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长久留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它们见证着连平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印证着连平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所感受到的民生“温度”、收获的幸福“质感”。

学有所教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学楼外立面颜色鲜明轻快,运动场干净美观又安全,美工室、科学启蒙室、舞蹈室、图书区一应俱全……近日,连平县富民新区幼儿园开园,设有14个标准班级,为县城的学龄前儿童提供490个学位。

教育是民生之基。连平县坚持以“振兴连平教育”为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教育综合保障力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2016年至今,连平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教育强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目前,全县中小学校共有124所,其中包括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小学6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32个;共有幼儿园72所,其中,公办园33所,民办园39所。

近年来,连平中学改革试点、在连平县一中等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教学联盟试点、成立县一中和连平县第二小学两个教育集团、河源理工学校与连平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等创新举措先后落地落实,为连平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此外,连平县还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落地生效。2021年春季学期,连平县率先在全市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目前,全县除寄宿制学校外,以镇中心小学为单位启动校内课后服务的学校达到18所,参与服务的学生11623人,极大缓解了家长放学接送难、课后看护忧的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是关键。目前,连平县继续全力推动县一中寄宿制学校项目和新建“两校六园”项目建设。东河幼儿园正在建设,富民新区幼儿园、陂头镇中心幼儿园已竣工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805个,进一步巩固了“5080”攻坚成果;县一小教学楼改建项目已完成建设,新增学位180个;规划投入9000万元建设的县第四小学已动工,预计2023年秋季开学招生,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学位1080个。

弱有所扶 社会保障稳步提升

扶助一户困难户,温暖一个家庭;实施一项惠民工程,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连平县积极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截至今年6月,连平共有低保对象4189户、9718人,今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496.41万元;城乡特困人员1951人,今年累计发放特困金及护理费1641.28万元,对在册特困供养人员100%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评估,100%签订照料护理协议。

2022年,连平县各项低保、生活补助标准均有提高: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866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06元/人/月,城镇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1386元/人/月,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970元/人/月。在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方面,截至今年6月,全县留守儿童3325人,今年共发放孤儿补助资金32.23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助资金174.5万元。

民生连着民心,老百姓幸福指数提升的背后,是社会保障水平的稳步提升。今年1月,连平县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补(津)贴实行每月社会化发放,80周岁至89周岁老人津贴50元/月,90周岁至99周岁老人津贴从50元/月提标至100元/月,100周岁以上老人津贴300元/月,并为百岁老人发放一次性春节慰问金500元/人。今年1月—6月,连平已累计为35名百岁老人发放保健金8.37万元、为8891名高龄老人补(津)贴306.84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连平县进一步完善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场地和设施配置,并计划在明年搬迁新址时,扩大医养结合中心的规模,将病床扩至100张;充分发挥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牵头作用,积极推动适老化改造活动,并建立了空巢和独居老人巡访制度,对空巢和独居老人每3个月进行至少1次巡访。

业有所就 稳岗就业卓有成效

客家全猪宝、蜂巢水绿菜、人参滋补鸡、八宝鱼生……十道各具特色、香飘四溢的菜肴纷纷端上餐桌,让人垂涎三尺。今年举办的连平县“粤菜师傅”工程第三届厨艺交流活动的比赛现场,十余名厨师根据培训学习的十道菜肴进行现场抽签制作。

要让老百姓“劳有所得”,不仅要解决有没有工作,还要解决工作好不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对普通劳动者来说,要实现就业增收,需有一技之长。今年1—8月,连平共开展“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培训3期90人,鉴定合格并获得专项职业资格证书82人,其中已就业63人,就业率76.82%;开展“南粤家政”职业技能培训27期722人,鉴定合格并获得专项职业资格证书649人,已就业558人,就业率85.97%,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去年,连平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7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2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72人,促进创业210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6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就业形势稳定。

连平县还积极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贯彻落实省3.0版“促进就业九条”、市“促进就业十一条”和省市就业创业政策。仅去年,连平就发放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个人)1593人次132.81万元、创业资助39人39万元、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155人次245.31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77.77万元、协理员岗位和社保补贴145.331万元、创业培训补贴130人次15.6万元、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补贴47万元,审核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笔共380万元,助力劳动者就业创业。

近年来,连平县人社部门全力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2021年,该县组织开展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20场,线上招聘会24场次,提供招聘岗位2816个,接待求职人员2355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82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2021年、2022年应届毕业生合计954人,已就业700人,就业率达73%,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病有所医 “健康堡垒”更加牢固

今年6月,连平县首个“疼痛门诊”在连平县中医院开诊,满足了连平县疼痛患者及时有效治疗的迫切需要。该门诊汇聚了内科、骨伤科、妇科、针灸康复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优势,积极为患者创造无痛的轻松生活,改善生活质量。

这是连平县积极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连平县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百姓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家门口看好病”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医疗卫生短板加快补齐。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完成149个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已基本完成,县人民医院新院、县中医院升级、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县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等县级公立医院提升项目均进入收尾阶段。县人民医院新院计划今年12月底实施整体搬迁。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发热门诊(诊室)建设,2间发热门诊改扩建项目和15间发热诊室建设项目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县疾控中心、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已建成核酸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万管核酸检测基地力争在11月底完成,全县核酸检测服务能力达2万管/日。县疾控中心完成疫苗冷链配送系统建设,14家预防接种门诊已完成升级建设并投入使用。

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建设工作纳入连平县2021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明确县人民医院为县域医共体总医院,13个乡镇卫生院为分院,逐步将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纳入县域医共体管理。

中医药健康事业进一步发展。构建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县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为辅助,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站为最后一站的以点带面的辐射式体系。13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中医馆建设,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看中医、用中医服务。中医药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中医人才队伍不断增强,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得到大力推广,中医药工作成效明显,于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出行有路 通衢大道全面延伸

从翻山越岭、人挑马驮到高速直通珠三角,从一条条泥泞的乡间土路到沙石路、水泥路、柏油路,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到平整宽阔的“四好农村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平县深入实施交通产业大会战,持续扩大交通战果,扎实谋划“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的粤东北交通枢纽,不断完善交通路网,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问题。

近年来,连平县先后完成了大广、汕昆、武深高速公路建设,加上原有的粤赣高速,已构建了“三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成为粤东西北高速公路路网最完善、里程最长的县区之一。同时,该县还先后实施了县道161线陂头至贵东段路面改造工程、县道164线东源黄沙至洋塘段路面改造工程、县道185线隆街至雷公礤段路面改造工程、省道341线连平隆街至新河村段改建工程(原县道162线)等多个公路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国、省、县、乡道路改造超过18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超过220公里。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四好农村路”成为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群众出行品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事实证明,只有把路修好了,让农村公路这样的“毛细血管”畅通了,才能让人流、物流、信息流形成“财富流”,农村经济才可能被激活。在实施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解决好群众“出行难”问题的同时,连平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增加收入,真正实现“路通是福,路通即富”,群众过上了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组稿:本报记者 方新苗 刘永菲         谭绍丁 特约记者 黄新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