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从1.39亿到40亿!

东源三期工程开启城镇化建设“新能级”

补短板强产业链 绘就产城融合新画卷

2025-07-02 11:51:52 来源:河源日报

4ebe3acbf8805cbfdab2af4e4b200ad4_hyrbs0702004_001_01_s.jpg

■河源东源产业园区——蝴蝶岭工业城智能制造集聚区。如今,该园区已成为东源产业建设“大会战”的主战场与主阵地。

b3703c56e92fe10d0d887c55c6415b1b_hyrbs0702004_001_02_s.jpg

■6月30日,东源县23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动工和竣工投产,投资额总近40亿元。图为7个项目举行集中签约仪式。

a881b9091cb5ead80c3d96fdf099a3a5_hyrbs0702004_001_03_s.jpg

■6月30日,总投资1.39亿元的东源县“百千万工程”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三期(产城融合)项目开工。

7a3dfd90799b24444ee56e5709b17a26_hyrbs0702004_001_04_s.jpg

■6月30日,东源县招商公司与广东省园区协会等3家省级协会、深圳市智能制造协会等3家市级协会签订合作招商协议。

核心提示

6月30日,东源县举行2025年第二季度经贸活动暨“百千万工程”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三期(产城融合)项目开工仪式,23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总投资1.39亿元的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三期(产城融合)项目同步开工。

此次活动是东源推进全市产业建设“大会战”的铿锵实践,更是东源深度实施“百千万工程”、绘就产城融合新画卷的生动缩影。

去年以来,东源县严格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138”具体安排,为助力“百千万工程”与全市产业建设“大会战”走深走实,紧扣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这一抓手,锚定“百千万工程”目标,坚持“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破题关键,在优化县城空间格局、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提升产业培育能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将县城打造成为特色突显、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和品质健康生活首选地。

科学擘画蓝图

重点打造四大片区 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自去年5月获批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以来,东源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作为、迅速行动,坚持重规划、强动能、优环境,立足地域特征和文化特点,紧抓“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从生产、生活、生态的实际需求出发,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以规划引领优化空间格局,构建县域联动发展体系。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明确以“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核心,围绕县城各片区功能定位,从产业导入、消费场景、农文旅发展等角度,重点打造四大片区(城市客厅片区、南园古村片区、滨江科创城片区和蝴蝶岭工业园片区)和一条风貌带(河源大道沿线风貌提升带),以此提升县域发展综合吸引力、承载力和聚集力;构建“县城+万绿湖、灯塔盆地、东江、市中心城区”的联动发展格局和“一廊三轴十脉、四区多组团”的县城发展体系;融合生态、文化、农业、旅游等多元要素,将新港镇、仙塘镇和义合镇三地“串珠成链”,精心谋划了全县环城郊野经济带,以推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促进城郊经济发展;探索“强镇带弱镇”和“特色镇抱团”发展机制,通过成立临时党委、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是以民生为核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县城扩容提质。规划县城补短板项目 92个,总投资270.2亿元,打造“4+1”城镇化平台(城市客厅、南园古村、滨江科创城、蝴蝶岭工业园片区及河源大道风貌带),先行启动城市客厅和南园古村片区建设;推进县域西环路、绿美环县路等交通网络建设,实施城市管网工程、智慧停车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强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彰显岭南景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三是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盐东现代物流园、仙塘工业园、蝴蝶岭工业园“三园合一”,整合空间、完善配套,成为承接“双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依托“农业+红色文化+生态” 资源,推进全域旅游串点成线,开发环湖生态旅游,做优美丽经济;以万达商圈、华丰总部经济等为核心,发展露营、房车营地、夜市等新业态,打造沿江商文旅体经济示范带,增强县城聚集力。

首期项目结硕果

从补短板到强动能的实践跨越

去年12月21日,东源县举行“百千万工程”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暨首批环城郊野经济带项目开工仪式,20个项目同时开工建设(其中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11个、首批环城郊野经济带项目9个),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与城市形象,促进城郊经济发展,打造文明美丽幸福之城。

