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河源国家高新区交出非凡经济答卷

十年风雨兼程 始终不忘初心

2022-10-10 09:48:48 来源:河源日报

4fba4ac94719ba116e6b180fdaadec9b_1010004_001_01_s.jpg

■河源国家高新区十年磨砺,坚守产业初心,打造一座欣欣向荣的产业新城,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f0ab4e45f7da9393b7012379e97aa6b7_1010004_001_02_s.jpg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图

核心提示

10年弹指一挥间,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成就10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坚守产业发展初心,奋力书写工业经济篇章,高质量发展取得里程碑式进步,交出了一份殷实、厚重、亮丽的10年非凡答卷。

这是一连串好成绩。河源国家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12年至2021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38.9亿元,近两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速居全市前列。高新区以占全市千分之二的面积,实现了全市1/3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三大主导产业,当好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压舱石”“稳定器”,在中国十年创新发展的鸿篇巨制中,写下了属于河源国家高新区的时代注脚。

这是一个个大荣誉:河源国家高新区捧回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绿色园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首批重点推介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园区(移动智能终端)、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等国家级、省级“金字招牌”,锻造了亮闪闪的高新区名片,打出了响当当的高新区名声。在参与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的6年里,河源国家高新区连续实现争先进位,排名进位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河源国家高新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在高新区落地见效,进一步凝心聚力、振奋精神、鼓舞干劲,为我市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产业发展 十年如一日坚守产业初心,三大主导产业撑起一片天

“小块头”有“大贡献”。从面积来看,规划33平方公里的河源国家高新区只是“小块头”,但从经济贡献和城市发展来看,却是河源名副其实的工业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十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产业。产业就是高新区的魂、高新区的根、高新区的本。

砥砺十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与水经济产业、机械与模具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高新区汇聚各类工业企业4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家,高新技术企业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拥有以中兴通讯、卓翼科技、西可通信、广东美晨、华冠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57家,以农夫山泉、今麦郎、百家鲜、饭饭得为代表的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企业14家,以龙记集团、华益盛模具、金三维模具为代表的机械与模具企业17家。2021年,全市最大单体投资的电子信息项目——投资总额50亿元的卓翼科技(河源)项目顺利投产,成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又一勇猛生力军。

电子信息产业:

超百家企业筑起产业链

从一个重点企业,到一条产业链条,再到一个产业集群,河源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加速形成。

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支柱产业,是高新区一年接着一年干打下的厚实产业基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走的产业之路。

如今,河源国家高新区作为中国首批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推介产业园区、国家级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省手机生产基地,已落户中兴通讯、卓翼科技、中光电等10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以及国家通讯终端质检中心等科研机构,构成了手机整机、显示屏、电池、PCB、摄像头、手机配件等一条生态链,形成了以手机和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341亿元和84亿元,同比增长11.7%、12.14%。近年来,高新区引进皓吉达精密电子、艾佛光通等新的产业补链强链项目,推动优质零配件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升产业链关键核心竞争力。

同时,河源国家高新区着力拓展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电子产业新赛道。去年以来,高新区科学结合国家新能源相关产业战略趋势方向,引进构建以3家A股上市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电子新赛道电子信息产业,为接下来的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和赛道拓展奠定基础。目前,国内光伏逆变器龙头企业——禾望电气已收购厂房,计划投资20亿元,在高新区打造国内最大生产基地。全球磁性元器件龙头企业——京泉华科技采用租厂和购地建厂等方式打造生产基地,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50亿元。电气控制系统龙头企业——麦格米特将在高新区进一步扩大产能布局。这些优质项目落地将吸引一批关联企业布局,带动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从消费电子领域延伸至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快培育成为产值超150亿元的新能源电子行业集群。

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打造“点绿成金”样本

河源国家高新区结合生态和产业的优势,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更加明确把食品饮料与水经济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做好“一瓶水”文章,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真正打造“化水为财”“点绿成金”的河源样本。

据了解,河源市水产业生产规模、销售规模在全省排名前列,其中,发挥主力作用的河源国家高新区水产业增速较快,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据统计,近3年,河源高新区食品饮料与水经济产业实现总产值超100亿元,已落地并储备了一批行业内领先的水产业企业项目,产业集聚趋势明显。

走在绿色发展的路上,农夫山泉、今麦郎、百家鲜、饭饭得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选择落户河源国家高新区。农夫山泉广东公司已在河源深耕17年,其中第一生产基地生产包括天然水、果汁、茶饮料等系列产品20多个品项,2021年实现产值近20亿元。第二生产基地是农夫山泉在全国布局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实现产值约12亿元。农夫山泉三期项目正在全力加快建设。农夫山泉广东公司连续多年成为河源制造业纳税大户,为高新区的产业打造和河源的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今年以来,食品饮料与水经济产业取得更多成效。河源国家高新区已盘活收回水经济产业园产业用地面积1400亩,深河水经济产业孵化器拟于今年投入使用,今麦郎饮品、农夫山泉二期南厂上半年实现投产,新引进德盛食品、氢元素饮用水、庞度包装等补链项目,全力推动今麦郎(天然水)等国内知名行业项目落地。

机械与模具产业:

形成制造领域优势

模具是产业之基、工业之母。经过多年的赓续奋斗,河源国家高新区形成的第三大主导产业是机械与模具产业。近年来,河源国家高新区打造深河国际模具城产业平台,聚集了一批国内重点骨干模具企业、模具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汽车领域的机械与模具产业。目前,园区在建项目26个,乔丰科技、龙亿达、科峤精密等6家全国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年内可投产。乔丰科技项目总投资10亿元,该公司生产的汽车导航影音中央塑胶面板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20%以上,系细分领域行业领军企业。

