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探索“百千万工程”深化路径

攻坚关键领域 力促成效升级

2025-08-13 11:56:04 来源:河源日报

■河源东源产业园区——蝴蝶岭工业城智能制造集聚区。

■今年7月上旬,东源成功举办“万绿湖文旅周”系列活动,吸引游客18.68万人次到万绿湖景区观看、旅游,带动旅游收入超2390万元。

■位于仙塘镇的河源畅飞无人机飞行基地开展实操培训场景。该基地已成为东源低空经济的人才“孵化摇篮”。冯晓铭 摄

■6月30日,东源县举行2025年第二季度经贸活动暨“百千万工程”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三期(产城融合)项目开工仪式。

在粤北山区,一场精彩的县域发展大戏正在上演:上半年,东源GDP、农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6.2%、9.1%,增速双双排名全市第一;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引进超亿元工业项目15个;随着2.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的“智慧革命”也有序开展;无人机表演火爆出圈,万绿湖文旅周吸引游客18.68万人次……这一串亮眼数据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上半年,东源经济活力强势迸发,以“产业筑基、科技赋能、乡村提质、文旅破圈”战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方程式。如今,站在“百千万工程”的关键节点,东源再出硬招实招:召开“百千万工程”推进会谋篇布局,全面抓实抓细各项工作,让“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守牢两条底线 夯实“三农”发展根基

“谁来养活未来的东源?”这个看似沉重的话题,亦能在这里找到充满希望的答案。

柳城镇高标准农田,晚稻的秧苗已经种下。“我们推进2.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累计完成6000亩以上,相当于给全县粮食安全上了‘双保险’。”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如此一来,该县就能确保全年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稳定在38.2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5.4万吨以上。

2.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东源则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单产、创新服务模式上。

何以提高粮食亩产?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及种业振兴是关键。今年,东源聚焦国家级制种大县目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点建设柳城、蓝口、骆湖、漳溪4个制种基地,力争今年制种面积达1万亩、2027 年超2万亩。

聪明的农人更会“借力使力”,东源推广“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让土地“歇口气”的同时还能“增收入”。更贴心的是,以生产托管为主的“田保姆”还能整合农机、农资、农技等资源,让农户当起“甩手掌柜”,真正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难题。

从“脱贫摘帽”到“富民强县”,东源如何通过这一“重要关卡”?5年过渡期进入收官之年,东源的防返贫网越织越密:提升监测帮扶效能,紧盯脱贫不稳定户等特殊群体,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脱贫群众有活干、有收入,做好2025年驻镇帮镇扶村项目入库,推动项目精准落地、资金高效使用。

做强三大产业 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产业兴则县域兴,东源深谙此道,正以产业建设“大会战”为抓手,构建高质量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源县“百千万工程”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三期(产城融合)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征地拆迁、控规调整正有序进行,计划今年完成“三通一平”0.5平方公里,以便“筑巢引凤”。此外,东源不仅落实县领导联系服务制度,深化“面对面”政企交流沟通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打造专业化园区,还以富马、鑫达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招引配套及关联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全产业链。

眼见工业有了提升,农业领域也朝现代化方向发力。当科技遇见农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东源的田间地头,我们找到了答案: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编织智慧网、生态畜禽养殖场的“数字管家”实时监测……40亿元产值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东源孕育着无限可能。

整合农产品资源,培育“粤字号”“圳品”品牌是东源农业领域的重要目标。这一次,东源积极开展“媒体+”赋能行动,重点培育仙湖茶、万绿湖鲜、航空丝苗米三大标志性农产品,提升“东源手信”知名度,探索创意农业,融入科技、文化元素,提升附加值。做广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销售渠道。

此外,东源还抢抓“一湖一县一盆地”建设机遇,支持灯塔盆地农高区建设。优先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推进种猪检测中心建设;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在农高区布局河源校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综合试验站,促进涉农技术成果转化;保障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生态环保准入政策,助力破解环保瓶颈。

