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优先行动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广东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和平县下车镇云峰村猕猴桃种植基地
■和平县城
核心提示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为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和平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行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100%;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严把环评准入关口,2022年共审批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表8个、登记备案10个、豁免项目10个,办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16家。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信访举报案件全部办结,成为全市首个办结率100%的县区。
推进生态优先行动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和平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我们打开微信,大家的微信朋友圈经常晒着各种蓝天碧水的美图。”“江水清澈,岸边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平时散步挺舒服的。”……这是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对和平县美好生态环境的有力肯定。
2021年11月,和平县委书记邓卓文在巡河时,发现和平河县城段河道堵塞严重、橡胶坝毁坏等问题,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立即整改。县水务局为此组织开展了为期35天的河道清淤和橡胶坝修复工作,共清理河道3.8公里、修复橡胶坝2座。通过对河道清淤及橡胶坝修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水域环境,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和净化水平,极大提升了县城一河两岸的面貌,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和平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行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深入推进河长制,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均排在全市前列。
——全面落实林长制,稳步实施桉树林退出改造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持续开展新一轮绿化和平大行动,去年完成森林碳汇林抚育6.6万亩、森林抚育9.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5%,生态美丽宜居城市名片更加亮丽。
——积极巩固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果,有力整改指出的问题和交办的案件,全部办结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信访举报案件,成为全市首个办结率100%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进县城供水管网黄峰斗发电站应急输水管工程,推进灯光球场升级改造工程,解决县城供水难、停车难问题。
接下来,和平县将持之以恒深入推进生态优先行动,以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绘就一幅天更蓝、水更清、人民更幸福的美丽画卷,让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河长制护航绿水青山 全民参与共建美丽河湖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和平县居民的共同期盼。为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近年来,和平县持续落实河长制管理制度,把河湖巡、管、护、制等各项工作办实办好。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和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机制,层层落实责任,有力推动了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为和平的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和平县境内共有河流141条,其中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1条,县内主要河流有两条(浰江、贝墩水),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130条,全县名录内河长999.94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230平方公里。全县共有中型水库2宗(黄峰斗水库、老园水库)、小型水库132宗、山塘371宗,共有客家风水塘6个。全面建立了河湖分级名录,明确了责任人管护河段,设立县级河长9名、镇级河长146名、村级河长239名,实现了河长体系全覆盖。
和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河长制“七大任务”的工作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落实河湖长制各项工作经费约7500万元,确保了河长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县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稳中趋好,县域主要河道浰江、贝墩水水质保持优良。
东江二级支流鱼潭江流经的和平县贝墩镇,景色秀丽,视野宽阔,两岸青山翠绿,村庄错落有致,仿佛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水田园风景画,在母亲河润泽下,贝墩人护水靠水,发展河流相关的旅游业,挖掘本土资源,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做活水文章,已初步形成乡村旅游框架。
和平县河湖长制继续向纵深推进,今年以来,全县各级河长共巡河2372次,其中县级河长106次、镇级河长643次、村级河长1623次,共发现问题9宗,已办结9宗;公共投诉问题1宗,已完结1宗;办结率均为100%。
下一步,和平县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的总目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绿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为此,和平县通过四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决实现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少、机制不漏人,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稳定现行帮扶政策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为580户脱贫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780.29万元,共贴息217.85万元。创新就业帮扶机制,每年与深圳市福田区联合举办招聘会,3479名脱贫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2022年,全县原建档立卡脱贫户共4821户12329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3元;防止返贫监测对象43户171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864元。在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今年力争重点关注脱贫户实现10%的增收。
——健全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全县形成扶贫资产的项目共1179个,投入资金3.45亿元,共完成1179项扶贫资产登记确权,并对收益分红类的扶贫项目定期开展风险评估。
——实施驻镇帮镇扶村机制。全县164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41名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对脱贫人口开展返贫帮扶监测工作,走村串户走访和座谈,围绕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认真做好镇、村发展谋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应当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近年来,和平县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力培育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初步形成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万亩优质稻种植区、万亩茶叶种植基地、万亩百香果种植基地、万亩油茶种植基地、万亩黄豆种植基地,以“万亩基地”支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和平县已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格局:以下车镇云峰村为核心的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以彭寨镇马塘片为核心的万亩优质稻种植区、以青州镇为核心的万亩茶叶种植基地、以大坝镇水背村为核心的万亩百香果种植基地、以合水镇为核心的万亩油茶种植基地、以贝墩镇为核心的万吨腐竹生产基地。
绿色是乡村的主打色,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怎样让农民赚上“生态钱”?怎样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家园?
走进和平县青州镇山角乐农场,满山的百香果苗郁郁葱葱。“今年百香果总体产量很不错,产值300万元至500万元不成问题。每年还没到采摘期,我们就已经有几千个订单了。”山角乐农场负责人赖炳泉说。目前,山角乐农场百香果种植面积已扩至1000亩,不仅为赖炳泉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近年来,青州镇因地制宜打造集种植、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百香果产业链,小小的百香果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接下来,和平县将持续推进生态优先行动,持续筑牢绿色生态屏障,让绿色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乡村振兴成为绿色生态的“助推器”,使两者互为补充、良性循环,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严守生态底线,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