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

攀高追新从不止步 十年缔造科技新城

2022-10-11 09:37:48 来源:河源日报

370f6756342ab4121bf379b6e0b74946_1011004_001_01_s.jpg

■金地创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十年厚积薄发,科技创新已经融入到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每一寸肌理,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质效和水平。

核心提示

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核心地位,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蹄疾而步稳,河源国家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创新水平和能力,以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使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台阶。在2021年度国家高新区排名中,河源国家高新区排名再创新高,实现参评以来连续6年争先进位,总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尤其在产业质量、创新能力、绿色园区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河源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突破500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产业壮大,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60.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7.3%,规上工业增加值率提升至22.6%且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的单项评价中排名59位,高价值产业链逐步形成。

奋勇前行,攀高追新不止步。科技创新已经融入到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每一寸肌理。10年厚积薄发,2021年,河源国家高新区的高新企业数量占全市32.9%、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40.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66.9%。这些数据展现了河源国家高新区关于科技创新的执着,力证了河源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要素不断汇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质效和水平。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开展高企倍增和“树标提质”计划,企业创新载体全面增量提质,截至2021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96家,连续多年占全市比例超1/3。河源国家高新区是河源创新驱动发展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作为河源科技创新主引擎,河源国家高新区勇做排头兵,多年着力筑牢自主创新基础,聚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的技术前沿领域,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让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向科技领军企业飞跃发展。在最新一轮的高企倍增计划中,河源国家高新区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3年的任务。

10年培育,厚积薄发。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河源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60.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77.3%;授权专利1218件,占全市的25.8%,居全市第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营,政策法规、大数据检索、知识产权大讲堂、维权援助、知识产权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增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780万元。

一批又一批创新“种子”在园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近5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占全市1/3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工艺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开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推动企业发展。目前,河源国家高新区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59%的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成立的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就是其中一个,该技术中心拥有来自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130多人,专心致力于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帮助企业不断攻克产品难题、加速研发市场新品。

今年以来,为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实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全面摸查各类企业并建立专项培育库,对获评省级以上荣誉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鼓励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培育一批省级排头兵企业,积极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据介绍,今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8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筛选17家企业进行培育并申报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上报瞪羚企业培育对象4家;建立拟上市企业名单库,已储备蓝海米克等企业4家。河源国家高新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突出服务产业发展导向,推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也是河源国家高新区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梳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清单,研究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发挥园区“5G+工业互联网”扶持政策引导作用,解决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带动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重点推动中光电、中启辰、丰达音响、华冠科技、卓翼科技、今麦郎面品等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加快打造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多方携手,建平台、聚人才、出成果。10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为园区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高新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关键支撑,加快打造科技新城。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6家科研院所和9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壮大。例如,河源市天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华南理工大学李国强教授“扬帆计划”团队,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引进省领军人才章国豪教授“珠江人才”团队,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引进彭翔教授智能检测团队、文振焜教授智慧医疗团队、曹广忠教授智能工业机器人团队和陈少军新材料团队共4个科研团队。

这些重大创新平台,拥有行业高水平研发队伍,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源市天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的芯片项目部分解决了芯片领域“卡脖子”的问题,为河源乃至全国芯片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成立智能检测平台,主要针对手机企业共性需求,开展手机中框自动化检测和液晶屏缺陷检测,为企业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检测效率,更好地助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河源市湾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鹏城实验室项目)柔性引进以南方科技大学及鹏城实验室为主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研究团队,重点围绕河源产业升级需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关键技术突破,形成先进核心成果,为河源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成立了孵化器协会、知识产权服务联盟等公共服务平台,新建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新增孵化场地7万平方米。河源国家高新区依托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园区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形成主体多元、梯度培育、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推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转化,全力打造高新区“双创”载体品牌。

金地创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打造了一座集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展示、共享办公、项目路演、沙龙讲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引进微蓝智能科技、清源生物、芯元半导体、深博新材料等优质孵化项目;成立企业服务智库,进驻服务机构10家,提供财税、法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质量;承接各类参观调研,举办项目签约、招商宣讲及各类创业讲堂、论坛沙龙等活动,成为河源国家高新区对外推广的一个科技窗口、一张创新名片。

此外,为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完善“双创”生态体系,河源国家高新区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河源)手机创新周暨中国手机设计大赛”等全国性赛事,吸引了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业内专家、人才、机构的关注,为加快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升智能终端产业的产业布局、要素集聚和创新协同,努力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全球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创新高地搭建平台、注入活力。

着力优化人才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打造全市人才高地为目标,着力构建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和技能人才集聚,为人才搭建起成就事业、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为园区又快又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多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不遗余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重磅人才政策,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为人才在园区就业创业提供优厚、宽松、亲切的政策环境,努力成为高端人才流入的“洼地”,让“智力引擎”更加强劲,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园区竞相迸发。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先后出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人才优先发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黄金二十三条”等扶持政策,累计投入人才和创新资金1.5亿元,已形成科技孵化基金、种子引导资金、产业基金等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例如,完成首期3000万元科技孵化基金注入,累计帮助企业获得科技贷款约2.6亿元,支持创新驱动发展资金4358万元,设立台港澳侨青年创新创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加强对人才及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各种金融资金的撬动作用。

在招才引智过程中,河源国家高新区每年给予科研经费补助,鼓励企业以智力引进、短租特聘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候鸟”式办公,全额报销乘坐高铁往返河源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费用,并做好人才服务。注重提升人才硬件水平,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落户河源国家高新区并投入使用。

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大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公寓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休闲、娱乐、商务、文体、公园等城市生活服务配套要素,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环境,让各类人才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更加安心、生活更为舒心、发展更有信心。

通过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措施,河源国家高新区有力推动了园区人才工作发展。一是人才总量和质量快速提升。目前,河源国家高新区现有科技人才3019人、高层次人才团队9个,这些人才在企业核心技术团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人才交流更加紧密。园区约95%的企业和80%的高层次和高级技术人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共建、人才链共享机制,逐步形成了“湾区研发+河源中试、产业化”的创新产业链条。三是创新平台服务效能不断增强。引进的研究院累计服务企业300多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20多项,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约6000万元。

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河源国家高新区工业、科技等各项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1年,河源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7.3%。今年上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科技型企业数量占全河源市总量均超1/3,在河源市乃至粤东西北地区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谢锦锋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