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田源镇
产业兴环境美 描绘小康新画卷
■田源镇肖屋鱼梁文化已有500余年历史,肖屋鱼梁已成为田源镇的一个旅游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的发展。 谢鑫辉 摄
核心提示
在一片绿水青山间,田源镇通过积极盘活各类资源和乡村产业,让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小镇繁荣的良好态势;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生态田源。
【田源镇简介】
田源镇位于连平东南部,距县城27公里,总面积129.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万亩,下辖7个村委会,总人口1.4万人。
该镇自然生态优美,全镇森林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32%,生态林面积10万余亩,被称为“天然氧吧”;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硅矿等品种;有沙糖桔、三华李等特色产业,生产绿色有机蔬菜和无公害生猪等优质农产品,还创建了全国首家“铁皮石斛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该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小镇,带动城镇经济发展,致力于打造沙糖桔特色产业及南粤古驿道沿线农业观光带,有效整合全镇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民俗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生态农业资源,开发“赏风景、走古道、看李花、观鱼梁、红色游、农家乐、度假村”旅游项目,全力打造旅游强镇,聚力乡村振兴。
【红色档案】
田源镇红色革命历史悠久。1947年6月,叶连鸣、叶少雄以白石湖、河背、梅洞口等地为立足点,逐渐把农民组织起来。1947年8月,梅洞口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农会,随后永吉也成立了农会。在成立农会的基础上,田源地下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组织成立人民武装力量。1948年2月18日晚,连南飞虎队在田东村花罗山和尚庵成立,隶属江北人民自卫总队,同时成立的还有民兵队。
飞虎队组建后,对封建地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此,田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举起了解放斗争的旗帜。在国民党对九连地区发动第三次大规模“清剿”期间,飞虎队在连南区(包括长翠、新河、水西、永吉)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组织了茅布山、梅洞口、水西等多次战斗,牵制了国民党军,有力地支持了九连地区的反“扫荡”斗争,为连南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因地制宜兴产业 绿色发展谋新篇
沙糖桔产业是田源镇的特色农业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田源镇长翠村是连平县最早种植沙糖桔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沙糖桔,郑根平和郑杵营则是当地有名的沙糖桔种植大户,他们种植沙糖桔已经有20年。
为了更好地挖掘生产销售潜能,提升沙糖桔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前两年,在当地镇府的指导下,郑根平和郑杵营所在的两家合作社建立了沙糖桔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一座大型打包厂,拥有一套集鲜果清洗、烘干、保鲜、选果分级、包装等流程于一体的包装设备。沙糖桔采摘上市期间,该服务中心每天可打包18万斤沙糖桔,满足了周边种植户加工、包装和产销对接的需求,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升级。此外,沙糖桔服务中心的建成还吸纳了周边闲置劳动力从事选果分级、装箱等工作,有效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郑根平说:“我们的沙糖桔服务中心主要是为田源镇周边的一些种植户解决销售的问题,直接有收果商来这里收果,收完果之后直接在这里打包装,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田源镇根据“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划,在全镇顺势引导沙糖桔种植,全镇已有沙糖桔1.2万余亩,年产值9000万元。同时,沙糖桔服务中心的建成,对广大种植户实现公共服务覆盖,更好地挖掘沙糖桔的生产销售潜能,有力提升沙糖桔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效益,打响田源镇沙糖桔品牌知名度。
砂糖桔产业的发展是田源镇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小小一角。近年来,为有效推动产业振兴,田源镇多措并举,以完善沙糖桔、铁皮石斛产业链、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充分利用田源资源禀赋,培育田源特色生态农业品牌。不仅成功申报了铁皮石斛“一村一品”项目,还依托河角坪垦造水田项目、沙糖桔基地,以土地出租为基础形成公司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种植桑叶、甘蔗、玉米、蔬菜等产业,在田西村建立百香鸡孵化养殖基地,活化扶贫资金利用,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增产。
为更好地打造美丽宜游小镇,深入挖掘田源文化,田源镇还加快推进南粤古驿道(田源段)3.2公里修复,打造金鸡石、水西古驿站等景点,提升乡村风貌,形成以古驿道为核心,肖屋鱼梁、水西古码头、仙宫庙、田东千年古榕、叶家书屋、田西古桥等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该镇还投资200万元打造新河古树公园,积极发展养生健康休闲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
真抓实干生态美 村民欢心笑颜开
沿着平整的公路开车驶进田源镇,放眼望去,远处青山含黛,绿意盎然;近处黛瓦白墙房屋错落有致,美丽墙绘点缀着农家小院,宽敞平整的柏油路直铺到村民家门口,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变化俯首皆是,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田源镇扎实推进村文化广场建设、厕所革命、环境绿化美化、沥青路面铺设、饮用自来水改造提升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给田源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过程中,田源镇广大党员积极走在前、做在前,带领群众投入到整治行动,引导群众讲文明、爱卫生,共同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环境。
自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以来,田源镇以“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为重点,共出动镇村干部、志愿者1000余人次,投入挖掘机、铲车80辆次清理积存垃圾、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等共1088吨;以“四小园”建设为抓手推进破旧拆泥砖房拆除工作,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等335间,拆除破旧泥砖房2.8万多平方米;清理各村沟塘2245处,清理广告200余处,清理乱搭乱建构筑物30余处,整治乱象100余处,整治207宗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水体污染等,各村收集点、保洁员及清洁设备配置齐全,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收集覆盖面达100%;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开展“五清”行动,疏浚河道沟渠6.2公里,清淤100吨,清理漂浮物30吨。此外,田源镇还投入涉农资金36万元建设9座公共厕所,推进“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绿化美化,积极推动拆旧复垦工作。
截至目前,田源镇已有水西、永吉、田西等3个行政村共63.64亩纳入拆旧复垦项目,现正加快施工中。
美丽乡村的蜕变,无论是党员干部抑或是普通村民,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田源镇田西村党员叶志纹乐呵呵地说:“我的家乡田西村现在变化很大,通过政府的扶贫帮助,我们田西村的路通了,河水变清澈了,山也更绿了。作为田西村的一名村民和一名党员,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爱护环境、保持卫生,保证垃圾不落地,用行动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谭绍丁 特约记者 江枫 通讯员 曾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