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绣缎镇:夯实产业谋发展 谱写振兴新篇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绣缎镇各村变得更富更美。张启鉴 摄
核心提示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拓展了富民增收新路子;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顺应了期盼、留住了乡愁。近年来,绣缎镇以用心抓强党建引领为前提,以用心抓好民主自治为保障,以用心抓实“三度”提高为动力,以用心压实强化督导为依托,以用心谋划发展规划为纲领,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高标准落实。
【绣缎镇简介】
绣缎镇位于连平县东南部,地处连平、和平、东源三县交界处,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该镇总面积62.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36亩,山地多属丘陵地貌,面积5800公顷;下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5943人。
该镇历史悠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塔岭烈士陵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文笔塔、天保弟、八斗种遗址、大湖和三角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交通便利,粤赣高速公路和省道230线穿镇而过,镇政府距粤赣高速公路大湖出口2公里,临近赣深高铁和平东站。
该镇拥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7处,分别是高山油茶种植基地、柠檬种植基地、金溪村沃柑种植基地、润天然农业科技生物基地(艾草种植)、尚岭村沙糖桔种植基地、尚岭村甲鱼养殖基地、民主村百香果种植基地。种养基地各具特色,并带动了产品深加工和电商产业的发展。
【红色档案】
绣缎镇红色文化浓厚。抗日战争后期,侵华日寇在战略上惨遭失败,行将灭亡之际,中共地下党在绣缎成立了多个地下党组织,许多革命群众也纷纷加入当地的游击队,利用各种条件阻击日寇,成功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共产党的打击和“清剿”,激起了当地革命军民的激烈反抗。1948年夏,为扫清革命发展障碍,粤赣边支队决定消灭驻守大湖的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一团冯志强连,双方在绣缎镇民主村狮脑山展开激战,此战毙敌80余人,俘敌40多人,缴获轻机枪5挺、步枪50余支、弹药及军需品一批。
除了狮子脑战斗遗址外,绣缎镇还拥有大田战斗遗址、塔岭山战斗遗址、塔岭烈士墓园及大湖、三角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革命遗址。
村村产业致富 人人精神抖擞
九连秀色,青翠连绵。连平县绣缎镇金溪村,就坐落在省道忠定线东北面一片葱郁的盆地内。来到金溪村,条条蜿蜒的村道,镶嵌在沥青与水泥路面之间。顺着村道走去,沃柑种植基地、光伏发电基地、南药基地、腐竹加工厂等一大批帮扶产业欣欣向荣;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蔬菜大棚、榨油场内来回穿梭。
在村南蔬菜大棚内,村民曾贵祥和家人正忙着打理蔬菜。他说,上一茬种的油麦菜和包菜,春节期间全卖了。后面种的茄子、辣椒、豆角等现在已经卖完了,收入比春节期间翻了倍。曾贵祥还说,金溪村的9间蔬菜大棚,都由他种植管理。
另一边,走进村民徐金梅家的腐竹加工场,只见一排排晾晒的腐竹晶莹透亮。站在腐竹中间的徐金梅开心地说:“现在有了微信平台和村里的电商平台,不愁销路了。有批发也有零售,每斤价格13元至18元不等。一天能卖出50斤至70斤。”有了致富的手段,徐金梅一家五口再不用为温饱忧愁,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曾贵祥、徐金梅只是金溪村脱贫奔富的一个缩影,也是整个绣缎镇产业“遍村开花”的充分体现。近年来,绣缎镇多措并举,建立“一村一品”2个,金溪村光伏电站土地流转近30亩,累计下拨涉农资金超过1258万元,投资瓮潭水电站固本收益项目年人均增收1000元持续稳定增益,益农种养合作社沃柑种植年度预计产出200多万元,投资星悦湾、鸿树灯饰年收益17.36万元用于防止脱贫户返贫,金溪村2020年集体经济收益达到76万元,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产业发展有力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接下来,绣缎镇还将围绕融入灯塔盆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革命、客韵、文史”旅游组团项目建设,依托古驿道资源,有效把红色革命遗址、客家古围屋、古迹文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等优质资源串珠成线,实现全镇优质资源整合连片开发,全面融入连平县南部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和灯塔盆地规划建设项目;依托现有农业产业资源,建设红星、尚岭、新建、塔岭4村连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依托金溪村省级示范村成功创建基础,打造金溪村新时代农业产业实践示范庄园,实现农庄旅游产业整体开发;依托对接和平县农业产业园区位优势,打造沙径村农业种植和家禽养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旅游观光区、农产品采摘园……一项项精细有序的谋划,把绣缎镇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整治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乡村
走进绣缎镇,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沥青路,房前屋后的空地被改造成了“四小园”,老旧的围墙被绘上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成了文化传递的新载体。
近年来,绣缎镇始终把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美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建设发展根本动力,在全镇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四小园”建设,扎实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四好”农村路和村文化广场建设等,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迸发出发展新活力,使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据了解,绣缎镇全镇水渠“三面光”公里数不断增加,需硬底化村道公里数不断减少,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多个村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全镇共拆除危旧泥砖房等18.8万多平方米,整治河道29.6公里,平整土地1.14万平方米,河域整治15宗,还原绿化1800平方米,9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三个三”工作始终排在全县领先位置。
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全镇共完成13个自然村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31.5公里;开展“清扫垃圾、清洁乡村”专项行动,清理各种垃圾超过9万吨,打捞清理漂浮物75吨,共配备保洁员28人,保洁覆盖面达到100%;厕所革命持续走向深入,河道巡护责任全面落实,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增加,蓝天绿水保卫战阶段性成果明显。
与此同时,金溪村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基本完成,顺利通过省级乡村振兴第三方评估,并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坳头、塔岭、新建美丽宜居乡村,坳头村楼下、龙颈片区连片打造和亮化工程已竣工,进村主干道两侧房屋外立面整治工作基本完成,道路两侧篱笆和菜园篱笆建设已交付使用,县级美丽宜居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就如何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绣缎镇表示,将采取镇领导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农村党员包户方式巩固干净整洁村创建成果,继续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日处理和农村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彻底消除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同时,务实推进“四小园”建设,结合人口分布、风俗习惯、地形条件建设好“四小园”,并扎实做好政策宣传和精神文明教育,实现村容村貌与人民群众素养双提升,不断巩固“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成果,鼓励应拆尽拆与修缮亮化结合,实现“拆出敞亮、留住乡愁”目标。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谭绍丁 特约记者 江枫 通讯员 张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