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2023年工作大会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坚持制造业当家 全力以赴抢项目拼经济抓发展

2023-01-31 10:01:11 来源:

核心提示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奋发之姿、关键之为。全省、全市吹响了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号角。昨日,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2023年工作大会,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面擂响抢项目、拼经济、抓发展的声声战鼓。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奋斗的号角响彻南粤大地的每个角落。会议部署,2023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迅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及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精神,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以争的勇气、抢的劲头、拼的姿态,大力培育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把高质量发展“施工图”转化成高新区发展“实景图”。

坚持制造业当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当仁不让、使命光荣。大会提出,高新区要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主平台申报建设攻坚年、产业空间拓展突破年、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做厚做实制造业当家的“八大攻坚战”,奋力拼经济、拼产业、拼项目、拼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国家高新区,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新区实践。

会议部署,河源国家高新区要强化党建引领,团结奋斗,在现代化建设中扛牢管党治党责任,合力开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地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园区工作始终。要把机关作风建设融入工作日常。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抓细抓实,推进党建工作和产业发展效能“双提升”。要把干部队伍锻造好管理好,在重点工作一线培养、考察、使用干部,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一年之计在于春,砥砺奋进正当时。2023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强化“主人翁”精神,勇担使命、铆足干劲、奋勇争先,全力推动园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国家高新区和幸福园区,为加快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作出高新区贡献。

大力开展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攻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坚持产业为魂,大力开展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攻坚战。一要聚力培育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要强龙头、扩赛道,强化骨干企业扶持政策,推动中兴、卓翼、美晨等头部企业稳产扩产;拓宽新赛道,推动上市公司禾望、京泉华等能源电子高成长性项目及配套企业全面投产;推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做大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平台和空间;全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产值规模突破410亿元。食品饮料和水经济产业集群要增龙头、扩产能,全力推进碧优选怡宝项目、紫泉华南制造基地落户动工投产,推动农夫山泉、今麦郎等项目增资扩产;全力推进水经济产业园建设工作,加快农夫山泉三期、百家鲜二期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孵化基地、热能蒸汽管网等产业配套项目建设;精准引导预制菜产业发展;全年力争食品饮料和水经济产业集群总产值规模突破50亿元。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要强增长、扩堆头,支持龙记、欧华稳产达产;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乔丰、金三维等模具项目以及尚雷仕、龙亿达等机械制造项目建设投产;鼓励引导模具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实施模具统建厂房、模具加工中心等产业配套项目建设,全力创建省级机械模具特色园区。全年力争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总产值规模突破50亿元。

二要竭力支持企业梯度成长。大力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计划和支柱企业倍增计划,出台支柱企业倍增计划和奖励标准,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大力引导园区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加大拟上市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重点推动蓝海米克、金宣发等拟上市名单库企业积极筹备上市。

三要持续推进“八个一”链长制支撑体系建设,推动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年攻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坚持招商为先,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年攻坚战。一要提升招商强度。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工作,推进春、夏、秋、冬四季招商攻势,坚持抓重大优质项目不间断、不停歇、不放松,保持全年攻势,力争全年新引进超亿元项目40个以上。

二要明确招商重点。大力攻坚大项目,重点聚焦重大产业项目、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等在高新区布局生产基地,重点引进国人科技、今麦郎天然水、君乐宝乳业、白象食品、味全食品、五矿集团等项目,力争全年新引进超10亿元项目4个以上。着力引进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较好、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且属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全年新引进项目5个以上。大力引进补链延链强链项目15个以上,重点引进禾望、京泉华等能源电子行业上下游项目,以及食品饮料、模具抱团项目,以链布局来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要深化招商模式。强化产业链条、转移趋势、新赛道、新热点等产业研究,分析上下游头部企业、“三类500强”、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在主导产业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方面下功夫。深化驻点招商,紧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重点引进龙头项目、产业链优质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产业共建等精准专业招商工作,深化深河产业共建招商,深化以资招商、资源协同招商、科技招商,创新资本招商。

