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暖心“民生答卷”
——江东新区抓惠民举措落地,促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坐落在江东新区迎客大桥南侧的深河人民医院,建成投运后将有效提升江东新区和河源的医疗服务水平。
■2019年1月14日,江东新区“村村通公交”(市区—古竹专线)正式开通,基本实现了辖区所有达到通公交条件的行政村的公共交通全覆盖。
■江东新区碧桂园学校一期已于2020年9月落成交付使用,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建设。该学校的建设,有效缓解片区公办学校学位紧张的局面。
■位于江东新区东环路东面的河源高级中学于201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该项目是江东新区成立以来先期建设的重大民生项目之一,也是我市首个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建设的项目。
核心提示
鲜明的民生底色,是幸福“心城”的最好注解。在关乎民生福祉的“考场”上,江东新区向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暖心的“答卷”:2020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较2016年翻了两番、省学前教育“5080”攻坚计划任务顺利完成、先后建成东岸学校、碧桂园学校、园区小学等学校,增加优质义务教育学位2600个、卫生站“一村一站”实现全覆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连续4年排名全市第一……
近年来,新区教育、卫生、医疗等事业获得发展和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一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新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坚持财政资金优先投入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十三五”时期,投入4.5亿多元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学校提升改造、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设和新建学校,在校中小学生由16333人增加到26459人,增长61.7%;在园幼儿由4335人增加到5645人,增长7.7%。
公办教育进一步优化。新区学前教育“5080”攻坚计划任务如期完成,教育“创强”“推现”完成验收,27所面上小学提升改造标准化学校顺利完成,高标准新建碧桂园学校、东岸学校、园区小学、城东中心幼儿园、十里东岸紫悦幼儿园、凤凰山幼儿园、凤凰湾幼儿园、和平花园幼儿园,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化发展取得重大成效。
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通过加强民办学校的办学管理,引导和扶持辖区民办学校内提质量、外塑品牌,新区民办教育走在了全市前列。2016年,北大德爱附属学校顺利开办。2019年,东华实验学校顺利开办,并于2020年开设高中部。2020年,河源广外学校顺利实现摇号录取七年级新生。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全面提升。中考成绩稳步上升,考入重点高中人数增加了近5倍。高考成绩不断取得突破,本科上线率增加了13倍。多家单位、个人获得市2020年度初中教学质量管理优胜奖、初中教学管理能手等奖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加快推动江东新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2020年下半年,新区党委、管委会深入开展教育专题调研,科学谋划制定“十四五”新区教育发展战略。目前,新区正全力加快推进碧桂园学校二期、凤凰台学校、古竹实验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江东星河学校等项目建设,全面推动新区教育扩容提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织密基本民生保障网
为民生兜底 让民心更暖
兜底保障,重在衔接。为做好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江东新区将审核认定的完全无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低保标准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截至目前,该区建档立卡贫困户601户,共计1472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43户,五保贫困户208户,全区无劳力贫困户兜底率达100%。
救助兜底,精准为要。自2016年接管民政业务以来,新区不断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对象保障标准,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2020年江东新区城镇低保标准由去年702元/人·月提高到772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484元/人·月提高532元/人·月;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1124元/人·月提高到1235元/人·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由去年的1980元/人·年和2640元/人·年提高到了2100元/人·年和2820元/人·年。新区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1450元/人·月,超过省定1110元/人·月最低养育标准。
兜稳兜牢,重在长效。为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江东新区建立了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制度,确定照料护理人,签订照料护理协议,对符合条件的特困供养人员发放照料护理补贴。其中,全自理的特困供养人员月人均护理标准71元;半自理的特困供养人员月人均护理标准564元;全护理的特困供养人员月人均护理标准987元。此举切实保障了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权益。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
自2015年5月接管卫生健康事务以来,江东新区积极顺应卫生健康改革新形势,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如今,新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逐年增强,辖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完备的卫生服务网点和强大的医疗队伍,支撑起新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截至目前,新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58间。其中镇级卫生院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村卫生站36间,个体诊所18间,校医室1间。截至2020年12月,新区拥有执业助理(含以上)医师102人,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79人,注册护士120人,床位数199张,全科医师41名。
以坐落在迎客大桥南侧的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为例,该院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重点民生工程,也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以来投入最大的单体项目,总投资16亿元,项目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为800张床位,重点发展肿瘤、儿科、呼吸、神经外科、心血管等专科。该院正式投入使用后,将成为粤北医疗中心,对提高全市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完善片区医疗设施配套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江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走在全市前列,人均基本公卫服务补助经费标准从2016年45元提高到2020年74元。“家庭医生”签约率近80%,高出广东省签约目标10%;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体检率和建档率均实现100%,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2016-2019年期间,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连续4年在全市项目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也成为我市该项考核唯一一个实现“四连冠”和考核分数达到90分以上的县(区)。
全民有医保 健康有保障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合理筹资、稳健运行是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的基本保证。新区自2019年10月整合组建医疗保障职能以来,2020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目标人数77500人,参保缴费人数74071人,完成目标人群参缴率96%;2021年度完成了市下达给新区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征缴任务(75300人),实际参保缴费人数77326人,目标任务完成率103%。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险。
以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商业保险补充,医疗救助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模式,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江东新区扎实开展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工作。对困难群众医保报销外的医疗费用不低于80%的比例给予救助。2020年共救助4364人次,救助金达167.59万元,实现应救尽救;对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重度残疾人、优抚对象资助参加2020年度和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000人,资助金额132.55万元,实现应保尽保。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费用结算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综合效能,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使用医保支付是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医药服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2019年6月,实现市域内医疗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同步结算的一站式服务以来,江东新区群众住院就医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扶贫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对于精准扶贫对象、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可直接享受医疗救助结算,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就医报销服务,最大限度减轻贫困群众就医垫资压力和费用负担。电子医保卡的应用比原始的持卡刷卡消费更便捷更高效。2020年5月医保电子设备铺设完成,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群众只需凭医保电子凭证码就可以就医、购药,让群众紧跟互联网发展的脚步,真正实现“购药不带卡,只需医保码”。
■文/本报记者 雷宇烁 张平 特约记者 俞俊翔 通讯员 陈敏
图/本报记者 黄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