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党群服务“零距离” 智慧稻田“结金果”

——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以“心”服务激活富民增收路

2025-09-02 10:22:35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7月15日,柳城万绿智慧无人农场航天丝苗米迎来夏季丰收。

杨坚 摄

盛夏的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万亩稻田如铺金叠翠的绿毯,无人驾驶插秧机沿着卫星定位轨迹精准作业,无人机群带着水雾掠过稻浪,智能终端实时传回土壤墒情数据……

在这片全省规模最大的智慧无人农场核心区,稻菽千重浪的丰收图景正生动铺展,下坝村党群服务中心始终是最坚实的“后盾”。以“服务”为笔,以“民心”为墨,这里的党员干部们用一个个扎实举措,让智慧农业的红利浸润田间地头,让水稻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铁杆庄稼”。

土地“流”出规模效应 党群牵线架起增收桥

“2000多亩连片稻田,从育秧到收割全流程智能化,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自家流转的稻田边,下坝村村民杨勇望着远处的无人农机,算起了明白账:“土地流转每年能拿租金,我还在农场当管理员,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比自己零散种地强多了!”

这串幸福的数字,源于下坝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铁脚板”。智慧无人农场要落地,规模化种植是前提,可分散的土地像“碎玻璃”,怎么拼出“大棋盘”?该村党员干部主动扛起担子,化身专业“土地经纪人”:清晨带着政策手册入户,傍晚在晒谷场开宣讲会,深夜为有顾虑的村民算 “经济账”“长远账”。下坝村党支部书记杨锦辉连续一周“泡”在水稻种植大户杨叔的家里,不仅帮他算了土地流转后“租金+周边务工”的双收入账,还承诺农场优先租用他家的农用设备,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

最终,800多户村民的2000多亩土地顺利完成规范流转,年均可带来租金收益近200万元。更妙的是,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没有止步于“流转”,而是盯着“增值”做文章。他们发现智慧农场冬季休耕期的土地资源能再利用,便联合农业部门试种太空紫云英,打造出千亩花海,生态研学团、婚纱摄影队接踵而至,花期每周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

土地流转稳了“基本盘”,农文旅融合激活“附加值”,下坝村的2000多亩土地长出了“金疙瘩”。

技能“育”出新农人 服务铺就就业致富路

智慧农场的兴起,对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会使用智能终端、能操作无人设备成了“新农活”。

下坝村党组织立刻行动,一面对接万绿公司、永根科技站等企业,摸清农场需要无人机操作员、智能灌溉系统维护员等岗位;一面挨家挨户登记村民技能和就业意向,建起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台账”。

“针对不同岗位需求,我们搞‘订单式’培训。”杨锦辉介绍,该村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东源县农业农村局、培训机构,在该村服务中心的培训室里开起了“田间课堂”:农机专家“手把手”教智能插秧机操作,科技站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无人机厂商派来的讲师带村民在稻田旁练习飞行,全面提升村民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下坝村党群服务中心年均帮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400人次(含临时工),有效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到“人机协同”的新农人,村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服务“沉”到田埂上 贴心保障暖了群众心

“杨大爷,您的医保费我帮您缴好了,这是缴费凭证。”在下坝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小林拿着手机,帮70多岁的杨大爷完成了医保缴费。老人腿脚不便,不会用智能手机,“红雁代办”服务队成了他的“贴心人”。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始终惦记着那些“跟不上趟”的群众。针对年迈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在办理线上业务、使用智能设备方面存在的困难,下坝村组织党员骨干组建“红雁代办”服务队,从社保缴费、涉农补贴申领到证件办理,年均帮办代办事项800 余件,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了“党员多跑腿、群众少烦心”。

“以前办个证要跑镇上几趟,现在就在家门口办,省事多了!”村民们的称赞,道出了下坝村的服务温度。

稻田深处的“20支”便民驿站,更是成了田间劳作的“能量站”。正午时分,农机手们在这里歇脚喝水,用充电桩给设备充电;游客在花海拍照累了,进来取把雨伞、借个充电宝;遇到农机小故障,还能从驿站的工具箱里找到维修工具。这个由该村党群服务中心联合烟草部门打造的便民驿站,年均服务群众约2000人次,真正将党群服务向末端延伸,成为田间地头的“温馨港湾”。

治理“聚”起向心力 和谐乡村托举丰收梦

“稻田灌溉用水咋分配?”“花海停车场扩建占了我家菜地咋办?”在村头的大榕树下,“唠家常”式的议事定期进行。这是下坝村传承多年的“大树下议事”传统,如今在党群服务中心的组织下,成了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去年以来,该村通过这样的议事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遇到邻里纠纷、土地边界争议,由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五老” 调解队就会上门,用乡情乡理化解矛盾。至今,他们已成功调解纠纷10余起,“有矛盾找‘五老’,说理又暖心”成了村民共识。每年春节,村里还会邀请在外乡亲开展座谈,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稳定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对“一老一小” 的关爱。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网格员每月走访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房屋、代购药品;藏有600余册图书的儿童活动空间,成了孩子们的暑假乐园;司法、妇联等部门还会来开展防溺水、防诈骗讲座。

环境美了,心情顺了,发展更有劲了。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党员、妇女、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清理河道垃圾、打造 “美丽庭院”,39户家庭获评县、镇两级“美丽庭院”。如今的下坝村,稻田与花海相映,民居与驿站相连,一幅“田美、村净、人和” 的画卷徐徐展开。

站在新的起点上,下坝村党群服务中心正规划着更长远的蓝图:借助南网E站建设项目,改造服务大厅,增设农产品展示区,让下坝大米、太空紫云英花蜜等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开发“智慧农场研学游”“稻田音乐节”等项目,让产业链条更长、村民钱包更鼓。

从土地流转到技能培训,从贴心服务到和谐治理,下坝村党群服务中心始终把 “为民服务”刻在心上、抓在手上。在这片智慧涌动的稻田里,党群同心绘就的,不仅是稻菽千重浪的丰收图景,更是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杨坚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文浩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上一篇:党建引领风帆劲 义合蝶变谱新篇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