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智慧生态现代新城

2021-06-25 11:21:34 来源:河源日报

■和平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赣深高铁(和平段)建设现场 

■福和文体广场成为群众健身和休闲的好去处 

■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华强中学与福和小学 

■粤赣高速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粤赣交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高标准建设。 

 

核心提示


近年来,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智慧生态现代新城建设,在交通出行、城市建设、医疗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和进展。


城市品质和形象不断提升


万丈高楼、始于基石,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配套,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物质保证。和平县始终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努力将和平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生态现代新城。


当前,和平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逐步提升。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城市整体形象和居民幸福指数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和平县坚持以都市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乡村振兴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破解。“四区”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两路一广场”、 安置小区等高铁新区项目高起点建设,新行政中心、和平公园、百盛广场等新城核心区项目投入使用,和平国际商贸城、福和文体广场、华强中学、碧桂园高品质小区等产业园区产城融合项目相继建成,和平河“一河两岸”、龙湖公园、背街小巷改造、情人桥及西门桥重建等老城区项目提档升级,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力推进,城市品质和形象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内联外通交通路网不断优化,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5.07亿元,完成国道、省道、县道改造164.5公里,大环城公路一期、旅游公路、东水东江大桥等重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赣深高铁(和平段)、大环城公路二期加快建设。


绿色发展优势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引领农业农村、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平台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粤赣高速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粤赣交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高标准建设,合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建设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纵深推进,累计拆除清理破旧泥砖瓦房400多万平方米,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59座,新建和改造“四好农村路”739.1公里。


如今,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更好了,路更宽、景更美、城更靓了。和平已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城市的步伐,抒写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新篇章。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和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按照该县“科教兴县”“小财政办大教育”的发展思路,以“聚焦核心素养,实施素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为统揽,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为主线,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在补齐短板、抓好队伍、打造特色、保障公平上持续发力,加快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一校一特色”和“一校一品牌”工程,整体夯实教育内涵质量基础,保教质量不断提升,中招考连续几年取得突破,高考成绩不断创新高,本科入围人数、入围率创历史新高。和平县教育呈现出加速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和平县一直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教育”,先后投入20多亿元用于教育“创强”、教育“创现”。大手笔的投入,高强度的建设,让学校成为全县最漂亮的地方。


和平县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2018年投入7163万元新建、改建、扩建寄宿制学校5所,维修改造寄宿制学校7所,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农村教育的信心,带动了学生的返流。


为了缓解县城学位紧张问题,2015年至2018年,和平县在县城新建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2019年又新建了福星中学、上城幼儿园,于2020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2020年启动了福星小学、福星幼儿园建设,计划于今年秋季招生办学。据悉,2020年至2022年,该县将在县城新建8所学校和6所幼儿园,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7760个、幼儿学位2400个。该县于2015年12月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9年7月,省教育厅授予该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称号。


近5年来,根据《和平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方案》,结合和平县经济基础薄弱实际,采取“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策略,完成撤并教学点57个,恢复完全小学3所,改制1所学校(彭寨中学),改扩建了一批学校。目前正在推进迁建林寨镇中心小学,新建福星小学、福星幼儿园,扩建福和小学教学楼等建设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园、一年级及七年级招生工作方案,县城一年级、七年级新生入学采用网上报名系统申报,县城公办幼儿园采用摇号方式招生,有效缓解了县城大班额现象。


通过多年努力,和平县学校布局、资源配置得以不断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水平得以提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5年来,和平县教育呈现齐头并进、多点开花之势。未来和平将一如既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打造紧密型


县域医共体


在“十三五”期间,和平县急救指挥中心建成运行,新建县级医院3家,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家,新增床位849张。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则把医疗服务的温度送到每位患者心头的桥梁。


和平县自列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以来,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项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本地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先试先行、锐意改革、大胆实践,整合县域医疗资源,紧紧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着力破解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就医“零距离”,让群众有“医”靠,为全市乃至全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15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探索网络医院建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城专家的“面对面”服务。和平县以第二批试点县为契机,将设备铺到了每一个镇、村医疗机构,实现了远程网络全覆盖。在最初的改革图景中,“面对面”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专家通过互联网为患者远程诊疗,另一个则是远程诊断。在实践过程中,远程诊断成为和平县的改革亮点。


2015年10月,和平县远程心电监护试点正式启动:和平县人民医院设立远程心电监护(诊断)中心,各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设置远程心电监护站,镇、村医生采集数据,心电图实时上传,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出具诊断报告。


目前,和平县17个乡镇的近200个村卫生站都安装了远程心电监护设备,实现了县、镇、村全覆盖,检查人数超过20万人次,检出异常心电图约2700人次。


近年来,和平县还与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20多家三甲医院建立远程合作,逐步实现全县医疗机构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通过影像的实时会诊,使本区域内医疗机构影像图像采集、传输、诊断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不仅让群众看病少花钱,而且看得好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