作为深河国际模具城单体投资最大的模具企业之一,河源市华益盛模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大型汽车精密注塑模具生产的企业,一期项目已全面投产。河源市鹏准模具有限公司是国内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在汽车专用大型模具产品生产方面有所建树,产品供应奔驰、宝马、大众、特斯拉等众多知名汽车品牌。

今年的产业发展目标也更加明确——继续做大优质模具产业规模,加快超10亿元项目的建设,力争产值比上年增加5亿元以上、年产值超50亿元,增长10%以上。为此,河源国家高新区将重点推动投资超10亿元的乔丰科技加快建设,推动投资超5亿元的华益盛、金三维、昌硕项目投产,推动龙记模具、欧华包装设备等龙头企业扩大产能,推动深河国际模具城提质增效。

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引进好项目,“朋友圈”逐步扩大

没有招商引资就没有项目落地,没有项目落地就没有产业发展。多年来,凭着一股“争”的精神、“拼”的勇气、“抢”的劲头招商引资,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扩越大。

河源国家高新区不断强化招商力度和工作水平,创新招商思路,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以商引商、物业招商,凸显“人无我有”,遵循“你有我需”,坚守“有中选优”,引进一个又一个优质项目。

河源国家高新区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在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对高新区在产业、土地、税收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基础上,对标先进地区,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全面优化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发展一个、辐射一片。

今年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成立全市首个国企招商投资公司,快速组建专业招商突击队,主动出击招商。二是健全定期研判机制,坚持每月一调度、每周一研判,定期召开会议明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的重点,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快。三是狠抓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三大产业集群,进行产业强链补链精准招商、定向招商,绘制产业链发展全景图、现状图、规划图、配套图。高新区坚持以项目为王,对认准的优质招商项目,由主要领导高位对接、咬紧不放、密集洽谈、务实谈判,快速解决落地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诉求、配套等问题,以“抓一件就要成一件”的务实态度逐个推动签约落户。今年1月至9月,高新区已累计洽谈项目48个,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计划投资总额81亿元。2020年至2021年,高新区累计新引进超亿元项目68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5个、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转移项目45个,计划投资总额达273.88亿元。

项目落地 建设热火朝天振人心,项目投产达效促发展

走进河源国家高新区,厂房林立,产线转动,员工忙碌。同时,还有一批在建项目呈现出火热场景。这些项目建设工地里,大型挖掘机、铲车、运输车等工程设备同时作业,施工人员挥汗奋战全速推进项目建设,促落地、争开工、抢生产的火热气息扑面而来,一批大项目紧锣密鼓地开工、施工、竣工,一个又一个项目成了一个又一个生生不息的经济增长点。

没有什么比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更能振奋人心、激发经济活力。河源国家高新区历来注重项目建设,不管是领导挂钩服务,还是网格化管理,各种方式体现的无不是领导重视、解决难题、加快进度,帮助企业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为园区经济发展输入新增量。

今年以来,高新区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强化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形成开工一批、建成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良好局面。为服务项目建设,高新区实施“三二一”高效闭环管理制度,即新落户未动工工业项目表、在建项目情况表、项目诉求分解汇总表3张项目管理台账表,落户动工、在建竣工专班两个服务专班,每周一召开会商督办会,针对净地交付、报批报建、项目投产等关键环节,主动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建设的“卡壳”问题。去年,高新区全力交付厂房,推动卓翼科技项目实现了当年落户、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最大单体投资项目的最快速度纪录。今年1月至9月,高新区新开工项目25个、续建项目26个、新投产项目23个,预计今年可贡献工业投资56亿元。

产业空间 跨江融合“筑巢引凤”,空间拓展保项目落地

项目来了,地在哪儿?如果说“引得凤凰来”先得“栽好梧桐树”,那么“栽树”就是拓展产业空间,保障对优质项目优先快捷供地。

河源国家高新区剩余可开发用地不多,发展空间瓶颈突出。基于这个情况,市委、市政府提出跨江融合发展战略。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提出设想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河源国家高新区作为跨江融合战略的主要责任单位,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江东新区、市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经过统一思想、明晰路径、前期筹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很快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目前,高新区已确定跨江融合发展的范围和选址,加快推进项目立项、规划编制、资金筹措、基础设施等多项工作。关于产业发展方向,高新区重点对跨江空间融合发展区进行详细规划编制,产业规划方向为新一代电子信息和先进材料,由高新区和江东新区进行联合招商。下一步,高新区将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明确“时间表”、确定“任务书”、挂出“作战图”,推动空间融合和产业融合同步发力,打造产业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共同体。

面对产业空间拓展这项任务,河源国家高新区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改“旧巢”引“金凤”,大力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盘活低效用地进行腾笼换鸟,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让好项目来高新区不缺土地能落地。

高新区认真落实全市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工作部署,第一年度共完成整治提升2679.63亩,占第一年度整治任务的133.98%,全市排名第二。在工作过程中,高新区有关部门深入每家企业、厂房排查摸底,推动产业空间真正利用到服务产业发展上来;有力推进新型厂房建设和租售模式,以水经济产业园孵化器厂房、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为基础,着力打造“高效集约用地”,实施“先租后售、可租可售、租售并重”模式标准化厂房建设开发;推动中创、新勇艺、维图、冠瑞等企业建设高标准厂房并出租,实现产业用地高水平产出,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张立 通讯员 罗珊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制图:吴丹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