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高新区

心系群众办实事 优化服务惠民生

——江东新区全面奏响增进民生福祉强音

2021-06-30 10:18:21 来源:河源日报


■城东中心幼儿园

■位于江东新区的深河人民医院

■江东新区临江镇桂林村推进主村道扩宽、亮化及绿化工程等民生项目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俯瞰碧桂园学校校园

核心提示


对于家住江东新区的老百姓,日益幸福的生活有一些具体的数字支撑:新区成立以来投入约16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幼儿园和改造学校基础设施,增加义务教育学位6600个、高中学位3000个,在校中小学生由1.63万人增加到2.65万人,辖区28个应建村卫生站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两家卫生院实现100%的公益一类保障……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直以来,新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江东新区坚持民生优先,办实事、补短板、提质量,让群众收获更多实惠。如今,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交出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未来,江东新区将继续坚守为民初心,围绕党史学习主题教育,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把民生实事办进群众心里,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筑牢民生之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今年3月27日,伴随着齐鸣的礼炮声和掌声,碧桂园凤凰山学校奠基仪式在江东新区隆重举行,项目规划建设60个班,提供2790个义务教育学位。同时,碧桂园凤凰台苑区配套规划建设1所3层12班的幼儿园,提供学前学位420个。据介绍,江东新区目前常住人口约15万,常住家庭约4万户,家有3岁至12岁孩子家庭占比70%,扩大3岁至6岁儿童的教育资源供给尤为重要。这所幼儿园建成后,将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办成公办幼儿园。


教育是民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民生其他方面的改善起着基础性作用。对此,近年来,新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用更好的教育托起群众的梦想之翼。


——加大教育投入。新区成立以来,约投入16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幼儿园和改造学校基础设施,教育“创强”“推现”完成验收,教育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建成河源高级中学、东岸学校、碧桂园学校、园区小学,增加义务教育学位6600个、高中学位3000个。新建公立幼儿园5所、改扩建公立幼儿园2所,增加学位1995个,开办民办普惠性幼儿园6所、增加学位2520个,“5080”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在校中小学生由1.63万人增加到2.65万人,幼儿园从15所增加到26所。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高考本科上线56人,比2015年的4人增加了13倍;2020年中考考入河源中学111人,比2015年的22人增加了4倍,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全市综合排名由原来的倒数第二跃升为全市第二名。


同时,江东新区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稳定民生之本,积极推进学校扩建项目,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子女入学需求。以计划于今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的三个学校扩建项目为例:河源碧桂园学校二期建设完成后,办学规模将达90个班,可容纳学生4200人,建成后可大大缓解城东片区义务教育学位紧张情况;新智中学建设项目完成后可接纳全镇初中学生,包括古竹中学现有初中部学生;古竹中学改扩建工程完成后可增加高中学位1800个,古竹中学将建成纯高级中学,极大缓解新区高中学位不足问题。


此外,新区还积极谋划新建学校。据了解,新区将再新建古竹实验小学、凤凰山学校、江东星河学校(北校区)、临江中心幼儿园等学校,为少年儿童提供茁壮成长的广阔空间。


满足民生之需 医疗卫生水平迈上新台阶


近日,记者走进深河人民医院建设现场,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扑面而来,各种机械运作声在耳边回响,施工人员正有序忙碌着。深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汇聚成一曲夏日乐章,混合着施工人员的吆喝声,奏响一首为新区人民群众健康护航的生命之歌。


据悉,该院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重点民生工程,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为800张床位,重点发展肿瘤科、儿科、呼吸科、神经外科、心血管科等专科。该院正式投入使用后,将对提高新区乃至全市的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完善片区医疗设施配套具有重要意义。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自2015年5月接管卫生健康事务以来,江东新区积极顺应卫生健康改革新形势,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如今,新区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能力逐年增强,辖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完备的卫生服务网点和强大的医疗队伍,支撑起新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2019年底,辖区28个应建村卫生站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在全市率先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截至2020年12月,新区拥有执业助理(含以上)医师102人,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79人,注册护士120人,床位数199张,全科医师41名。截至2021年3月,新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58家。其中镇级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村卫生站36个、个体诊所18家、校医室1间。


同时,江东新区区级医疗、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与市疾控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慢病站、市病媒防治中心、市妇幼保健院等市直机构购买服务,极大缓解区级医疗、公共服务机构空白带来的问题。此外,新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走在全市前列,由2015年接管之初的全市倒数第一奋起直追,2016-2020年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新区两间卫生院实现了100%的公益一类保障,人员工资对比接管前人均提高了102%。医务人员的薪资提高了,职业获得感和认同感也随之增强。


守护民生之重 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合理筹资、稳健运行是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的基本保证。


自2019年机构改革组建医疗保障职能部门以来,江东新区一直把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工作摆在重要地位。据了解,江东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扩面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21年度完成了市下达给新区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征缴任务(7.56万人),实际参保缴费人数77297人,目标任务完成率102.24%,在全市排名第一。


同时,江东新区贯彻以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商业保险补充,医疗救助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模式,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困难脱贫群众因病致贫、返贫提供有力保障,对一般困难群众医保报销外的医疗费用给予不低于80%的比例实施救助。据统计,2020年,实施医疗救助4364人次,拨付医疗救助资金167.59万元,基本实现应救尽救;政府出资资助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人群参加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2499人,资助金额69.97万元,实现特殊困难人群应保尽保。


在此基础上,新区还积极推进医疗保障信息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3月18日,全市医疗保障系统正式上线对接国家、省医疗保障系统信息平台。在市医疗保障局的支持下,江东新区成功向国家医疗保障局申请在国家医保信息系统中开设江东新区(非行政区划)维护管理账户,将新区两镇一街、两定医药机构的医保编码信息编入江东新区统计,完成了辖区医保信息库的初始建立和使用运营,实现医疗保障信息化管理,目前信息系统运转正常,为互联网+医保业务夯实了基础。


兜住民生底线 民生保障网织牢织密


新区兜底保障,巩固脱贫成果:2021年6月底前,对纳入低保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摘”低保待遇;2021年7月后,对通过就业产业等乡村振兴措施的原建档立卡低保家庭给予6个月的渐退期,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积极就业。


救助兜底,重在精准。自2016年接管民政业务以来,新区不断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对象保障标准,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2021年江东新区城镇低保标准由去年的每人每月772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49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32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85元;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去年的每人每月123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359元。


兜稳兜牢,重在长效。为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江东新区建立了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制度,确定照料护理人,签订照料护理协议,对符合条件的特困供养人员发放照料护理补贴。其中,全自理的特困供养人员月人均护理标准71元;半自理的特困供养人员月人均护理标准564元;全护理的特困供养人员月人均护理标准987元。


绘就生活之美 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走进江东新区临江镇年丰村,记者看到,在一片绿树掩映中,一栋栋整洁漂亮的民居疏密有致、朴素典雅,一条条干净清爽的道路串起了村落的农家,也连起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这正体现了近年来江东新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新区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部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全面建立健全“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严格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建立长效村庄保洁机制。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排查、清除旱厕。


同时,新区同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区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目标,已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内道路硬底化;新区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全覆盖,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率达100%。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张平 特约记者 俞俊翔 通讯员 陈敏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