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深度解读和平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9个关键词预览未来五年和平蓝图

2021-11-01 09:10:32 来源:河源日报

286e7cca92a7b1c8e1c8a7d9fd1560a4_hyrbs1101008_001_01_s.jpg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和平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 朱景优 摄

4b2e2854a51c637dcf0a0a308ffd8c4e_hyrbs1101008_001_02_s.jpg

■和平县城。未来五年,是和平攻坚突破、加快发展的关键五年。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和平攻坚突破、加快发展的关键五年。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全县上下以时代的高度、战略的眼光辩证审视所面临的形势。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和平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县委书记邓卓文代表和平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开拓进取 奋发有为 在新征程中持续推进和平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和平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加快“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和“六个抓”工作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全域全面“融深”“融湾”,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和平的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和平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业强县 推动经济又稳又好发展

“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坚持‘稳’字当头,壮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增强发展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报告指出。

言必谈产业,行必抓项目。下一步,和平县将坚持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导,抢抓灯塔盆地农高区建设机遇,发挥“一区两园”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平台集聚示范作用,推进猕猴桃、腐竹、花卉、油茶等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效益化和专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和平特色优势生态农业品牌。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高质量建设“六个万”农业生产基地,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工业化的组织模式、品质化的生产方式、专业化的营销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与产业规划,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盘活园区闲置用地,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园区综合接纳力、承载力和竞争力。坚持实施行业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完善项目库、政策包、招商图,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的投资项目。

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完善旅游交通线路和旅游基础设施,深挖整合和平“红”“古”“绿”等特色旅游资源,集中打造一批温泉度假村、森林康养基地和民宿精品区等特色旅游示范项目,推进旅游与康养、生态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紧密对接“双区”市场和居民要求,致力将和平打造成为“双区”绿色康养重要目的地。

【关键词】改革创新

加快全域全面“融深”“融湾”

坚持把“双区”建设作为和平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立足南下入粤第一县、“双区”辐射内陆关键节点的交通区位优势,主动借势借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改革开放,努力将和平打造成为“双区”连接内陆大市场的重要腹地。

和平将纵深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对接、服务“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探索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探索,打造一批改革特色品牌,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先导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融入“双区”建设,推动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直供“双区”,加快打造成为“双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和“油瓶子”。

主动对接内陆市场,谋划建设梅河韶高速、河惠汕高速北延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致力将和平打造成为内陆连接“双区”的便捷通道、“双区”进入内陆的枢纽门户。

【关键词】乡村振兴

力争走在全市前列

值得“划重点”的是,和平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力争和平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抓好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和社会帮扶,积极开展“百企帮百镇”“千企兴千村”行动。

坚持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为重点,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天生卫康、和盛食品、聪明人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发展猕猴桃、腐竹、油茶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基础。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创建项目为抓手,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开展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乡村要素整合、创新乡村建设机制等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式,保持农村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关键词】城乡融合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要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优化城乡基础结构,提升城市品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进高铁新区建设。完善高铁新区配套设施,推进高铁新区安置小区开发建设,加快规划建设高铁新区物流产业园,吸纳“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发展外溢的优质资源,引领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向高铁新区集中集聚,着力把高铁新区打造成为撬动和平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平台。

“四区”融合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及周边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城园互动”,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园区。加强高铁新区商贸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配套等设施建设,打造成为和平城市形象的展示区。完善新城核心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金融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体系,建设成为城市品质之区。加强“三旧”改造的顶层设计,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改造提升为美丽宜居老城区。

【关键词】美好家园

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未来五年,和平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加大学位供给,全面开展农村学校达标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普及安全优质发展,全面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升级,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基础能力,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

扎实推进健康和平建设。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和平行动,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水平。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下沉公共服务资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抓好低保、特困、残疾、优抚等群体救助政策落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精神文明

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平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更大发展。

纵深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支持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全面发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推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工作。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关键词】绿色发展

持续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底色”,和平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构筑绿色生态环境。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总量减排、源头减排和结构减排,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市前列。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维护重点水域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实施新一轮绿化和平大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力推进桉树林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关键词】平安和平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巩固提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扫黑除恶、禁毒攻坚成效,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法治和平、平安和平。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机制,提高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强化重要物资保障体系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有效防范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形成更加开放、灵活、有效的群防群治格局。充分发挥“雪亮工程+网格化”社会治理管控智慧平台作用,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关键词】党建保障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努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为推动和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政治建设,淬炼忠诚本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和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涵养信心信念信仰,清白做人、干净干事、坦荡为官。

强化队伍建设,激发担当精神。念好人才引育经,在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专业人才,为和平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执政基础。大力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织牢行业和区域党建“两张网”,不断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强化纪律建设,净化政治生态。深化常态化警示教育,深化民生领域“微腐败”专项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为持续推进和平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