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一半诗意 一半烟火

东源仙塘打造乡村栖息新天地

2024-05-27 09:59:15 来源:河源日报

50ce402eb616ebbe5ba29ce7c0779f45_hyrbs0527005_001_01_s.jpg

■今年“五一”假期,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本报记者 杨坚 摄

image.png

■东源县仙塘镇隐营地将打造成为河源最大的户外静吧。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51077697d757774bb19e41d3fefc7e47_hyrbs0527005_001_03_s.jpg

■东源县仙塘镇龙利村的贝拉小镇成为儿童游玩的天堂。 本报记者杨坚 摄

812442953a6c3009a803846b7a89fce8_hyrbs0527005_001_04_s.jpg

■位于“东江画廊”示范带的东源仙塘镇观塘村——东江壹号驿站成为打卡网红地。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华灯初上时,游客们可在隐营地的户外酒吧欣赏灯光秀;或是手提灯笼,身着汉服,漫步南园古村,仿佛在穿越时空,获得沉浸式的古风体验。在贝拉小镇的斑斓色彩中自由穿梭,感受夕阳余晖下的生活气息;亦或是在东江小寨中低头探寻童年的宝藏,抬头则群山连绵……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城有乡的“诗意”,乡有城的“韵味”,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宁静在此交织。漫步仙塘,城乡的界线已然模糊,仿佛置身于一处城乡交融的画卷。东源县仙塘镇,这个依城而建的城郊小镇,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潮中捕捉机遇,不断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当前,仙塘镇正在探索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路径,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引进新业态,以“周末游”浇水施肥,着力激发“周末经济”活力,不断推进农文旅业态融合之路,激发新的消费活力。

以乡促城

打造心之向往的乡村栖息地

从市区驱车半小时左右,就来到了仙塘镇。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乡村来说,乡村旅游拓宽了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城市的需求和乡村的发展,在此交融。

“城郊村是城市消费市场的重要选择地。尤其是这几年以近郊为目的地的周末游、周边游火热以后,‘进可享都市繁华、退可拥田园静谧’的城乡‘两栖’生活成为城郊新老居民的常态。”仙塘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借势发展“周末经济”、营造城乡“两栖生活”,临江而建的观塘村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将普通民房变乡间民宿,实现了全新的价值。观塘村的特色民宿群,曾于2022年参加河源市第四届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大赛,荣获“民宿集聚示范村创新奖”。

走进到吉·景安民宿,初夏风光正好,一批批来自珠三角的游客“暂居”于此。“趁周末有空,我们一家从中山过来游玩,在这里可以吃上趣味竹筒饭,还能垂钓,身处青山绿水间,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别有一番风味。”游客高先生说。

趣味竹筒饭、野炊大锅饭、鱼塘捕鱼赛、户外主题趴……各种各样的游玩项目在到吉·景安民宿均能找到。“每逢节假日,我们的客房入住率达80%,日营业额超5000元。”该民宿负责人李坚说,他们还聘请了10名工人,月薪4000元—6000元,带动村民就业。

如果说到吉·景安民宿藏着群众向往的生活,那么到·吉宿则给游客营建意境和诗意遐想。“我们的星空房设有大面的玻璃窗,昼可观晴空万里、红紫祥云,夜可赏皓月当空、群星闪耀。”到·吉宿负责人吴良生说,他们还推出了磨豆浆、打糍粑、做艾粄等客家劳作体验项目,让住下来的客人真正放松下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村庄只供农民生产和居住。如今随着近郊游、周末游的兴起,乡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多元价值越加显现。

位于仙塘镇仙塘村的祥云·江畔小院嗅到了发展先机,投资100万元平整土地,建设营地,完善沙地、秋千、木马等儿童游乐设施。据了解,祥云·江畔小院于去年8月开业,主要以本地年轻群体、亲子家庭、公司团建消费群体为主客群,是一家集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下午茶、农家菜、宵夜、手工制作DIY等各类主题拓展为一体的休闲场所。

“小院起初是一家农庄,去年老板和朋友们发现农庄周围的风景很好,吃饭之余还能看一线江景,就想着一定要把优势发掘出来,让更多人前来游玩。”祥云·江畔小院店长潘梦玲说,每逢周末小院就有歌手驻唱,到了节日还会举办相关活动,很受顾客欢迎。

“只要有空,我晚上都会到江畔小院点杯饮品,持续来了半年了,和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处成了朋友。”市民何文静坦言,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到环境舒适的小院能够让她放松心情。

到·吉宿、仙塘山居、南园古村、仙人塘生态园、碧绿的山丘与稻田……仙塘正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各式各样的特色项目,成为市区人群寻找的“诗和远方”。

步步为“营” 

多元化营地玩出新花样

周末去哪儿玩最有feel?露营是不少网友的热门选项。无论是好友聚会还是亲子旅行,露营都能轻松拿捏。近两年,东源露营经济更是蓬勃发展,成为当下潮流的休闲生活方式。

公园中支起的一排排帐篷,雨后春笋般涌出的露营地,无不显示着我市露营经济的火热,除了公园露营外,还有不少商业露营地也是市民的“心水”之选。但不少难题也随之而来:市民不断增长的露营需求如何得到满足?露营经济在热度褪去之后如何实现“网红”变“长红”?

