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乡村经营进入“深水区”

且看仙坑村如何二次破圈

2024-06-03 11:51:01 来源:

072542194029e4f0c198aebf5b48e74a_hyrbs0603008_006_01_s.jpg

■学生们撸起裤脚在田里插秧、抓泥鳅。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张惠婷 

夏日的仙坑,入目皆风景。走进康禾镇仙坑村,来自东莞、深圳等地的旅游大巴停满了停车场,学生们撸起裤脚在田里插秧、抓泥鳅,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给村庄增添了许多活力。

仙坑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也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随着美丽乡村经营进入“深水区”,仙坑村这个在河源最早“吃螃蟹”的山村也面临着如何再次破圈的问题。想要吸引更多人前来,仙坑就必须另辟蹊径。

深挖优质资源

专注整村IP打造

穿过阡陌纵横的乡村田野,行走于莲花池旁白墙黛瓦的四角楼,学生们带着探寻的目光倾听历史的回响、感受美丽乡村的活力。四角楼旁边的民居,不时有袅袅炊烟升起,村民们与学生共享欢乐时光。

“看到有那么多学生前来,我就知道‘研学村’这个规划到位了!”仙坑村党总支部书记叶永权说,截至目前,今年已有2万名学生来此研学,还有好几所学校向村里预定6月的研学场地。

抓泥鳅、插秧苗、做农家饭菜……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初二学生莫政庭在仙坑村玩得不亦乐乎。“刚刚为了抓泥鳅我衣服都沾满了泥土,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插秧,我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莫政庭表示,回去以后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好好学习。

各地研学的项目那么多,仙坑村如何才能在“研学赛道”突围,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深思之后,我们决定深挖耕读文化、客家文化和乡村文化,先后开发设计出研学旅行、盐商古道、三农体验、美丽乡村劳动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输送。”叶永权说。

规划重在落实。仙坑村积极引进文旅企业,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开展研学活动,吸引珠三角学校学生下乡体验农事生产劳动。

“搭着研学风,村里将我家改成了‘万家旅舍’,只要有学生来研学,就会安排20名学生到我家吃饭,两桌的餐费有500元呢。”村民黄新媚说。

黄新媚口中的“万家旅舍”,是仙坑村利用房屋资源,创新打造的项目。该村以民居改建方式,将仙坑传统手工艺、农耕习俗等元素融入其中,组织村内闲置劳动力、厨师和讲解员,为学生提供住宿、餐饮、农事体验、讲解等服务。目前,已有19户农户参与“万家旅舍”项目,可提供床位200个。此外,还有60户农户参与研学餐饮接待。

做优特色产业

整村发展拧成一股绳

未来乡村什么样?可以是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河源,乡村被重新定义。

康禾仙坑村,“一片叶”点绿现代乡村。

“到仙坑,喝茶去!”仙坑村是广东省茶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全村现有茶园600多亩。

为了大力发展茶产业,仙坑村引进河源市客家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茶园,致力打造以有机茶种植、加工、销售及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仙坑客家红生态茶园”产业基地。

“我们村于2016年投入150万元扶贫资金购买100亩茶园所有权,每年可给村集体经济最高带来24万元收入,可持续营收21年。”叶永权介绍,村里还有27户脱贫户入股茶园共67万元,每年可获得分红8.04万元。

眼下正是夏茶采摘的繁忙时节,在客家红生态茶园,茶农们忙碌地采摘着一片片嫩绿的茶叶。“我们茶园面积300亩,一年可带动300名当地村民流动就业。”河源市客家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邝志勇说,该公司计划在6月—7月夏茶采茶期间让学生来茶园体验采摘、炒茶乐趣,走好农旅融合之路。

目光放至客家红生态茶园不远处的御尚运宝水稻种植基地,青青稻苗长势喜人,在微风的吹拂下展现出勃勃生机。

据悉,仙坑村将600亩耕地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统一交由河源市御尚运宝粮油有限公司管理,种植高标准水稻,年产量可达35万公斤,年产值超2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收益20万元。

生态茶园茶香满溢,百亩水稻绿意盎然,白鹭翩然起舞,客家四角楼坐落其中……仙坑村将现代农业、学生研学、休闲观光、文化旅游有机融合,不仅美了村居环境,也鼓了村民腰包。

“在仙坑看到的乡村,就是未来河源绝大部分乡村的模样。”叶永权十分自信地说。

    上一篇:全力推动经济量质齐升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