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笃行迈新步 蹄疾步稳开新局
——连平县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连平河岸街景。去年,连平加快县城提质扩容建设,城市旧貌换新颜,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麦俊生 摄
连平县集中精力抓好园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开花结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隆冬时节,走进连平城乡,厂房车间机声隆隆,乡村环境干净整洁,温室大棚果蔬青翠,社区生活其乐融融,到处呈现一片产业发展勃勃生机、群众生活富足安康的美好画面……
过去一年,连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扎实成效,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十四五”规划实现了良好开局。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2021年是连平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在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叠加冲击下,连平县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实现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2亿元、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13%;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44.9%,税收总收入9.5亿元、增长16.4%;外贸进出口总额7.25亿元;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20.1∶31.6∶48.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
——产业园区提速发展。大力推进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79180平方米,引进超亿元项目11个,成功推动单体投资超百亿元的万洋众创城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预计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4.3%,增速全市排名第一位,园区税收收入突破1亿元、增长30.7%。深圳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一期、二期、三期基本建成,“飞地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一县数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完成鹰嘴蜜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功申报花生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恒大援建美丽乡村示范项目移交运营,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业镇各1个、省级专业村28个,建成市级以上“菜篮子”基地18个,7个特色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完成1.42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增长3.5%和2%,粮食作物产量稳定在9万吨以上。预计农业总产值33.1亿元,增长13%。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县镇村三级电商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打通,电子商务、在线消费、直播带货等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展“汽车下乡”“家电下乡”以及“全国年货节”主题购物节等促消费专场活动,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亿元、增长8.5%;启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成功收储九连山原始森林度假村,成功举办桃花节、蜜桃节、鹰嘴蜜桃“最佳带货王”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推动现代农业、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田源镇肖屋村获评广东“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全年接待游客59.25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5%。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城乡建设展新貌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2021年,连平县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不断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交出了城乡建设美丽蝶变的新答卷。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扎实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在全市率先实行“一月一镇”乡村振兴现场会工作制度和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评选激励制度,形成“1+5+N”乡村振兴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全域全覆盖原则,共选派128名干部驻全县13个镇实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技力量+志愿者+金融助理”组团式扶村工程。
——乡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示范村、示范带建设扎实推进,打造了一批“四小园”“美丽庭院”“厕所革命”、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15公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创建成效显著,忠信镇柘陂村、司前村分别获得全市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总决赛第三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
——城镇建设发力提速。全力推进县城提质扩容,东河片区、惠化片区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解决。启动合水桥重建,打通碧桂园断头路、富民三路断头桥,全面贯通东河大道,富民大道将在春节前建成通车;县城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县城新水厂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应急供水工程已建成使用,长期困扰县城居民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档案馆建成使用,县城2个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收储盘活了一批低效闲置土地,碧桂园、国际酒店等周边环境得到整治提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战场。2021年,连平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抓稳项目建设的“牛鼻子”,全力以赴推动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快速建设、早见成效,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增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重点项目建设行动,推动13个省、市重点项目和10个新增债券项目如期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8.35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87万亩、中小河流治理38公里;新建5G基站185座,完成电网投资1.1亿元;国道105线县城过境段东移工程成功获省发改批复,通用机场纳入省规划布局。
——项目谋划力度加大。主动做好产业培育、补短板设施、乡村振兴等项目谋划,共谋划“十四五”时期重大项目354个,计划总投资636.5亿元;谋划债券项目79个,计划总投资151.6亿元。其中申报2022年中央预算内项目14个、地方专项债券项目65个,总投资141亿元、年度投资87.4亿元,投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
扎实推进环境治理 生态优势巩固提升
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抓发展必须抓生态,抓生态就是抓发展。2021年,连平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已办结督察组交办案件36宗,办结率为94.7%,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去年,连平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巡河检查,持续推进“清四乱”专项行动,全年清理河道283.9公里、水域面积101平方公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投入运行,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监管全面加强,全县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均保持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连平县还大力推行林长制,绿化造林、桉树林改造扎实推进,采伐退出桉树林0.7万亩,累计完成水源林建设1.48万亩、森林抚育2.4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7%。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连平县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能源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为主线,完善节能管理体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消费体系,完成能耗双控目标和污染减排任务,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去年,连平县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增活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大胆干”“坚决改”“勇于试”,谋划推动了一批关乎当前、影响长远的务实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市县一体化建设,全面建成全县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大部分事项“一网通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105个。
——扎实做好乡镇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在全市率先推进县域副中心(忠信镇)体制改革,下放第一批政务服务事项501项和执法职权279项,制订了财政、土地、金融等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忠信振兴发展活力。
——积极稳妥推进国企公司制改革,加强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助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推动发展提质增效。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18.6%,完成技改投资1.6亿元,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
全力发展社会事业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21年,连平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年民生支出29.22亿元、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4%,“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
——兜紧兜牢底线民生。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845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2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加强民生保障,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进一步提高;持续扩大医保覆盖面,进一步优化医保“便民化”支付;扎实推进“社工双百”工程,持续拓宽兜底民生保障渠道。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将元善镇中心小学校本部升级组建成县实验小学,有效缓解了县城学位紧张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了19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高考成绩取得重大突破,本科上线率、高优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连平中学2021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2.3%。
——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县人民医院新院基本完成装修,整体搬迁工作加快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成功创建全市唯一一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审,成功创建市级卫生镇6个、省级卫生村36个。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89个,完成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升建设,新增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个,大湖镇何新屋入选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效防范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疫情输入;全面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47.51万剂次、22.83万人,其中完成全程接种21.72万人,3岁以上人群接种率超过80%;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78个隐患点治理任务;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大力推进质量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等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打击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组稿:本报记者 谭绍丁 特约记者 黄新 江枫 ■制图: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