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党建引领聚合力 智慧农场促共富

——东源县柳城镇党委赋能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发展纪实

2025-08-11 10:02:40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6月22日,在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无人机进行杂交稻制种机械化播插应用示范。

盛夏时分,在东源县柳城镇的沃野平畴间,一片现代化智慧农业图景正生动铺展:无人机在田间穿梭作业,智能农机有序开展耕种管收,连片稻田里饱满的稻穗垂成金浪,微风过处,稻浪翻滚,浓郁的谷香阵阵飘来,智能收割机沿着田垄缓缓推进,转瞬之间便将饱满的稻粒收入仓中……

作为省高科技农业的标杆,位于柳城镇下坝村的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深度集成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操作。据统计,该农场连续4年亩产超过500公斤,今年亩产突破600公斤,较全国均值高出25.8%。

这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和科技兴农结出的硕果,背后是柳城镇党委以党建为核心率先走出的特色之路。他们通过组织领航、产业护航、人才续航,有效激活了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发展动能,实现了“党建强、产业兴、村民富”的美好盛景。

组织引领破难题 筑牢农场发展根基

“2000多亩连片稻田,从育秧到收割全流程智能化,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自家流转的稻田边,下坝村村民杨勇望着远处的无人农机,算起了明白账:“土地流转每年可以拿到一笔租金,我还在农场当管理员,每月有近5000元的收入,比大家各种各的稻田强多了。”

这串幸福的数字,是柳城镇党员干部用“泥腿子”一步步走出来的。该镇党委牢记让乡亲们过上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规模化发展,首要是破解土地碎片化、资源分散化等“瓶颈问题”。柳城镇党委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组织力激活资源整合力,为农场建设打通堵点、铺平道路。

党建为媒聚合力。柳城镇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镇党委统筹、村党支部落实、党员包片”的网格化工作体系。在土地流转攻坚中,镇、村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实行“包户、包田块”责任制,化身“土地经纪人”,用脚步丈量村里的田间地头,清晨带着政策手册入户,傍晚在晒谷场开宣讲会,深夜为村民算“经济账”“长远账”。其中,下坝村仅用8天就完成2000多亩土地流转工作,涉及800多户村民,不仅创造了“柳城速度”,而且保障了村民收入,年均租金收益近200万元。截至目前,全镇已流转近5500亩连片耕地,为农场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党支部共建强服务。针对农场技术升级、农户技能提升需求,镇党委推动成立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党建+科研”共建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科研团队和农业专家到田间上党课、作指导,既宣讲政策理论,又传授农技知识。同时,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沟渠清淤、路网建设,将分散农田改造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实现“小田并大田,大田变良田”,为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硬件支撑。

产业融合拓路径 激活村民增收动能

柳城镇党委以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为核心,构建“种植+服务+文旅”多元产业体系,让村民从土地中获收益、从产业中得红利。

就业岗位“家门口”创造。农场建成后,柳城镇党委协调企业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业,累计创造超过200个岗位,涵盖农机操作、田间管理、后勤服务等。截至目前,农场已累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及村民增收超300万元。

托管服务“技术流”致富。在党委推动下,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组建社会化服务团队,党员带头开展技能培训,培育本土无人机“飞手”、农机操作员。该团队凭借先进设备,每日可完成打田450亩、插秧300亩、无人机打药2000亩、撒肥1500亩、收割1200亩,同时在周边乡镇开展农业托管服务达6万亩,既推广了现代化耕作模式,又让村民通过技术服务增收。此外,农场打造的“东江航天丝苗米”品牌,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代销,进一步拓宽收益渠道。

农旅融合“附加值”提升。柳城镇党委以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为中心,联动周边田园资源,在下坝村院士大道等区域打造以紫云英和油菜花为主的紫黄花海,花期每周吸引约4000名游客前来打卡,带动餐饮、零售等产业发展,村民通过摆摊售卖农特产品、提供民宿服务,实现“一亩田”的多重收益。

人才科技双赋能 夯实长效发展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技术。柳城镇党委深明此理,通过“引才、育才、用才”三措并举,为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注入持久发展动力。

引智聚力建平台。柳城镇党委主动对接华南农业大学,促成罗锡文院士科研团队与农场深度合作,引入无人化作业技术,建成全省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今年“七一”前夕,柳城镇机关党支部联合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围绕“科技助农”主题开展座谈交流,进一步打通“高校研发、农场试验、企业转化”的闭环链条。

本土培育强技能。通过“党员带头学、群众跟着干”模式,农场定期开展农机操作、无人机飞播等培训,并邀请专家为耕地“把脉问诊”,手把手教村民现代化种植技术,让“土专家”变身“新农人”。

创新模式提效益。在柳城镇党委指导下,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探索“太空紫云英+智慧农机”立体改良体系,通过无人机飞播、微生物菌剂等技术,实现化肥减量25%至30%、稻米品质提升,亩均增收超300元。该模式被央视报道,吸引马来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士前来考察,让柳城农业技术走向国际。

从土地流转的“8天速度”到年增收300万元的“共富实效”,从传统农田到智慧农场的“蝶变升级”,柳城镇党委以党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今后柳城镇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智慧农业”模式,让红色引擎更强劲、产业根基更稳固、村民生活更红火,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柳城经验”。

■统筹:李成东 张臻玮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黄玉花 李卓瑜 陈文浩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上一篇:洞察心灵成长需求 护航青春向阳坦途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