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大建设 基础设施大变样
——连平“6·10”特大洪灾基础设施灾后重建两周年纪实
■国道105线内莞镇显村至大陂村路段改线工程的内莞隧道建设现场,该路段有望年底竣工通车。
■上坪镇上坪中学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治理,山体滑坡隐患已经消除,师生得以安心回到校园。
■内莞镇莞中村河堤景观大道,经过治理,大席河河清堤绿,不仅提升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还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内莞镇显村村玉米长势喜人。灾后,连平县全力推进损毁农田设施修复重建,农业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
核心提示
175处路桥损毁,104宗水利设施需要修复重建,损毁排灌沟渠32.98公里,损毁农田护堤41.75公里……两年前的那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让连平的道路、桥梁、水库、堤坝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超过12亿元的社会财富瞬间湮灭。
灾后重建工作启动以来,连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民生优先”的理念,把灾后重建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始终把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冷暖放在首位,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以赴开展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宽阔平坦,河道变得更宽河岸变得更美,田野里生机盎然,一个个灾害隐患点被彻底整治,群众再也不用担惊受怕……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超常规施工奋战,一大批民生设施项目重建完成,灾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甚至远远好于灾前。
加强灾毁路桥修复重建
灾区路网更优通行更畅
“以前的老桥差点被洪水冲跨了,变成危桥后不让通行了。现在新修的桥很牢固,大家走得很放心。”提到新建好的惠西大桥,上坪镇惠西村的群众纷纷点赞。
惠西大桥老桥在2019年6月的那场特大洪灾中被洪水冲击,成为危桥后禁止通行。灾后重建中,连平县在老桥下游约700米处修建一座新桥。新桥为长106米、宽12米的预应力砼简支空心板桥,东侧经过引线直接通往国道105线。经过7个多月的施工,惠西大桥新桥于2020年5月底完工,困扰当地群众的出行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在“6·10”特大洪灾两周年来临之际,连平灾后重建再传好消息:内莞隧道,即全省首例一级公路双连拱变截面隧道有望提前两个月完工。
国道105线内莞镇显村至大陂村路段长约3公里,依山而建,西侧毗邻大席河,大席河在内莞明洞附近呈近似直角走向。长期以来,该段公路每逢暴雨便极易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在2019年6月的特大洪灾中,该段公路在洪水冲刷下发生了大面积坍塌,不仅阻碍了河道行洪,还给救援工作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灾后,连平县决定对该路段的高边坡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对国道105线内莞镇显村至大陂村路段进行改线,即打通一条长660米左右的内莞隧道,将原本近似直角的道路拉直,彻底解决此处的地质灾害和河水冲刷问题。
据了解,内莞隧道入口的边坡高、陡、险,与地面几乎呈直角,而且该路段属于偏压、浅埋地段,这样的特殊地形地质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挑战。经过设计部门反复研究,最后决定采用双连拱变截面隧道的方案,这在省内一级公路建设中是首例,在国内一级公路建设中也极为少见,可借鉴经验极少。
内莞隧道在施工时,采用了三导洞法——首先在两条隧道之间开挖一条“小隧道”,即为中导洞,然后在中导洞中建设中隔墙,再分别开挖左右导洞,从而有效加快工程进度。
日前,内莞隧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导洞已经顺利贯通,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意味着内莞隧道也有望提前完工,该路段今年底有望贯通,届时将大大提高该路段的交通安全性能,提高大席河的行洪能力,为沿线群众的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数据显示,连平县省养路桥“6·10”抢险救灾工程项目共计21个,除国道105线连平内莞镇显村段灾毁改线工程今年底建成通车外,其他20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地养路桥155个项目包含毁坏桥梁83座和水毁点段72处,已全部修复或重建完工,并通过了验收。灾区道路桥梁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形成了“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交通环境,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安全。
重塑水利设施“筋骨” 筑牢防洪安全“铁壁”
“以前河道堵塞,暴雨一来,村庄就会被淹,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没有保障。现在好了,经过治理,淤泥被清理了,河道变宽了,村庄再也不会一下大雨就被淹了。”今年6月的一场暴雨后,连平县上坪镇下洞村的村民们坐在一起拉家常。入汛以来,连平已经迎来多场暴雨,但下洞村没有像两年前一样遭受洪水袭击,大家把这一功劳归于河道行洪能力的提升。
时针拨回到2019年6月10日,受特大暴雨影响,连平遭遇195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水,平均降水量达364.2毫米,给全县特别是大席河流域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水利发展遭受沉重打击。
水患暴露的问题,倒逼着安全屏障建设提档升级。面对这场硬仗,连平县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吹响了进攻号角。对全县104个水利设施修复重建项目,逐项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聚焦河道堤防、山塘水库等重点工程和薄弱环节,统筹资源,合力攻坚。
作为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流域,大席河灾后修复重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加快大席河水毁水利设施修复重建工作,连平县结合省委、省政府万里碧道建设部署,实施了大席河治理工程,将大席河上坪段5公里、内莞段3公里、元善镇大埠段2公里河段列为重点段进行治理,打造自然生态型碧道长廊,一体解决防洪、生态、景观等问题。经过两年的打造,大席河河道清淤、固脚、护岸、景观绿化、碧道建设等工程全部完工。
