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绿色发展的“高新区样本”
生态优、产业旺、效率高、环境美
■城南污水处理厂航拍图。河源国家高新区不仅是拥有330多家工业企业的“国家级绿色园区”,也是产业旺、能耗低、生态优、环境美的绿色发展“高新区样本”。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非凡十年,十年向绿。碧水、蓝天、净土,产业如河流绵延、如花开绚烂,绿色成为高新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河源国家高新区不仅是拥有330多家工业企业的“国家级绿色园区”,也是产业旺、能耗低、生态优、环境美的绿色发展“高新区样本”。
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力以赴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让绿色成为高新区鲜明生动的发展底色。
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发展壮大绿色经济,推动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构建价值高、效率高、能耗低、贡献大的绿色产业体系;坚持环保优先、源头控污、清洁生产、循环低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绿色环境;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高品质城市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园区。
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绿色发展的成效得到了认证。河源国家高新区是广东省第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7次获评广东省产业园考核优秀示范园区,多次获得市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优秀等次,“三线一单”工作得到生态环境部表彰,在绿色发展方面作出了表率、走在了前列。高新区长期保持水净、天蓝、低碳的优良生态环境——高新区段东江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超350天,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数据优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基因”,各项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均保持了高速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等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超1/3,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高新区交出一张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漂亮答卷,绿色发展的底色更浓。
河源国家高新区制定了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和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工作方案,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制定“路径图”“任务书”“时间表”,将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坚持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快的步伐、更强的措施,发展绿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绿色生活、创新制度机制,力争在全国产业园区中树立绿色发展标杆。
壮大绿色经济规模 产业高新、低碳、循环
2019年,河源国家高新区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的“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捧回了代表绿色发展水平的国字号金字招牌。这个荣誉的背后是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和赓续奋斗、勇毅前行。多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市有关工作安排,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觉悟,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河源国家高新区地处东江上游,是河源乃至全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生态屏障。肩负生态保护重任,河源国家高新区实现绿色发展与共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成为绿色发展大考中的优等生。
省委赋予河源以新担当新作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的使命任务。河源国家高新区抓住发展机遇,发挥产业优势,致力于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提升绿色经济的‘含绿量’‘含金量’,坚定不移地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地处东江岸边,意味着生态红线划定了。河源国家高新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园区建设全过程,不断做大做强绿色经济。一是从招商引资开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把项目入园门槛。在考察项目时,高新区要求项目必须符合一系列绿色准入条件,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入园,努力承接更多的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三高三少”(即高技术、高成长、高效益,污染少、耗能少、用地少)项目,鼓励引进使用清洁能源、能耗低、技术工艺先进、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绿色企业。
二是始终坚持高新引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今,高新区已形成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和水经济、机械与模具产业为主导的三大产业集群,科技含量、产业规模、经济贡献等位居全市前列。入驻的项目大多数是高技术、高效率、低能耗的一类工业,对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几乎无干扰、无污染,园区产业布局整体呈现低碳、高效、绿色的发展特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主导产业,已有中兴通讯、卓翼科技、西可通信、广东美晨、众拓光电、河源中光电等13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构成了一条年产值超300 亿元的生态产业链。高新区也成了粤东西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度最高、功能最完善、创新最前沿、发展最具活力之地,先后被评为“中国首批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推介产业园区”和“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此外,以农夫山泉、今麦郎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和水经济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是高新区化水为财、点绿成金的成功案例,也是高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产业发展增“绿”。深圳长江家具(河源)有限公司、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有限公司等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证明企业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绿色产品得到了有力的认可,是绿色制造的先进典型,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这也意味着高新区产业在绿色制造方面具有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潜力。深圳长江家具(河源)有限公司作为行业内零释放甲醛办公家具领跑者,率先引进了环保标准新材料,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该企业的生产车间安装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央吸尘系统、废气排放处理设备、污水处理厂,对粉尘、废气、废水进行了环保处理,确保最高程度的无污染排放。
