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增进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底色

2022-10-12 16:33:04 来源:河源日报

4d45c4dd4dd4b6e8035ee694fe645e53_1012035_001_01_s.jpg

■和平县水务公司的自来水水压监控系统显示,县城自来水水压相对稳定。

b415bbc31119b0043c9a0d9e8781fdee_1012035_001_02_s.jpg

■和平县妇幼保健院新院

edc1e479eece4ba5b6b8d055c8128425_1012035_001_03_s.jpg

■和平县福和小学与相邻的华强中学

核心提示

办公桌搬到群众面前、现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扩建规范化幼儿园44所;新增优质学位2.1万多个,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7617人……在和平县,一条条新政新规、一项项惠民举措,清晰描绘出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生活。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让群众底气更足、笑脸更多、生活品质更高。近年来,和平县着力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奏响了构建幸福生活的和谐乐章。如今,在广阔的和平大地上,一项项民生工程回应群众期待,一幅幅幸福民生新画卷徐徐展开。

聚焦民生痛点难点 建立“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

办公桌搬到群众面前,干部听民声、察民情、纾民困,现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零距离”听意见、讲问题、话发展……在和平县,干群“打成一片”,面对面讲政策、谈问题、谋对策、聊家常已成常态。

为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平县委、县政府建立了县委书记、县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下称“面对面”机制),由县委书记和县长轮流主持召开“面对面”座谈会听民意、解民忧。

同时,和平县严格按照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关要求,定期开展走访回访,更加深入全面地摸清群众诉求,切实找准找全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需求、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等。同时,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从意见受理、分拨转办、处置办理、办结通报等方面,研究制定一整套措施,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切实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

在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的过程中,和平县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工作督查和外部监督,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面对面”机制工作专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长效追踪机制,定期督查解决“饮水难”问题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将诉求办理情况向群众代表反馈。县“两办”督查室联合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采用暗访抽查、现场检查等形式,加大督查力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共同推动“饮水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坚持和平教育理念 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和平县坚持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和平教育理念,通过强化政府责任、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育人品质等一系列举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保障水平,一些教育“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该县推动教育在均衡化、标准化、优质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大手笔绘就教育发展新面貌。

教育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大事、实事,也是县域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通过集中力量发展教育,和平县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为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链条教育,和平县新建了阳明中心幼儿园、和爱学校、城南小学、福和小学、华强中学等12所学校;改建扩建龙湖学校、新社学校等20多所学校,规范化幼儿园44所;新增优质学位2.1万多个。一批新校的创办和老校的改扩建,优化了和平县学校布局,缓解了学位紧缺的问题,基本实现了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

和平县还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工作自启动以来,和平县升级了182所中小学(含教学点)的宽带网络;各校建起了完善的校园网,实现校校通;新建“三通两平台”中心机房一个,建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县中小学均建有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目前,和平已全面实现“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人人有空间”的数字化校园“四有”建设目标,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向现代化迈进。

在此基础上,和平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平不仅在全市率先完成学前教育“5080”目标,高考本科入围率连年增长,还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医疗资源下沉 乡镇群众看病更方便

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获得感的重要来源,看得起病、养得起老、有钱花、住得好……这一切都绘就了群众获得感的完美底色。

为确保群众病有所医,近年来,和平县加快构筑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在保障群众健康、提高卫生计生工作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开创了和平县医疗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2019年4月,和平县取消原来的3个医联体架构,整合为1个紧密型医共体: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成立医共体总医院,横向联合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纵向联合17家乡镇卫生院、245个村卫生站,实行县、镇、村人财物统一管理,形成了“医疗一盘棋、财务一本账、管理一家人”的新格局。在新架构下,县级医疗机构不再是单打独斗,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联为一体,按照功能定位分工协作、分级分层分类管理,甫一运行就展示了蓬勃生机。同年10月,和平县入选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并在试点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到新高度,成为广东医共体建设的新名片。

“镇上这个卫生院,离家近,也方便。”家住和平县合水镇的何女士最近摔了一跤,被送到合水镇卫生院。“是韧带拉伤了,在这里就能治疗。”听了医生的建议,何女士安心地在卫生院进行治疗。她说,去市里路程远,花费还多。在这儿治疗,既省钱,家人照顾起来也方便。

兜牢民生底线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而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你看,一刷卡就出来了,这笔钱每个月都准时到账。”家住和平县青州镇的李先生正通过社保系统查询他的社保卡信息。

为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和平县通过扩大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优化办事流程等举措,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按时足额发放社保,兜牢民生底线。

在和平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待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困境儿童救助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扎实推进。同时,和平县综合福利院建成使用、彭寨区域性老年养护院基本建成、县社会救助站加快改造升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让千家万户端稳就业“饭碗”

就业稳,则本固、心定、民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和平县创新方式方法,精准施策,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多渠道、多形式促进用工信息交互,实现劳动力供需信息精准对接,让群众端稳就业“饭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要素保障。通过持续推动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平县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方位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平县落实落细各项稳就业举措。截至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162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31人。

今后,和平县将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自觉把和平置于全市发展大局之中,着力补短板、保安全、促稳定,不断增强发展的底气和后劲,把和平县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全力以赴推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和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