农文旅融合也在东源开启新玩法,正演绎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挖掘资源优势,全力建设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加快顶层设计与规划制定,提升节点景观,推动水博览园等标杆项目落地。推动景区提质升级,以整县试点为抓手,升级南园古村等A级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力争南园古村年内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丰富旅游产品,发展露营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相关项目运营,探索乡村民宿标准化与文化植入。培育文化经济,秉持“故事思维”,通过微短剧等方式把特色文化转化为体验产品,动员多方传播东源文旅魅力,推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向“生产型”“效益型”转变。

抓好三项任务 打造镇村崭新面貌

典型培育再提质。东源分类施策培育典型,高标准抓好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20个典型村培育,按省要求以100万元项目资金额度谋划示范带动项目。高要求培育典型镇,各乡镇落实 “1+4+7+9+N”要求,中心镇提升产业与服务水平,专业镇聚焦主导产业,特色镇探索资源变资产路径,非典型镇村学习经验,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风貌提升再攻坚。东源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巩固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成果,解决乱堆乱放等问题,健全长效机制。打好农房风貌提升持久战,确保8月底前“两高”沿线风貌管控提升任务“全部清零”,同时要尊重群众意愿,就地取材,控制新建农房,推进“东江创谷”等示范带建设。打好乡村治理主动战,完善“三治”结合体系,深化干部“直联”,开展“三美”家庭等活动,推进“十带百坊千创客”行动,发展“村道经济”“创客经济”,扶持特色乡村创业项目。

绿美建设再深化。东源打造绿美景观,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围绕典型镇村等区域营造多元生态景观,抓好3个示范点及凤凰山郊野公园建设。提升绿美质量,加快林分优化,抓好森林大斑块建设,强化抚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巩固绿美成效,坚持种管并重,开展绿化技术培训,落实专人管护,确保绿化成果持久。

破解三个问题 释放改革创新动能

漫步县城街头,既能感受现代化气息,又有山水小城的独特韵味。这一切,都得益于东源成功破解“人往哪里聚”这一难题。

如何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我们通过提升规划水平,优化人口、产业和服务设施布局,融入山水人文资源,坚持细节改造、局部提升。”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东源还将落脚点放在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群众在东源生活的幸福感成色更足。

县域想要发展,优质资产是重要因素。“融资难”如何破解?东源通过深化县域投融资改革,壮大国企实力,调配优质资产至县属国企,推动其使用专项债券,提升运营效率与竞争力。

创新融资方式也是东源破解“融资难”的关键招数:推动5亿元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落地,谋划10 亿元科创债、产业债,提升直接融资能力。此外,东源还积极推动县属国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助力“百千万工程”。

这三年,东源还将重心放在破解“地从哪里来”这一问题上。目前,东源土地资源盘活成效显著。通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体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推动77个相关项目建设;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整合涉农资金、乡村振兴资金,推动项目申报专项债,对接信贷支持,鼓励社会主体与村集体参与;精准配置土地,坚持运营前置,引入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等,高效利用土地。

凝聚三方力量 营造浓厚参与氛围

用活帮扶力量。东源县纵向加强与省科技厅等部门对接,谋实科技项目,对接“粤富农”项目,推进示范项目申报;横向深化“盐田—东源”产业共建,推动31个帮扶项目加快开工、完成建设。在“双百行动”中,紧扣校地合作清单,开展合作攻关,共建产教融合项目。在教育医疗上,推动县人民医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教育帮扶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建强基层堡垒。东源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施强基工程,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做好村(社区)“两委” 换届,选好“归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好五级联动体系,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解难题。

动员社会参与。东源县健全群众参与机制,用以工代赈等方式动员群众参与建设。用好专家智库,发挥聘请的专家顾问等“外脑”作用,把智慧为转化实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央地合作新模式,做实“公益+微利”清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汇聚群团组织合力,引导工青妇等找准切入点,推动相关工作提质扩面。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傅泽彪 陈振敏 修硕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上一篇:党建引领聚合力 智慧农场促共富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