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优化营商“大环境”,打造发展“强磁场”
“优”无止境 “改”在实处
■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成为东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与主阵地。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3月23日,东源县2023年春季经贸活动在县新材料产业园成功举行,18个项目签约、动工和投产,投资总额82亿元。
■ 5月31日,东源县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暨2023年农业招商大会在位于灯塔镇的东源县食品加工(预制菜)产业园(一期)举行,28个农业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动工和竣工,项目总投资41.95亿元。
■铭镭激光智能装备(河源)有限公司申请东源县政府专精特新贷款贴息资金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
■广东首熙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东源县高效的通关物流服务下,逐渐打开了墨西哥等国外市场。
核心提示
上规上限奖励、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工业项目建设奖励、鼓励外商投资、技术改造、人才发展……东源在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各个投资领域,出台了“一揽子”优惠政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落户东源。
今年3月和5月,东源县举行2023年春季经贸活动和2023年农业招商大会活动,分别签约、动工和投产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18个项目和种养、谷物烘干等28个项目,总投资124亿元。这两场招商活动是东源县产业基础实、配套设施全、营商环境好的生动缩影。
如今,东源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今年工作“拼经济抓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聚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推动“一揽子”惠企政策与措施落地见效,不断朝着“奋力打造品质东源”的目标奋进奔跑,奏响“产业强县”最强音。
谋划赛道 出台政策精准招商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抓项目,决定稳定提质的效果、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决定东源在百舸争流中的进退。找准赛道、精准招商,才能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赛道在哪?东源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树牢“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的理念,先后印发了《关于印发支持先进制造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建设优惠政策的通知》《东源县促进企业上规上限有关奖励措施》《东源县工业项目建设奖励办法》《东源县支持部分重点行业保生产稳就业的纾困方案》等政策。在东源,只要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比如,总投资额超出10亿元,且固定资产投资大于80%的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按其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每满1亿元奖励100万元,最多不超过1000万元;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发证之日起2年内实现竣工投产的,按竣工面积给予奖励标准的全额奖补,其中,工业厂房奖励标准为30元/平方米;工业厂房以外的建筑,1-6层的奖励标准为50元/平方米,7-9层的奖励标准为60元/平方米……
此外,东源县委、县政府还积极落实“一把手”抓招商制度,成立县促进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招商工作专班,整合力量组建“鲲鹏”招商队深入珠三角招项目、抢项目,推动一批项目落地签约,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优质项目20个以上,其中超5亿元2个、超10亿元1个以上。这套“组合拳”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十亿级项目、百亿级产业。
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亦是东源县委、县政府谋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年,《东源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不仅优先保障优质涉农企业的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为办理设施农用地开通绿色通道,还对连续两年营业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农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为高效配置招商要素资源,提升招商工作效率,近日,省招商引资对接平台东源特色专版正式上线。据了解,东源特色板块主要建设了工业板块、文旅板块和农业板块三大特色产业板块。目前已录入发布信息125条,其中招商引资政策信息43条、产业园区信息2条、地块资源信息22条、厂房资源信息12条、楼宇(写字楼)资源信息2条、拟招商项目信息44条。
“通过东源专版,投资商可以快速了解到东源各方面的丰富资源以及招商信息,帮助投资商更全面地了解东源的产业特色,让更多投资商来到东源建设兴业。”东源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信息股的相关工作人员说。
接下来,东源县委、县政府还将谋划出台《东源县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梯度培育的奖励措施》《东源县关于扶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河源市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的奖励措施细则》等政策,真正让好的项目为东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问需于企 开启惠企政策“直通车”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重点政策项目申报上,希望得到一对一辅导。”“税费优惠政策有哪些?如何用?”……面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时期企业的发展需求,东源县委、县政府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满足各种发展阶段企业的共性发展需要,助力企业成长。
