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浴火重生 面貌日新月异
——连平“6·10”特大洪涝灾害灾后重建两周年综述
■连平县上坪镇。在“6·10”特大洪灾中受灾最严重的上坪镇,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如果说两年前的连平县,正经历着九死一生的灭顶之灾,那么两年后的今天,这片曾满目疮痍的土地发生了巨变,迎来了重生。
2019年6月10日,连平县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一时间,山崩地裂,泥流咆哮,2500多间房屋被夷为平地。这场灾难带给连平县的,除了积压在老百姓心中的一道道伤痕,还有那一项项艰难的重建任务……
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连平县没有低头。两年以来,省、市领导多次赴连平县调研、指导灾后重建工作,为重建美丽幸福新连平定基调、指方向、明任务。在连平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连平各镇村、各部门团结协作,以更加明晰的目标、更加完善的机制和更加有力的举措,不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有效落实,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新连平。
一座座新居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温暖灿烂……6月的连平县朝气蓬勃。两年的重建,两年的努力奋斗,为连平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村容更加美丽,民风更加进取,产业更加富民,重建后的村庄比灾难来临之前更美丽。
浴火重生 人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连平县上坪镇旗石小学,校园内绿树成荫,美术室、舞蹈室等一应俱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孩子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两年前的6月10日,当那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发生后,旗石小学围墙多处倾斜、倒塌,校园内一排老式瓦房顷刻间成为危房,100多名师生被困。而如今,危房已经全面拆除,围墙已经重新修好,教学楼粉刷一新,新的学校厨房和图书楼也已经投入使用,一座更美、更好、更现代的学校展现在人们面前。
感受到生活变化的不只是上坪镇旗石小学的师生们,内莞镇横水村全倒户周党威同样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2019年6月10日,洪水席卷了衡水村,洪水最高涨到3.2米,周党威的房子也在洪水的冲击下倒塌了。被列为全倒户的周党威,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于当年7月底开始兴建占地100多平方米、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不仅装修非常漂亮,全屋所有房间都很宽敞,通风透气,采光良好,住在里面非常舒适。
2019年“6·10”特大洪灾造成连平县13个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上坪、内莞、陂头、元善4个镇27个村灾情特别严重。全县重灾人口5.92万人,农业受灾面积8.13万亩,灾毁农田1.3万亩,渔业受灾面积2293亩,倒塌房屋2520间,水库受损7座,损坏水陂137座,损坏道路732处,冲毁或损坏桥梁85座,直接经济损失约12.47亿元。
灾难面前,党是人民的主心骨。省委、省政府领导心系灾区,亲临一线,深入考察,鼓舞人心;市委、市政府在连平派驻灾后复产重建工作督导组,就近指导抗洪救灾工作,全力做好灾区群众的转移安置;同样经历家园破碎痛苦的党员干部,挑重担、克难关、解难题,疏散安置、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有条不紊;坚强的群众抹干眼泪,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用双手在废墟中重建家园;300多个灾后重建项目紧急施工,不到两年基本建成,灾民全部住进新居。
党旗飘扬 争当重建主力军
灾后重建工作中,连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洪灾过后,连平县主要领导多次到灾区靠前指挥督导灾后重建工作,要求明确时间表、任务图,集中时间精力加快推进灾后复耕复产重建步伐。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灾后重建发展的组织保障。灾后,连平县组织各级党组织、80多个县直部门共计约1万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到27个受灾重点村开展“救灾复产、勇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每天共有3000余党员干部深入分包村(社区)和农户开展“万名党员干部走千户帮百村”义务活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安抚受灾群众,协调发放赈灾物资,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灾区。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积极投入到清理淤泥、清运垃圾等救灾复产工作中,形成干群一心救灾复产的强大合力。
同时,连平县还全面落实灾后复产重建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向27个受灾重点村派驻全脱产灾后复产重建工作组,各村成立现场作战指挥部,由1名县领导带领3个县直单位至少3名全脱产驻村干部驻村开展复产重建工作,充实受灾村基层组织力量,畅通县、镇、村三级信息传递渠道,强化受灾镇、村主体责任落实。
今年以来,连平县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灾后重建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来办,有力地推动了各项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灾后复产重建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受灾群众构筑起温暖而又安全的生命堡垒。各级各部门发扬大团结、大协作精神,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电力、交通、供水、通信等都在最短时间得以恢复,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进程中,广大党员用汗水、鲜血践行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一次次用实际行动在群众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众志成城 做好民生“必答题”
6月4日,连平县上坪镇上坪中学书声琅琅,体育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锻炼,整个校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两年前洪水袭击的惊恐一幕,已然被他们埋葬在了记忆深处。
“重建无死角,民生不落项”。灾后重建中,让百姓安心、放心、舒心的重建理念贯穿始终。今天的连平县,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
两年来,连平县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全县175个道路桥梁修复重建项目已经全面完工,灾区路网更优,群众出行更畅通;全县194户全倒户和3户严损户全部入住新房,过上了新生活;7个农田基础设施修复重建项目全面完成,农业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6个受损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结合灾后重建推进精准脱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8户16643人如期脱贫,30个相对贫困村如期出列。
两年来,连平县的公共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全县175个村(社区)全部配备村卫生室,全面升级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升级,党员代办制度进一步完善,群众办事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两年来,连平县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18个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已全面完工,104个水利设施修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完工,对104座损毁水陂进行加固维修,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得以消除,全面筑牢了防洪安全“铁壁”;建立救灾应急体系和信息平台、救灾物资储备库、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产业优化 绿色经济再腾飞
如果说两年前的特大洪灾是连平人民心中永远的痛,那么化危为机、优化结构、推动经济版图重塑,正是连平人民弥补伤痛的最好行动注脚。
过去两年,面临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连平县经受住了经济下行等严峻考验,在困难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多元化、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实现了“十三五”完美收官,全面推动了“两个连平”建设提效破局、开启新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播撒新希望,实现大发展。走在连平大地上,可以看到一处处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一项项重点建设项目,气势磅礴地掀起了灾后重新崛起的浪潮;一组组崭新的数据见证着灾后建设的新跨越,描绘着连平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
两年来,连平县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灾区产业恢复和振兴发展,统筹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为灾区当前和长远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如今,在连平县内莞镇、上坪镇等当地受灾严重的镇,种植了三华李、鹰嘴蜜桃等,当地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
两年前,在特大洪涝灾害面前,连平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勇敢地同自然灾害抗争,展现出了“初心如磐、众志成城、不惧艰险、砥砺奋进”的抗洪抢险救灾精神;两年后,经历暴雨洗礼的连平人民已经走出生活的阴影,奔向美好的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不屈不挠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文/本报记者 苏勇军 谭绍丁
特约记者 谢鑫
■图/本报记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