同时,大席河碧道以堤路结合、因地制宜等方式进行建设,与当地古树群融为一体,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相互辉映,展现了一幅“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碧道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还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连平县104宗水利设施修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完工,项目护坡周边全部进行了绿化。今年的几场暴雨,大席河都经受住了考验,水利设施灾后修复重建工程已成为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肯定。
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构筑百姓安居屏障
“最近下了几场大雨,治理后的灾害隐患点附近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工程很坚固。”近日,记者对连平县上坪中学附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回访,该校负责人表示,党和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实事好事,经过治理,山体滑坡隐患已经消除,师生可以在学校安心教学和学习。
上坪中学依山而建,地势并不平坦,地质灾害隐患问题比较突出,每到下暴雨的时候,大家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该校老师回忆,2016年3月,上坪镇普降大暴雨和冰雹,上坪中学就曾遭受泥石流危害。当时,泥石流冲毁学校围墙、厨房、车棚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19年6月,特大洪灾再次袭击上坪,该校西侧山体又发生崩塌,造成上山便道堵塞、截水沟被冲毁。
两次山体滑坡,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却也让上坪中学的师生和周边群众感到后怕。据了解,上坪中学地质灾害隐患点属于大型崩塌点,威胁周边800多人。为了避免山体滑坡事故的再次发生,威胁师生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连平县对该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排查,并立即启动隐患治理工作。
通过对边坡山体进行锚索格构梁加固、铺设植被等工序,该隐患点治理的主体工程于去年11月通过初步验收,该隐患点安全隐患也基本消除,师生可以安心回到学校。
“当时听说学校后面山体发生滑坡事故后,非常担心孩子的安全。后来看到政府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很快消除了灾害隐患,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就放心了。”上坪中学学生家长谢女士说。
上坪中学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只是连平县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生动案例。
据了解,因2019年“6·10”特大洪灾袭击,连平县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按照县复产重建资金安排,优先对其中18个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当年9月,连平县自然资源局聘请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对18个地质灾害点进行勘查,制定治理方案,随后进场施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削坡、截排水、格构锚杆、挡土墙、抗滑桩、绿化等。截至目前,18个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已基本完工,该县正组织专家对工程进行验收。
修复损毁农田设施 保障农业恢复生产
“水毁农田设施已修复,但沉积的石头影响农机农具的使用和农作物生长,所以我们要把它们清理掉。”4月春耕时节,连续3个星期五的下午,连平县内莞镇莞中村的田间地头都会出现一片火热的场面。原来,这是该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员干部“直联”工作,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现场。活动中,该镇组织党委政府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下地干活”,深入2019年“6·10”水毁农田清理石头,为群众打通复耕复垦“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在2019年的“6·10”特大洪灾中,上坪、内莞、陂头、元善4个镇27个受灾严重村大量农田基础设施及农田损毁严重,4个镇共损毁排灌沟渠32.98公里、水陂104座、机耕路12.43公里、农田护堤41.75公里及农田1324亩。
灾后,连平县迅速制定农田基础设施重建方案,对灾毁轻微、可自行修复的,由镇人民政府及村委会组织干部群众进行修复,包括疏通排灌渠道、清理田面杂物等;对灾毁严重的设施,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分三期进行修复,全县灾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在推进灾后农田基础设施修复重建过程中,连平县还以农田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为导向,坚持田、土、水、路、林综合治理,特别是灌溉排水设施和农业机械耕作道路得到全面提升,推动实现“土成行、田成方,路相连、渠配套,能排能灌、全程机耕”目标,打通了农机到田间的“最后一米”,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大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各镇、村还推动碎片化耕地连片整理,落实耕作层表土剥离、回填操作程序,引导施工单位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措施,有效保障耕地土壤肥力,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
满目青翠绿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初夏时节,徒步连平乡野,春意盎然。原来满目疮痍的百亩良田,经过整理后恢复了“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花似海”的美景。放眼望去,成片的水稻、花生、玉米等农作物汇聚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幅美丽清新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徐徐铺开。
■组稿:本报记者 谭绍丁 特约记者 谢鑫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