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全力打造优越营商环境

厚培高质量发展沃土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2022-10-13 10:06:29 来源:河源日报

e30f6a2f8aa2972dedd9b23a703959ff_1013004_001_01_s.jpg

■滨水公园是河源国家高新区建成开放的第一个江景生态公园,成为广大市民游玩休闲的好去处。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10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38亿元;卓翼科技、华冠科技等项目顺利投产;天然水、果汁、茶饮料等系列产品20多个品项大量生产;河源国家高新区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绿色园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首批重点推介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营商环境是投资“风向标”、发展“晴雨表”。河源国家高新区捷报频传的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闯开放发展之路,攻深化改革之坚,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公章管审批”改革,深入推进“融湾”“融深”各项工作,凸显创新改革之举。同时,高新区以打造全市营商环境高地为目标,以企业为服务对象,围绕企业落户、建设、生产全周期,不断强化挂钩负责、涉企服务、办事效率、惠企政策、网格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店小二”“保姆式”的贴心服务,搭建政企沟通“连心桥”,并打造了“照单收、高兴办”政务服务品牌,把营商环境建设覆盖到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各要素,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优的创业环境。

深化改革 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2020年10月,河源国家高新区率先建成了全市首个“企业服务中心”,实现了企业与个人不互扰办理,构建了分别面向和服务不同群体的精准化、精细化“双轮驱动”的政务平台。其中,法人大厅综合受理、工建市政、政策兑现、市场监管、税务业务等16个窗口共可办理465项政务服务事项,自然人大厅平均每天办理公安户政业务量约100件次,基本达到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快办事”的目标。

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公章管审批”改革。简政放权,一体部署实施“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市场主体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2021年底有市场主体8027户,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迸发。

深化“一枚公章管审批”改革,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高速公路”;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率先在全市推出6项涉企免费服务事项;深化“容缺+承诺制信任”审批改革,实施“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开办全流程并联办理服务,最快办理时限1个工作日。一项项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让企业在汹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茁壮成长,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提供不竭动力。

积极承接下放的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目前,园区已获得四批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共204项,包含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确认、公共服务等职权,获得了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和更多的权限主动权,便于高新区更好地实现就近审批,更近距离地服务个人与企业,简政放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简化环节优化审批流程。通过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降成本、提效率等措施全面压缩审批时间,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流程管理,实现将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90个和50个工作日内。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控制在15个工作日以内;深化工建审批制度改革,通过推进广东省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主题集成服务平台应用,实现企业投资立项备案全流程“不见面审批”。

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政务服务中心经升级改造可集中受理526项业务,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工作目标。同时,深入推进“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综合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园区提效破局提供强有力保障。

加强能力培训和作风建设。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河源国家高新区开展加强能力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厅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严纪律守规矩的教育引导,持续推进基层正风反腐行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原则,把作风能力建设融入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群众办事便利度。

企业服务 精准发力解决企业诉求

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了分类管理企业、闭环管理企业诉求、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企业服务三大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精准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扎根高新区发展壮大创造良好条件。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在营商环境建设上高位推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题,实行企业服务“微改革”,着力完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相关制度体系,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支持老企业激发新活力等扶持大型骨干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驱动、促进人才发展等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对落后设施、装备、工艺进行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减轻生产经营成本,增强科技创新及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河源国家高新区全面落实助企纾困解难政策,出台进一步助企纾困稳增长实施方案,兑付超亿元扶企惠企资金推动企业稳产达产扩产,并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建立和完善服务企业招用工长效机制,吸引技术工人和高端人才要素集聚园区,切实推动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河源国家高新区借助赣深高铁开通的机遇,抢滩推出吸引人才的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来河源“候鸟”式办公,来高新区工作的企业高管,给予乘坐高铁往返河源与大湾区城市的费用补贴,每人每年约1万元。

此外,河源国家高新区还以开展“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苦练“内功”,围绕发展所需、企业所需、项目建设所需,系统整合设施建设管理,为入驻园区的人才和员工打造最便捷的高质量宜业宜居产城环境,形成高新区环境品牌;完善网格化责任单位走访收集、信息化小程序线上收集、商(协)会日常收集、群众面对面收集等涉企问题掌握渠道,把绝大部分涉企问题化解在网格内部,针对普遍性问题及时补齐短板、强化措施,在解决企业问题中优化园区服务水平,建立全周期服务管理机制,考核锻炼园区干部,全方位提升服务效能。

