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拼经济 创先争优促发展
河源国家高新区交出2022年成绩单
制图/小小
核心提示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的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秉持担当实干、创先争优的劲头,干成了一批大事,破解了一批难事,办好了一批实事。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产业空间拓展突破年、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年“三个年”活动,坚定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要求,全力推动落实高新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及四个“十大”项目,取得了众多难能可贵的成绩。
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40.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74.7亿元,占全市总量超1/3,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越加明显。全年引进超亿元项目35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4个。新动工项目31个,新投产项目26个。高新技术企业总量116家,占全市1/3;21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市的44.6%。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发展实效。去年,河源国家高新区被评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省级节水标杆园区、科技部火炬中心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在参加国家高新区排名的6年里,河源国家高新区实现了年年进位,总进位42名,进位名次位居全省第一,首次跻身全国国家高新区百强。
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行动
产业能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产业。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坚守产业初心,抓住产业之魂,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行动,三大主导产业能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为实现千亿级国家高新区配足更强动力。
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是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河源致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实现产值和增加值368.5亿元、91.9亿元,同比增长5.8%、9.0%,不仅推动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新进项目建设提速,而且抓住产业机遇拓展新能源电子信息新赛道,实现质和效的稳健提升。高新区紧扣三个有力抓手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一是推动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中兴通讯、广东美晨、卓翼科技等智能通讯终端龙头企业加大设备投资力度及扩大产能,西可增加大疆无人机业务,中光电增加芯片储存量,企业积极抓住机遇呈现发展活力。二是推动补链强链项目提速提质,新引进了皓吉达精密电子、玖鑫材料、合壹新能等电子信息产业补链强链项目,推动艾佛光通、华德高科等上游模组优质零配件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大大提升产业链关键核心竞争力。三是拓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相关产业赛道,引进3家A股上市公司,以其为龙头构建新能源电子产业格局,吸引布局一批关联企业,带动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从消费电子领域延伸至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领域。
好生态、好水源、好产品、好效益,这是河源食品饮料和水经济发展的注解。作为打造这一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主阵地、主力军,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全面推动,取得了产业新突破。去年,高新区力促农夫山泉、今麦郎、饭饭得等项目达产满产、增资扩产。今麦郎投产扩能站稳华南市场,去年产值翻番达4亿元,今年增产线、增人员努力实现年产值5亿元。高新区加快水经济产业园建设,成功收回批而未供用地1400亩,加快投资超30亿元的农夫山泉三期建设;新引进德盛食品、庞度包装等企业。全年食品饮料和水经济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44.3亿元、18.4亿元,同比增长12.4%、15.0%。
机械与模具产业是河源定下要实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也是河源国家高新区着力壮大的主导产业之一。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支持龙记集团、华益盛等模具头部企业发展,推动其投入超亿元用于增资扩产和技术升级,推动部分订单下滑的模具企业稳住生产并企稳回升,引导模具企业拓展涉新能源车业务的模具后加工零配件等业务,进一步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和园区现有模具精密制造产业相互配套,形成机电结合、机电一体。全年机械与模具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36.7亿元、9.9亿元。
抓经济发展必须抓招商引资,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大招商、招好商。河源国家高新区全体上下拧成一股绳、鼓足劲,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成立全市首个招商公司并组建3个小分队,深入实施产业精准招商,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以必胜的决心干出一番成绩来。去年,高新区全年新落户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4个,合同总投资额超113亿元,全面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238亿元以上;全年引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孵化项目20个,推动部分优质项目到加速器中试厂房实现产业化。一方面,落户项目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均明显高于相关指标门槛。另一方面,项目质量大大提升,已落户的项目不乏主板上市企业及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如禾望电气是国内风能发电逆变器领域的龙头企业,京泉华电子是国内磁性元器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此外,产业项目的强链补链效应更明显,已落户投产的兴承豪科技、富博机电项目是园区龙头企业中兴通讯的核心供应商,庞度包装是今麦郎的核心供应商;合壹新能、宜加新能源、强芯新能源等项目突出了铝电池新能源板块产业链招商的落地见效。
河源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经济发展中凸显主导作用。2022年,高新区高质量完成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作,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任务,高企认定通过41家,存量增至116家,增长19.6%;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入库,增长10.3%。同时,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推动21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企业通过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高地打造逐显成效,全年引进“雁归源”人才476人、候鸟型人才151人,引进或柔性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10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35人,高技能人才44人。
深入实施产业空间拓展突破年行动
发展空间拓展全方位展开