四要强化招商体系建设。招商公司要突出“以招商论英雄、以项目论业绩、以产业论水平”理念,发挥好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润业公司要主动谋划工业物业招商工作,提高项目收益率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开展省级主平台建设攻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坚持竞标争先,大力开展省级主平台申报建设攻坚战。一是全力做好主平台申报工作。积极落实市政府“一号工程”,建立工作小组,坚持每日研究、每周调度,加强与省、市部门的对接沟通,配合市工信局高质量起草主平台规划建设方案,力争纳入省重点支持的产业转移主平台。

二是全力打造主平台开发公司。支持润业公司作为主平台开发公司,积极争取省专项资金支持,提前做好融资测算等工作,统筹做好主平台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是全力推动主平台产业发展。强化主平台招商“一盘棋”意识,协同源城、东源产业园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转移,聚焦主平台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食品饮料和水经济产业集群方向,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全面梳理园区现有产业项目参加省项目遴选,争取省财政资金支持。

四是全力完善主平台配套建设。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引导资金、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集聚。探索多种开发建设模式,坚持“净地”标准,加强园区项目用地保障,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提高地均产出率。

大力开展产业空间突破攻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坚持鼓足干劲,大力开展产业空间突破攻坚战。一要全力以赴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征地拆迁、勘探设计、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同时持续推进招商工作,加强与国内知名工业物业开发及运营企业紧密对接,积极储备起步区项目。

二要全力以赴挖掘园区产业空间。全力推进高新区南片区征收工作,加快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工作,继续深化村集体生产生活留用地参与工业生产建设,力争盘活20万平方米以上的工业用地空间。

三要加大力度建设可租可售定制厂房。着力打造“高效集约用地”,加快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25万平方米厂房、模具加工中心项目6万平方米可租可售定制厂房建设,全面完成水经济产业园孵化基地建设,采取分栋分层租售模式引进优质企业进驻。

四要加强土地使用效能综合评价工作。指导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新型工业用地开发模式,深化“净地”出让模式,使园区产业形式和空间更加符合产业需求。

五要全面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水经济产业园一期项目、高新区产业园南片区、跨江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园区经济发展后劲。

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提速攻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坚持赶超争先,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提速攻坚战。一要聚焦专班服务保障。由串联转为并联办理、引办转为代办包办,要素保障跟着项目建设走。打破现有工作模式,联合有关部门提前介入,从项目购地、用电协调及联合验收等环节实现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强化落户动工、竣工投产两个服务专班队伍建设,完善每周会商制度,缩减项目建设投产周期。

二要建立项目建设效能进度阳光化信息化效能监察机制。探索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实行项目建设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实行实名制,对项目建设管理关键环节具体分到每个领导、每个部门、每个负责人,确保每个环节都保持高速运行。落实时效性,规划作战图,以时间倒逼项目建设进度。

三要全面推进比学赶超项目竞赛活动。做到服务下沉、人员下沉、紧盯项目,破除阻碍施工的不利因素。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部门相互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对比竞争,努力营造“争先恐后、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浓厚竞赛氛围。

四要重视解决问题项目建设工作。全面梳理排查并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解决园区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项目,推动项目建设步入正轨、早见成效。

五要强化规范化专业化能力建设。推动企业从招商签约到项目动工全流程各环节办理时间再提速25%以上。提升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的职责分工、运行机制、进度安排、绩效考核等内容。力争全年新动工项目30个以上,新投产项目25个以上。