企业内部用“绿”。河源国家高新区实施工业减碳降耗行动,下大力气发展清洁能源,园区清洁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目前,高新区工业企业均使用清洁能源生产,从源头削减废弃物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水耗均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绿色经济的效益和质量每年更上新台阶。
优化绿色生态环境 守护碧水、蓝天、净土
绿色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除了构建产业体系、壮大绿色经济,河源国家高新区还不断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下重金花大力气完善基础设施,坚定不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全力以赴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高新区样本”。
打好碧水保优战。“仅3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内,就有3座污水处理厂,在全省范围内属于少有的覆盖强度。”河源国家高新区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遗余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环用水”的原则,在谋划产业空间布局时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中水回用管网。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投入资金超2亿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覆盖高新区中心片区污水处理。第二座污水处理厂——明珠污水处理厂,投入6600万元,覆盖高新区明珠片区和中兴通讯片区污水处理。第三座污水处理厂——大塘水质净化厂,日处理量为2.5万立方米,覆盖深河国际模具城片区污水处理。据介绍,高水平、高容量、高密度的污水处理设施,使得园区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100%,也大幅提升了园区水资源利用回用效率,有力保障了高新区水生态环境。此外,高新区全面升级改造园区污水管网,对堵塞、破损等问题管网分类分级清淤、新建、改造,并建成园区地下管网探测和管理系统,实现园区市政道路污水管网全覆盖和东江排水口无水外排的目标。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河源国家高新区严格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各项任务,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在措施上,一是深入开展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和分级管理工作,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指导,推动企业升级改造治理设备或改进工艺流程,最大程度降低废气排放量。二是大力开展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积极申报上级政策资金,推动企业进行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目前,高新区涉燃煤锅炉企业已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实现从源头管控废气排放。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河源国家高新区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均达100%。一方面,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提升危险废物数据核查能力,提高全过程风险防范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固体废物非法倾倒管控,形成部门联合、定期巡查的监管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倾倒行为。
高水平开展“三线一单”应用工作。为着力解决高质量绿色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加剧、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等问题,2021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推进“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地应用,有效指导产业规划和项目落地,为实现绿色发展保驾护航。这项工作作为“三线一单”应用实践典型案例,获得生态环境部的表彰。“三线一单”应用工作,从区域布局管控、能源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环评审批简化等方面,建立环境综合管控体系,并将成果融入高新区规划编制、决策和实施全过程,进而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为高新区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和实现高水平保护提供了绿色支撑。
营造绿色生活氛围 实现宜居、宜业、宜游
不仅要高质量生产,还要高标准宜居。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营造生态宜居的绿色生活环境。近年来,高新区大力提升交通、绿地、照明、景观等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园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是做好公众绿色出行服务,大力推广新能源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实现“油”换“电”。高新区区域内投放运行的公交车已全部换成纯电动车,实现了降噪减排、绿色出行的目标。今年,高新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布局,新投用2个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站,提供更加安全快捷的充电服务,为园区绿色出行再添便利。
二是大力开展公园绿地建设。近年来,高新区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形成园区公园、街道公园、厂内绿地的格局,栽种了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秋枫、小叶榄仁、蓝花楹、凤凰木等各类花草乔木。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新建并完善中央活力区、白鹭岛公园、江滩公园、滨水公园等公园绿地,见缝插绿、增绿补绿,加强绿地布局密度。同时,加强现有公园绿地的提档升级,改造园林绿化景观和基础设施建设,布置亭廊、健身器材及树池座凳等,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满足群众的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三是进行园区亮化提档升级。近年来,高新区全面开展园区亮化提升工程。一方面,着重提升市政道路亮化工程,如滨江大道亮化工程中,对滨江大道两侧重点楼宇灯光、风光枢纽水坝、滨江公园进行亮化,并设置灯光小品景观,提升东江夜景观赏度。另一方面,完善路灯照明,对各路段照明设施统一设计、整体改造,对破损路灯进行查缺修补,彻底解决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亮度不够等问题,园区实现路灯亮化全覆盖。
夏秋时节,东江岸边的滨江公园里,三两成群的群众正纳凉休闲,水景江情相映成画。漫步于高新区,宽敞整洁的道路、整齐划一的绿化带、流光溢彩的江景夜色,让人感受到诗画般的意境。公园、绿地、街巷精致亮丽,无不展示出绿色基底、生态之美,映衬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幸福笑脸。如今的河源国家高新区,让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方式的期待一步步变成现实。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陈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