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产业空间拓展突破年行动,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工作,不断挖潜和盘活土地资源,开发新量、拓展增量、挖潜存量、提升质量,多点发力,为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一是跨江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去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成立跨江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力量、挂图作战、每周调度,推动跨江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性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完成跨江融合发展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等工作;确定跨江发展空间融合发展区的首期开发面积为1.31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勘察施工和施工图设计等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产业融合发展区引进落户首个项目。
二是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成效突出。河源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第一年度完成整治提升用地2679亩,完成率约134%,排名全市第二,提升园区用地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强化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高新区通过招商盘活引进禾望电气、快裕达新材料等项目5个,盘活闲置土地面积和厂房1072亩,进一步提升园区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四是重点产业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动工,建成高标准统建厂房后,将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村集体生产生活用地合作共建产业厂房工作已选取罗塘村7万平方米留用地作为试点开发,把留用地转为产业空间用地。
深入实施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
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提升
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奋进高质量发展征程。2022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出政策、建机制、优服务,既提升软实力,也打造硬环境,提供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的内生动力。
一是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纵深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全面压缩审批时间,精简政务服务审批流程,实行工作日“中午不停歇”服务。持续深化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跨域通办”,实现发改立项等事项1个工作日内完成。实施为新建工业企业购买6项免费服务的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省建设成本736万元。
二是健全在产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制定专门工作方案,成立企业服务办公室,收集72家在产企业共133个诉求事项,办结事项126个,涉及员工子女上学、城市管理、企业招用工、融资等方面,解决在产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开发建设“企业诉求”小程序,推动涉企服务信息化、智慧化,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入选2022年度市深改优秀案例。
三是完善网格化服务机制和企业服务督办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制定党建+网格化工作方案,将全区划分为14个网格,每个网格建立“五个一”(即一个挂钩领导、一个负责人、一个专班、一个联络员、一支队伍)组织架构,统筹开展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企业服务等工作,形成了党员干部职工扎根基层、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干部熟悉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推动发展的能力。实施“三二一”高效闭环管理制度(即新落户未动工工业项目表、在建项目情况表、在产企业诉求分解汇总表三张项目管理台账表;落户动工专班、在建竣工专班两个服务专班;每周一召开会商督办会),建立工业企业服务首问负责制和首席解答专员机制,对涉企事项全过程闭环管理。在每周一召开的会商督办会上,党工委、管委会会商督办落户企业、在建企业、在产企业遇到的各类问题,强化对项目企业落户、动工、竣工、投产的服务和管理。
四是完善“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高新区党政主要领导召开“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集中解决在产企业员工“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问题,已解决企业诉求35宗,逐步解决20宗。
五是助企纾困行动有力开展。加大惠企政策宣贯力度,组织83家企业累计申报政策扶持资金2.71亿元,充分发挥政策红利的激励作用。结合企业招用工需求,充分利用“线上+线下”途径发布招聘信息,全年协助企业招聘员工超2万人。组织召开政银企座谈会7次,协助14家企业融资12.25亿元。
六是宜业宜居环境深入打造。系统实施幸福园区工程,建成由滨水、江滩、白鹭岛公园组成的十里东江彩带,推动邻里中心商业化运营,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点3个,体育馆、图书馆等公益类设施场馆即将启动招商运营。继续提升教育医疗服务水平,深河门诊部开设夜诊服务并引入博士专家坐诊。探索智慧园区建设,建立智慧管理与应急指挥工作体系,实现园区摄像头全覆盖,园区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是园区大局保持平安稳定。疫情防控方面,高新区毫不松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防控措施,3年间未发生规模性疫情,在去年底准备“爱心抗疫包”2万份发放至企业,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实现疫情平稳过渡。安全生产方面,高新区严格落实国家、省、市部署要求,推行网格化日常排查和第三方公司专业排查,集中开展分租式厂房、老旧厂房、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建房安全、燃气和餐饮行业专项治理行动。
八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高新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基础有效夯实,一是持续强化理论学习,全面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制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34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二是持续强化队伍建设,坚持以绩为准导向提拔任用干部,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和“先锋党员成长计划”,组建党建指导员队伍。三是持续强化阵地作用,全面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68个,党的组织与工作覆盖率达100%。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滨水公园党群驿站,累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四是持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范和管控机制建设,全面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点68个,优化完善14项管理制度以及3项议事规则,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职工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张立 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