今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协助企业招聘超万人,多次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对接有融资需求且经银行基本明确符合条件的企业26家,协助13家企业授信额度共8.65亿元。自6月21日开展服务以来,收集57家在产企业共98项诉求,实行大、中、小闭环管理解决机制,已办结72项,正在办理26项。

城市建设 高新区演绎美丽精彩蝶变

登高远眺,城市绿树红花交相辉映,东江犹如一条长龙,蜿蜒曲折贯穿河源国家高新区南北。2019年起,河源国家高新区用了3年时间,充分利用沿江的优势,从园区最北往南,依次打造了滨水公园、江滩公园、白鹭岛公园,打造一条绵长的江岸风景线。如今的河源国家高新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筑,奏响园区建设的激昂乐章。

滨水公园是河源国家高新区建成开放的第一个江景生态公园,该公园建设了儿童游乐区、江边观景台、高空瞭望台、无边泳池、音乐台阶、自行车道,设施设备齐全,公园景色美丽。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或徒步健身,或亲子休闲,或随心漫步,构成了一幅颜值“亮眼”、气质“润心”的和谐画卷;而即将对外开放的白鹭岛公园位于高新区东洲坝岛,南北临近滨水公园,西接中央活力区,是高新区城市生态展示窗口。白鹭岛公园四面环水,宛如一条彩带漂浮于东江之上,公园向西,可望见桂山景区,景观视野良好,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色成了市民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河源国家高新区不仅生态环境优美,硬件设施也是一流。在中央活力区内,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的体育馆、图书馆等城市项目不久将完工,这批高端城市文化场馆构筑成一个市民文化空间和城市文化客厅,与广大市民群众共享优质的文化和体育资源。

该体育馆不仅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游泳、台球等常规的运动场所,还有攀岩、瑜伽等个性化运动项目场所。该体育馆是河源国家高新区的新地标、新景观,不仅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一个丰富、开放、多样的健身运动空间,也将成为高新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具体实践,极大提升园区的体育设施水平,为园区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除了体育馆,图书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建筑标志。河源国家高新区同步推进图书馆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城市的大书房、家庭的亲子馆、人才的加油站。对高新区来说,这座依山傍水、气质独特的图书馆不仅是供市民群众阅读书籍、滋养心灵的空间,更是一个集美术展览、文化交流、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平台。

城市项目的建成,是对河源国家高新区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的完善和补充,对推动高新区乃至全市形成“融湾”“融深”、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民生 “民生之暖”丈量发展高度

民生,一头连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事关千家万户。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把办好民生实事放在重中之重,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坚持民生导向,加快打造高质量产业家园,同时严格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快速解决好群众和员工“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完善“突出民生问题事项库”,不断提升园区教育、医疗、购物、文娱、休闲等生活性配套设施,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努力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清单”。

保障员工子女入学是帮助企业稳定员工队伍,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具体行动。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在硬件和软件上提升园区整体教育水平,对企业员工子女入学做到“应接尽接”,全力保障企业员工子女“有学位、有学上”,为高新区企业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在硬件方面,2015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新建高新区实验学校;2018年,支持高埔小学扩建,学位增加至1800个;2020年,投入超亿元资金,完成大塘小学扩建,公办小学学位增加至2100个,且大力支持大塘小学从2021年秋季起,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设午托、晚托服务。在软件方面,高新区坚持尊师重教开展奖教奖学,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激励人才、留住人才。2020年起,高新区出台奖教奖学方案,对优秀教师、学生和学校给予奖励。

2020年7月,河源国家高新区与市人民医院合办的市人民医院深河门诊部投入使用,让河源国家高新区实现了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转变。深河门诊部开设了急诊科、门诊部(内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医学检验科以及DR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十个科室,并且由市人民医院医生坐诊,为高新区市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高新区与粤运绿都公交公司合作,新增多条公交线路,便惠及群众超过10万人次;新增接驳高铁的快速公交专线1条,新增河源国家高新区至大学城(免费)、市商业中心2条快速公交专线和区内2条免费公交循环线路,提升园区群众出行便利程度;组织开展电音啤酒节、周末河岸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营造和谐有活力的园区文化氛围。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倾听民之意、关注民之忧、化解民之困、改善民之基,脚踏实地书写民生福祉提升新篇章。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未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民生保障网将织得越来越密实,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将会更加精彩。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陈小燕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