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隆街镇
抓党建兴产业强基础 山城小镇实现大蜕变
■隆街镇航拍图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突出的地理位置赐予了隆街镇后劲无穷的发展动力。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隆街镇立足资源优势,点亮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旅游,着力打造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美丽隆街”,在生态和谐与绿色发展中实现了新的突破。
【隆街镇简介】
隆街镇位于连平县南部,距县城26公里,西与韶关市翁源县接壤,南连新丰县马头镇,总面积274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总人口5.3万人。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大广高速和武深高速公路途经该镇并设有出入口,105国道南北贯穿,交通非常便利;水利、林业、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山林面积29.8万亩,森林覆盖率70%,已探明储有丰富的铁、钨、石墨、高磷土等矿产资源。
该镇是农业大镇,常用耕地面积3.7万亩,发展有隆街花生油、大田甘蔗、百叟酱油、东坑生姜、崧岭佛手瓜、有机水稻种植、粮油、茶叶、粉丝加工、蜜蜂养殖等优质农副产品和沙糖桔、火龙果、百香果等优质水果。
红色档案
隆街镇红色革命历史悠久。解放战争时期,陈南星(新丰人)曾率东江纵队某分支队广泛活动于隆街、田源、溪山等地。该支队在隆街镇岑告村创办平民夜校,吸收青年工人、农民入学,以夜校为基础,在向学员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启发学员提高阶级觉悟,宣传革命思想。在白色恐怖弥漫的特殊时期,平民夜校的创办,打动了学员们迷茫的心灵,消除了学员们心头的顾虑。从此以后,岑告村的贫苦农民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不等动员,每到晚上,三三两两地相邀,自动去上“夜学”。平民夜校的创办,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认同感,大家的革命热情也越来越高,对革命前途也越来越有信心,并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激发党建活力 凝聚发展合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带领群众同频共振,推进“五大振兴”。
近段时间以来,在隆街镇委镇政府的带领下,隆街镇一方面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在三坑、隆河、梅洞、岑告等村建立示范点,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阵地;一方面加强党员学习教育,以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并进一步规范党组织工作,查漏补缺,党建质量逐步提高。
“支部好不好关键看支书”,选优配强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就抓住了基层党建的“牛鼻子”。去年以来,隆街镇利用镇党校加强村干部学习教育,重点培训支部书记,加强其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工作能力,全年培训380多人次;继续动员村干部参加村干部大专班,改善村干部学历结构,2020年有5名村干部考取大专班。此外,隆街镇还从严审核村级支部书记后备人选任职资格条件,注重本土人才选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以此吸引更多本土优秀人才归来。
下一步,隆街镇还将帮助后进党支部在抓好基础党建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建党建品牌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建品牌的感染力和牵引力。
人居环境换“新装” 乡村颜值再升级
走进隆街镇镇南村,一面面艺术墙绘映入眼帘,820平方米的墙绘描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景象。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通过“印象镇南、美丽乡村、魅力运动”三大主题的墙绘设计,镇南村的文化底蕴由此突显,村民的精神文化品位也得到提升。在帮扶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卫健局的支持下,镇南村大力实施“三路两场一带”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除了特色墙绘“一带”,该村还打造了镇南健康同行路、党建路、扶贫路“三路”,以及党建文化广场、文体广场“两场”,这些文化基础设施既美化了乡村环境,也传承了乡风文明,极大提升了广大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镇南村的颜值“升级”只是隆街镇积极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冰山一角。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隆街镇积极开展村庄清洁“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秋冬战役”,持续组织发动群众整治脏乱差,扎实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此外,隆街镇还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村庄道路硬底化、生活垃圾处理、村村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隆街镇建有终端污水处理设施的自然村7个,建有村庄标准垃圾屋(收集点)12个,已完成按照每700人配置一个保洁员的标准,4个村共配置20个保洁员;建设村卫生站4个;广播与通光纤信息网覆盖率100%。
发展特色农业 开拓致富之路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现在‘牛’产业越做越大,年收入近10万元,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走进隆街镇隆兴村村民徐国庆家的牛栏,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正埋头苦吃。徐国庆高兴地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刚卖出了30头牛,“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徐国庆曾是村里的一名贫困户,母亲身患残疾难以照料两个年幼的孙子。为了照顾家庭,徐国庆没办法外出务工,平时只能在家附近打打零工,收入极不稳定。2016年家庭年人均收入才3000元左右,生活极为困难。在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中,徐国庆一家被纳入帮扶对象。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徐国庆毅然租下了村里河对面的一座山头,当起了种植水果、养殖家禽及肉牛的新时代“山大王”,成功实现了脱贫的“小目标”,目前正向着年收入20万元甚至30万元的“大目标”努力奋斗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立足资源禀赋,瞄准自身定位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是隆街镇全体人民致富奔康的“法宝”之一。近年来,隆街镇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品牌培育,抓好沙糖桔、百香果、火龙果等特色水果和优质大米、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及技术改良,推进茶叶产业带建设。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其中,4个省定贫困村(隆兴、镇南、沐河、龙埔)每村均投资连平县农信社99万元,预计每年收益7万元—9万元;通过投资河源市高新区项目,贵岭村等8个村每年可获得分红共24万元。此外,隆街镇还依托连平县九连山源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和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谭绍丁 特约记者 江枫 通讯员 曾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