“去年,在工商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获得了省级技改资金608万元,用于产业转型升级。”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河源富马)副总经理李章序说,技改以后,高效刀具及精密零部件生产线性能提高20%—30%,生产效率提高到2倍以上,产能提高3倍以上。
今年,河源富马计划投资1.27亿元,打造年产2500吨高品质硬质合金制品生产基地,现已进入准备动工阶段。李章序表示,此次生产基地的建设,政府开启了项目规划、用地保障和加速审批等流程“绿色通道”,全面展开项目供地工作,可以说政务服务已由“串联式”向“并联式”推进。
在东源,像这样直面群众“烦恼”,解决企业“困扰”的举措还有很多。“去年我们申请了一笔专精特新贷款贴息资金,利息支出和资金压力均有所下降,我们才更加有底气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定制的自动化生产服务。”铭镭激光智能装备(河源)有限公司项目专员王睐瑜表示,政府不仅在资金方面提供补贴,而且在政策指导、宣传方面也非常到位。去年,该公司申请复审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政府派遣专家前来辅导申报工作,服务贴心又暖心。
如何持续推进惠企政策落实落细,切实增强助企纾困政策和惠企政策宣传效果?东源县工商信局制作惠企政策汇编,组建政策宣传小分队,常态化深入企业开展上门政策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已累计上门走访宣传企业达200家次,开展政策宣讲会3次。此外,该局还通过微信群和县政府网站及时发布惠企政策申报通知。2021年至今,累计帮助超过300家企业或项目申请各级惠企资金约1.34亿元。其中,技术改造资金4768.98万元,专精特新贷款贴息资金562.23万元,产业共建资金3782.76万元,上规上限奖励资金2242万元,产业创新资金290万元,绿色节能资金38万元,其他资金956.74万元。
东源县税务局则围绕企业需求“面对面”为企业详细解读最新税收政策,今年上半年共召开11场“税悦连心·阿政阿纤与您有约”“面对面”交流会,参加活动的企业涵盖教育医疗行业、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等7个行业,近273家企业参加了活动,收集到的73条问题建议均已落实解决。
“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企业简单、便捷、精准地了解到惠企政策。”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狠抓创业惠企政策的落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继续开展好创业技能培训,为创业群众提供新思路、硬技能;同时还将对符合条件的新增企业做好跟踪服务,积极落实政策,做到“应享尽享”,让创业惠企政策助推市场主体壮大再上新的台阶。
心系企业 打造全周期服务链条
走进广东首熙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台台高光模温机、三机一体除湿干燥机、螺杆式色母机等注塑设备映入眼帘,正处于验收阶段,等待出口国外。
“政府经常组织企业参加博览会,这对我们公司提升知名度、拓宽海外市场具有重要作用。”该公司行政人事经理邹仕芹介绍,从2020年开始,该公司加强外贸团队建设,逐渐打开了墨西哥、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政府全面推动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通关物流服务,切实解决东源外贸发展的堵点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出真招实招。东源成立了由37名业务骨干组成、下设6个工作组的工作专班,做到每周一调度,全力打通平台开发、项目建设的堵点、难点问题。扎实落实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制度,以县领导的高位推动形成问题解决的闭环机制。推行“上门办”“一次办”,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将企业的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等环节压缩至0.5个工作日。
目前,全县共32个部门1320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入驻县政务服务大厅;优化编制了50项事项“四免”专项和560项办事指南,全县行政审批服务时限压减率达94.74%。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园区公司物流运输及务工人员出行,东源在增设县工业园至县城中心区域公交专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园区路网建设,加快实施园区白云路等8条道路升级改造,积极推进西环路二期工程,有效联通盐东物流园、新材料产业园和205国道,进一步打造园区高效交通网络。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体现,而教育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为了解决到东源投资、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东源县教育局力争更多优惠政策向园区企业倾斜,印发《东源县工业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申请信息登记指南》,向企业全面解读随迁子女入学相关政策,去年9月至今,共为园区22家企业150多名随迁子女办理入学申报。另外,东源县优化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新增东源县第六小学学位1620个,满足园区企业员工子女入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需求。
从“办事不求人”“无事不打扰”两大标准出发,东源秉持赤诚初心,以“店小二”般的态度服务企业和群众,既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在东源感受到“家”的温暖,赢得了企业的信任,更营造出全县企业发展的“暖环境”,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稿件统筹:李成东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周晓华 彭冰 修硕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