走进位于仙塘镇东方红村的校门口营地,或许能寻到答案。相较其他营地的各式主题,“大而阔”是校门口营地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你看,我们营地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但固定的装饰物很少,落地的木架可随时移动,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根据顾客的不同属性去定制内容。”校门口营地负责人邱文涛说,露营地经营者需要做好差异化的定位,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开发新的使用场景,否则就难以在这个赛道上长久生存。

你画我猜、丢飞盘、骰蛊大战、超级神射手、模拟工地挖掘游戏、泼水嬉耍……从3月份试营业至今,校门口营地创意满满,周末吸引了300多人前来游玩。

“我们营地在河源技师学院西北门对面,周边学生特别多,我们也正在链接学生资源,准备复制学校的学生社团,以‘社团’的形式在我们举办音乐、舞蹈、诗歌、书画等社团日游戏。”邱文涛表示,他们还准备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短视频大赛,同时设置奖金、奖品,激励更多学生走进营地、宣传营地。

坚信保持特色才能让“网红”变“长红”的不止校门口营地,龙利村的隐营地为了增加核心竞争力也使出了浑身解数。“我们的目标是将营地打造成河源最大的户外静吧。”隐营地负责人黄敏信心满满。

“隐营地白天可观江景吃下午茶,夜晚也得玩出新花样。”黄敏注意到,夜晚小酌微醺,与朋友互诉衷肠,与自己安静独处,是近两年快速兴起的生活方式,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经过一番考察,4月开始,隐营地投资40万元对舞台灯光、场景布置、植物绿化等进行升级改造,同时邀请歌手周末驻唱、DJ打碟,营造舒适放松的夜晚氛围。

随着市场更迭,露营产业会越来越完善,产品服务也会更加专业,相信有朝一日会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常态化娱乐项目。目前,东源露营产业被看好,特色活动展现朝气。比如,1月份落幕的山河自然里文化艺术节,通过打造美食市集、灯明集、诗情廊、蹴鞠比赛等活动,让市民朋友们零距离融入大自然,进一步体验露营魅力。

发挥优势

撬动亲子旅游市场红利

巨型龙猫、烟火集市、摆烂工场、放肆工厂、拾贝筑梦园、星空营地……天朗气清时,龙利村的贝拉小镇总能吸引上千名游客前来打卡,他们坐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听乐队演唱、品特色美食,享受休闲舒适的周末。

“这里就像儿童天堂,孩子来了开心得不得了。这里玩玩那里跑跑,大人也不怕无聊,好吃的东西可多了。”市民李蕙仲说,贝拉小镇离市区车程仅15分钟,现在已成为她遛娃的首选之地。

据悉,贝拉小镇占地面积达2.9万平方米,由广东立春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项目分为烟火集市、星空营地、无动力乐园、拓展主题草坪四大板块,采取零租金、营业额抽成的经营模式,为更多优质商户提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营商环境。

春节期间,贝拉小镇试营业,短短7日,总营业额超140万元,成为东源又一网红打卡点。“试业以后,一到周末小镇就人气爆满,原来规划的停车场都不能满足停车需求。”贝拉小镇负责人古柠华说,在此基础上,他们规划建设了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可供停车300辆,已于4月底完成扩建任务。

如今,贝拉小镇准备于6月1日全面开放,其中,星源之梦游乐园已经完工。届时,游客们可带孩子体验自控飞机、蜜蜂喷球车、双环穿梭、激战鲨鱼岛、果虫滑车、海盗船、逍遥水母、水上乐园等项目。“现在游乐园实施一项目一张票的规则,日后我们准备实施一票通玩,价格会更加优惠。”古柠华说。

暑假即将到来,亲子游需求进一步释放,亲子旅游市场大有可为。位于观塘村的东江小寨早已看准了亲子消费的商机,去年开始积极布局亲子业态,朝着个性化、品质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竹海长廊、土鸡认种园、树屋乐园、露营基地、研学基地……每到周末,孩子们在东江小寨玩得不亦乐乎。“我们致力为城市客户打造一个亲近自然、享受野趣、户外体验感十足的乡村营地。”东江小寨负责人刘志巧说,小寨配套有帐篷区、餐饮区、野炊区、团队拓展区、草坪区、手作区、嬉水区等区域,餐饮区是目前很受客户欢迎,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区,他们每周都在这里举行多场“荒野厨房”项目。

“我们在小寨不仅可以玩亲子游戏,还能和孩子亲手体验做竹筒饭、土窑鸡、柴火烤面包等美食,小孩大人都很开心。”市民黄女士说。

据刘志巧介绍,东江小寨正在完成二期升级改造,预计于6月底完工。改造后,他们将以“荒野厨房”项目为切入点,面向亲子家庭、幼儿园研学、低年级研学客户群体,着力开发互动性强、体验性好、趣味性足的户外活动,开拓系列亲子研训市场。

贝拉小镇、隐营地、祥云·江畔小院、到·吉宿、校门口营地……仙塘的新业态如点点星光,散布在各个村落。面对未来,拥有众多优势的仙塘镇还将持续发力,树立城乡融合发展大局观念和服务城市建设的机遇意识,主动探索实践,加快民生配套项目、产业项目等落地建设,吸引更多新业态,让乡镇进一步向城市靠拢。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肖园 彭冰 修硕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上一篇:乡村“变奏” 田地“生金”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