大力开展创新协同发力攻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开展创新协同发力攻坚战。一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行动,加大重点企业培育、科创项目招引、科小企业孵化等工作力度,力争全年高企存量达130家,增速达12%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5家,增长10%以上;瞪羚企业达6家,增长50%以上;研发强度5%以上的企业达7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科技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二要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区内科创载体和产业基础,探索创新平台绩效考核制度,推动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省科学院河源研究院、鹏城实验室河源节点项目等创新平台聚焦创新主业,结合产业开展项目合作,加速成果转化产业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三要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发挥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作用,全力做好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申报工作。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等。力争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和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实现新突破。推动深河金地创谷等孵化基地提质增效,力争产业项目投资2个以上,推动加速器产业化科技项目4个,引进孵化项目20家以上。

四要加快制造业人才集聚地建设。出台人才强区工作方案,促进人才的能力和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释放。强化校企人才培育合作,加快科创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集聚,努力打造全市制造业人才集聚地。力争实现“雁归源”人才、候鸟型人才、高学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高技能人才、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集聚增长。

五要推动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坚持细化各项指标构成,加强分析监测,补短板、强优势,力争2023年排名再进4位以上。

大力开展国企改革攻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大力开展国企改革攻坚战。一要明确国企定位功能。润业公司要打造成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高新区优质资源的经营平台,主攻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投融资、资产运营。招商公司要打造成为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孵化引导及投资的主平台,主攻招商创投、创新创业孵化育成。开发公司要打造成为园区服务管理的主平台,主攻园区城市管理、机关后勤保障等服务管理。

二要强化国企管理机制。建立投决会议事机制,健全完善绩效管理、监督管理、薪酬管理等制度,全面激发国企发展活力。完善落实三大区属国企审计监督和内控机制,驰而不息推动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四个“帮促评考”工作小组要加强运作,进一步帮助润业公司做好园区开发建设、市场化运作、风险化解、廉政内控等工作。

三要强化国企工作目标。润业公司要积极参与市场化开发,持续建设运营好物业管理出租、停车场、会议中心等场馆设施,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要积极开展投融资工作,加快拼抢实施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等业务,推动国企统建厂房租售运作,实现市场化收益。招商公司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培育发展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研究成立招商投资产业引导基金,管理使用好园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产业引导等基金,推动资本招商。开发公司要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透明化、阳光下开展,适时盘活安置点资产。

四要强化国企工作要求。全面实施精益化管理,在把好经营源头、加强过程控制、提高理财水平和强化合同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实施市场化运作,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全面实施效益化经营,规范投融资管控,着力抓好存量资产的清理盘活,市场化新投资、新项目要全部成为有效资产、优质资产,真正做强企业。

五要强化国企风险防范。强化金融债务风险防控专班动态运作,强化工程建设领域风险管理,加快派驻纪检组进驻国企,积极防范化解廉政风险,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

六要强化国企队伍建设。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载体、新路径、新平台,强化国企高质量发展政治保障。优化班子结构,着力打造一支懂经营、善管理、思维活、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建立完善人才机制,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大力开展产业环境提升攻坚战

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坚持优化服务,大力开展产业环境提升攻坚战。一要继续深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健全完善“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和网格“五个一”组织架构,重点抓好企业服务、安全生产等工作。探索各种“网格化+”工作模式,推进人员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做到“大事小事一网兜起”。

二要加快推动在产企业服务全覆盖。推动部分区级优惠政策“免申即享”。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代办机制,落实企业服务工作考核机制,解决好企业招工难、融资难等重点难点问题,全方位提升服务效能。

三要全力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打造文明示范窗口。提高办事效率,深入推进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全市通办服务。优化窗口服务质量,推行延时、上门、免费速递等个性化服务,积极打造依法行政、文明规范、热情服务的文明示范窗口。

四要勇于突破,打通堵点难点。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提升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覆盖率,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精准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五要全力打造绿色园区、幸福园区。持续推动国家级绿色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完善园区配套,加快提升特色休闲街区、公交线路、新能源充电桩站点、学校、医疗等设施建设和配套水平,形成高新区绿美产业家园品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深化“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

六要切实保障安全稳定大局。严格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金融债务风险防范,做好安保维稳和社会稳定工作,全力维护园区大局安全。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李晓 张立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