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连平县

乘虎威绘奋进蓝图 展千帆奏时代强音

——2022年连平聚力抓好七大重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2-08 10:09:14 来源:河源日报

499ca81b396ca76217a5f477895f3bd2_p1_s.jpg

■位于忠信镇的连平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是连平县全力打造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杆项目。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核心提示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连平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实现又稳又好发展,加快建设幸福和谐美丽连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连平县乘势而上、奋起直追的机遇之年。这一年,连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2022年七大重点工作

加快产业发展 壮大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工业。重点抓好万洋众创城等14个项目建设,年内建成2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继续加强与深圳南山区的沟通对接,推动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一、二、三期尽快发挥示范效益;持续打好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攻坚战,不断提升园区接纳能力;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外溢机遇,聚焦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增效;全年引进超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新增动工和投产项目各10个以上,新增规上企业6家以上,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亿元以上,力争园区工业增加值、税收入库年均增长达10%以上。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谋划推动5条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九连山脉沿新丰江、十里花灯、百里席水画廊、千年禅养、万亩桃园示范带),打造一批“三天两夜”“两天一夜”县内循环文旅路线;统筹推进忠信片区、隆街和田源片区以及上坪、陂头片区旅游产业项目的串珠成线、融合交汇,推动旅游业提速发展;大力推进国家4A级、3A级景区创建,发展好、办好民宿及桃花节等特色产业、节庆活动;突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全县旅游接待能力。力争全年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扶持商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完善农村冷链物流仓储建设,扶持电商等平台发展,促进消费稳步提升;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在线消费、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谋划建设特色商业街、美食街,培育发展假日经济、老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新场景,打造新消费增长点;继续落实商贸企业上限奖补政策,引导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建筑企业晋升资质和打造优质工程。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用好用活专项债券资金和涉农资金,重点推进年度投资26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建设;完善“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引导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向有效投资集聚;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攻坚行动,全力抓好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推进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抓好韶河汕铁路、赣广高铁、厦昆高铁、连梅高速公路、通用机场规划建设以及粤赣高速公路连平段扩宽工程;尽快推进105国道县城过境段东移工程开工建设,谋划推进一批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和旅游公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持续完善县域交通路网。

——推进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县城新水厂、县人民医院新院、120指挥中心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系统谋划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及抗旱井、蓄水池等设施;加快推动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完成21处隐患点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小水电整改,加快天然气主管道建设;加强电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农村电网改造,新增5G基站75座以上。

抓好农业农村发展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村镇建设,加快各大产业园、生态园、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主动融入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建设,全力抓好灯塔盆地国家级农业园(连平)示范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实施新一轮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更多农产品通过认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生产。

——实施美丽乡村、美丽圩镇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以上;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整改问题厕所;健全完善“路长制”管护机制,努力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加强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等保护工作,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抓好圩镇更新改造和功能配套提升;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统筹调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志愿者+金融助理”多元组团结对帮扶力量,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加强农村电商、乡村工匠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抓好城市更新改造 打造生态旅游新城

——加快城市扩容步伐。以实施一批拉框架、拓空间的项目建设为抓手,扩大城市发展空间。通过105国道县城过境段东移、全面贯通环城东路等举措,将市政道路、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向中心城区周边拓展,拉大城市发展架构。

——加大市政项目建设力度。启动汕昆高速连平东出口至县城道路提升工程建设,加快东河片区商业综合体和“四馆一园一中心”项目落地建设,全力把东河片区打造成为“城市客厅”;实施公园围城,推动 “四园一站”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城镇规划区内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土地储备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加大城市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老旧小区、街区更新改造进程,有序推进县城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和老城区供电、通信、排污管网改造,实施一批背街小巷“靓化”提升工程,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落实文明创建“十大工程”和“九大行动”,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全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抓好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改革三年行动,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行行政审批全程电子化;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任务,推进投融资改革,打造县属国有企业发展平台。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一镇一改革”行动,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完善农房管控、整治占用耕地建房等长效机制;围绕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创业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小切口“微改革”打造更多便民服务。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落实企业创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机构培育和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全年全县高企存量达到13家以上,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以上,创建省级、市级工程中心2家以上,创建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家以上。

——提高管财理财能力。做好财政收入管理,积极盘活政府资金资源资产,稳定财政收入;做好财政支出管理,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加大资金调度,增强保障重点项目能力;加强债务管理,做好政府隐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抓好30多亿元国家新增专项债券的使用管理,确保债券项目顺利实施。

抓好生态治理 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加强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新一轮“绿化连平”大行动,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0.99万亩、森林抚育4.21万亩,改造桉树林1.75万亩以上,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面积1900公顷以上;加强森林保护,严格野外用火管控;严防非法养殖和非法采矿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反弹,严厉打击偷排、偷放和非法转移倾倒垃圾、废弃物等行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生态治理。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以上;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做好全县11条主要河流排污口排查与整治,确保地表水III类水体以上比例达到100%;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废旧矿区修复治理。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能源、工业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系统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充分发挥环保智慧云平台作用,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监管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抓好社会保障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发展,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扎实推进“社工双百”工程,切实保障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成果,加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新改扩建一批薄弱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推进特殊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中职教育办学水平;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校长和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工程,创新方式招录引进一批优秀教师;持续做好“双减”工作,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卫生健康水平。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入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县人民医院救治中心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继续完善镇、村医疗卫生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提高健康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规范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支持鼓励文艺创作,创新开发优质文化产品,积极讲好连平故事、传播好连平声音;加强非遗传承传播和活化利用,厚植文化底蕴;落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支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金融安全底线;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质量强县行动;加强气象和“三防”工作,完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加快打造智慧信访;持续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连平;抓好“八五”普法工作,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谭绍丁 特约记者 黄新 江枫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