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交出六张满意答卷圆满收官“十三五”
■连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现场 谭绍丁 摄
■外出乡贤创办的连平达海利公司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吸纳陂头镇4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一轮精准扶贫中,连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6008户16643人如期脱贫,30个相对贫困村如期出列。冯晓铭 摄
■落户于连平生态工业园的佳泰药业公司是连平县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每年把产品销售额的10%作为研发经费,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图为该公司员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冯晓铭 摄
■连平县人民医院新院正门。2020年,连平县人民医院新院及县妇幼保健院新院综合大楼全面完成主体结构建设,正在开展室内装修及医疗设备采购工作,今年将全面投入使用。肖斌 摄
■内莞镇莞中村河堤景观大道。近年来,连平县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成功打造了一批示范亮点工程,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肖斌 摄
核心提示
3月1日至3日,连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连平县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并圆满闭幕。
回顾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十三五”时期,连平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连平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面对严峻考验,连平人民共克时艰,取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这一年,连平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同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年,连平县全力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完成市政广场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县人民医院新院、120指挥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扩建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基本完成;这一年,连平县成功恢复省级文明城市资格,获评省级“平安金鼎”等荣誉,连续九届获评省级“双拥模范县”。
★“十三五”发展成就
1.经济实力稳步增长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连平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1%,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6%,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4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2.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62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829元增加到19901元、年均增长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超全国平均水平。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连平县累计新增省、市农业龙头企业13家,6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增创全国首家铁皮石斛基地、“广东绿茶王”“广东最美茶园”等一批绿色、有机品牌,成功创建鹰嘴蜜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建成恒大援建美丽乡村示范项目。
绿色工业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产业共建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圳南山(连平)产业共建示范园一期基本建成、二期和三期加快推进,“飞地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示范引领作用愈发明显。累计引进项目65个,合同投资额133亿元,规上企业46家,产值49.14亿元。
三产经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餐饮住宿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限上商贸企业57家,入选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完成广东燕岩六祖文化旅游区、九连山原始森林度假村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成功举办桃花节、蜜桃节、忠信花灯节、东罗农民丰收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成功承办连平县迄今为止规格最高、在河源首次举办的全省性体育赛事——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连平站),实现现代农业、民俗文化、古驿道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的多业态融合发展;上坪镇中村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河头山庄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湖东村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5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亿元。
3.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面貌显著提升
“十三五”时期,连平县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大力推进功能拓展、设施建设、生态提升等工作,“两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和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片、示范村等建设扎实推进。
县域交通体系逐步完善,改造完成国、省、县、乡道路18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22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91公里,形成“三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以“创文”和“巩卫”为抓手,大力推进县城“两路一河”提升工程,建成南山公园绿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工人文化宫等市政项目,大力开展“六乱”整治和厕所革命,有效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全面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创建,全县行政村基本建成干净整洁村,其中72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连平县城连续23年入选省卫生县城,忠信镇司前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4.绿色发展蔚然成风生态建设成果显著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林业生态县,连续多年在省市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评优秀。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11个镇级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改任务,全县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级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40%,全县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84.6%。
大力打击非法采矿和违法违章建设行为,持续推进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整改。完成碳汇造林3.5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建成美化绿化示范点30个,改造桉树林1500亩,森林覆盖率达74.72%,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
5.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顺利完成县级机构改革和乡镇体制改革,行政效能优化提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
稳妥推进经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出清任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削减115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90个工作日内,累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446户、年均增长21.39%。
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改革,累计调整限制单位权责事项5779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9项,落实“减证便民”48项,普及推广“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广东政务服务网等应用平台,完善“一门式一网式”服务。
建成科技创新与企业孵化中心,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8亿元,开展技术改造企业105家,创建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0个市级研发中心及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称号。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十三五”时期,连平县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144.6亿元,每年民生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80%以上。
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省教育强镇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新建元善镇中心小学等一批学校,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29所,新增中小学校学位2160个,如期完成学前教育“5080”任务,连平中学综合改革初显成效。
医疗事业得到发展。大力推进连平县人民医院、120指挥中心迁址新建和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建设,完成11家乡镇卫生院、149家村级卫生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成镇、村远程医疗平台。
社会保障不断改善。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以及优抚对象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
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扫黑除恶、禁毒和反电信诈骗等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成效明显,入选全国普法先进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和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020年成绩单
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实现“双胜利”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连平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发现全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情况下,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及时阻断遏制疫情蔓延,牢牢守住了广东“北大门”,为全市、全省防控大局作出了连平担当。同时,坚持“双线”作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在全市率先实现重点项目复工率达100%,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
2020年,连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87亿元、增长1.3%,增速与全市持平;农业总产值29.55亿元、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11.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克服疫情影响,快速恢复增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5个省、市重点项目和7个新增债券项目如期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全力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完成市政广场升级改造,启动县城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县人民医院新院、120指挥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扩建项目建设,富民大桥、东河桥贯通工程和县城新水厂一期工程全面动工建设,碧桂园高品质商住小区等一批房地产项目顺利落地。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基本完成,“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基本实现,示范带、示范片、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厕所革命”任务全面完成,村村通自来水、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283公里。
三大攻坚战成效斐然
建档立卡贫困户6008户16643人如期脱贫,30个相对贫困村如期出列,“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政策全面落实,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30个相对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集体平均收入分别达16252元、22763元和40.86万元,分别为2015年的4.6倍、3倍和13倍。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完成61.8公里的中小河流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完成碳汇造林4750亩、森林抚育8.1万亩。
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下降2.38%、贷款余额增长11.92%,不良贷款率为1.13%,持续保持低风险水平。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成功恢复省级文明城市资格,获评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平安金鼎”等荣誉,连续九届获评省级“双拥模范县”,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325个,高考实现高优、本科双丰收。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进一步提高。
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去年累计培训3059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359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
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隐患防治三年行动,如期完成首批44个隐患点治理任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组稿:本报记者 曾俊霖 谭绍丁 特约记者 谢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