11个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投资总额约5.93亿元,涵盖道路建设、河道治理、绿化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主要涉及城市客厅和南园古村2个重点片区。其中,在城市客厅片区谋划了包括东源县城行政大道下穿京九铁路工程在内的4个子项目,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补足城市发展短板,提升县城中心区人气和烟火气;在南园古村片区谋划了包括古村农旅配套设施工程在内的7个子项目,通过提升景观风貌、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载体。

东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效,已在首期项目中初见端倪。作为试点工作的“先行军”,首期11个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项目如同散落的珍珠,正逐步串起东源产城融合的璀璨项链。

糖巢创客社区的蜕变是首期项目的典型案例。糖巢创客社区占地12万平方米,曾是东源县仙塘镇的“老圩镇”,通过社区改造提升并引进创客团队,整合乡村创客、文创、美食、休闲度假等多元化业态,以时尚休闲、创客潮玩、创意文化为定位,融合商业服务、集市贸易、文化休闲等多元功能,打造乡村文化创意园区,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共培育240名创客,吸引20个创新项目入驻,提供约170个就业岗位,预计每年可带动3000万元旅游消费收入。

签约企业——链行走新材料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施信波表示,东源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高效的营商环境,坚定了企业在此投资兴业、共谋发展的信心。该公司将积极高效推进签约项目的规划、建设和投产进程,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见效,为东源县的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贡献力量。

40亿项目矩阵落子

三期工程开启城镇化建设新阶段

在6月30日举办的东源县2025年第二季度经贸活动暨“百千万工程”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三期(产城融合)项目开工仪式上,7个项目集中签约、7个项目破土动工、9个项目竣工投产,投资总额近40亿元,覆盖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预计年产值超过43 亿元、年税收达1.6亿元。

同步启动的东源县“百千万工程”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三期(产城融合)项目(下称三期项目)总投资1.39亿元,聚焦蝴蝶岭和仙塘镇配套设施建设,涵盖老旧街区改造提升、生态修复工程、便民设施建设、智慧停车场及光储充一体化等项目。整个三期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建成后将全面改善区域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批项目的落地动工,堪称东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落子”。

从产业维度看,40亿元投资不仅为产业链建设注入“硬核动能”,更通过“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良性循环,构建起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蝴蝶岭工业园作为东源产业核心载体,三期工程将通过基础设施升级,进一步释放土地价值,为高端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空间支撑。仙塘镇则依托区位优势,借由便民设施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逐步从传统工业镇向产城融合示范区转型。

从城市功能提升角度,三期项目的战略意义更为凸显。随着光储充一体化设施、智慧停车场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东源正加速构建“数字+绿色”的现代城市肌理。老旧街区改造不仅关乎人居环境改善,更通过历史文脉保护与商业业态植入,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在三期项目开工仪式上,中铁(广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涛的承诺掷地有声:“将充分发挥央企专业优势,整合内外资源,把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东源资源禀赋相结合,为东源县高质量发展精耕细作。”这份承诺的背后,是央企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东源新型城镇化建设吸引优质资源的生动体现。

郑涛在发言中特别提到:“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城区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这一判断与东源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事实上,三期项目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它既是东源提升城市能级的“硬件支撑”,更是吸引产业、集聚人口的“磁场引擎”,为东源在全市产业“大会战”中抢占先机提供了坚实保障。

构建三大“生态圈”

“闯创干”精神绘就产城融合新图景

根据规划,到2027年,东源将实现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0%以上。到2035年,东源的城镇化愿景更为宏大:县域常住人口达50万,县城城镇人口达20万,城镇化率达50%,将县城打造成为特色突显、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这一目标的背后,是东源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不仅是人口的简单集聚,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要素的全面升级。为实现这一目标,东源县提出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重点构建“三个生态圈”。一是打造“如鱼得水”的政策生态圈,主动靠前送政策、送服务,推动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二是构建“宜业宜居” 的生活生态圈,持续完善园区生活服务、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全场景配套,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城;三是完善 “极速响应”的服务生态圈,深化落实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全周期跟踪服务项目建设,实现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全流程“最多跑一次”,以最优服务、最快效率为投资者保驾护航!

当下,东源正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绘就产城融合的新图景。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产业与城市正加速融合,梦想与现实正逐步接轨,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东源,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崛起,为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着“东源方案”。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叶晓华 陈浩 傅泽彪 陈振敏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上一篇:党建引领聚合力 城乡协同促攻坚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