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全面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多措并举守住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智能化播种现场
■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智能化插秧现场
■2021年9月,东源县涧头镇乐平村垦造水稻喜获丰收。
核心提示
2022年,东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制定出台系列文件,强化组织、政策、资金、技术、服务保障,全面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防止“非粮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全县全年粮食生产面积与产量实现稳中有增的目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当下正是春耕生产季节,2023年广东省春耕生产暨支农服务下乡现场会于今日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万亩智慧农场召开,这也是省、市对东源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做法与耀眼成绩的肯定与褒奖。
组织保证 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东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县党政分管领导为执行副组长的粮食安全领导小组;建立县、乡镇、村、村民小组“四级责任田制”,把“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压紧压实。
东源压实粮食生产任务,制定年度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明确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到村、到组、到户,实行粮食生产党政同责,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落实粮食生产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县粮食安全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到乡镇开展粮食生产督导,对各级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通报,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等重要依据,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表彰奖励或依法依规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确保粮食生产任务落到实处。
东源在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与任务的基础上,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全力推进灯塔盆地大型灌区东源片区建设,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去年,全县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0万亩;通过续建、重建灌区配套工程,提高了灯塔盆地灌区的灌溉效益,目前赤竹径、白礤、大坑3个中型灌区累计完成投资8984万元。
东源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39.18万亩、同比增长2.9%,粮食总产量15.72万吨、同比增长2.2%,粮食生产面积与产量实现稳中有增的目标,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科技助力 建立全市首个无人智慧农业示范园
去年7月14日,华南农业大学—东源县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下称创新中心)在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场水稻基地揭牌。
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智能感知、智慧决策、精准作业三个方面,开展水稻无人农场关键技术研究,培养智慧农业人才,建设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东源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辐射带动东源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创新中心的揭牌运营,是东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技术与人才不断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具体行动与生动实践,标志着东源踏上了一条县域高校共建、创新驱动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新路子。
近年来,东源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已与省农科院、省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广良种良法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2月,河源首个无人智慧农场(下称智慧农场)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建立,其无人驾驶机械化种植“太空稻”在全国尚属首例;去年6月,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成功获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园”,构建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极大调动了园区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县已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等12个种业基地,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高效还田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绿色种植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与质量。
农业新技术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让东源现代农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播下了“希望种”。东源将在柳城镇打造万亩智慧农场、发展丝苗米产业、建设水稻公园,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服务 荣获全省生产托管争先赛三等奖
去年4月29日,广东农业生产托管南粤行争先赛“尘埃落定”,东源县作为我市唯一入选的参赛县在全省进入总决赛的9个县区中以87.17分位居第四名荣获三等奖,将获得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奖补资金500万元。这是东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成绩可圈可点的体现与生动实践。
自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启动后,东源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出台系列文件,从组织、政策、资金等方面为这项工作保驾护航。
东源针对无劳动力家庭无人种地、因病因残无力种地、举家外迁无法种地等问题,借助“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这一办法,建立“县镇村三级托管服务协办体系”,探索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四种模式(合作社主导模式、“公司+基地+农户”股份合作模式、“3+X”综合服务模式和“生产托管+联农带农”模式)。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四大模式的实施,为东源“三农”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动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去年,全县全程生产托管服务面积3.14万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已成为东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和产量提高的主要路径,有效解决了“无人种地”和“谁来种地”的问题,给粮食生产注入强劲动能与活力。
东源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补齐粮食烘干短板,提高粮食生产服务水平。一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年投入100万元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提高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二是推进水稻机收减损行动。建立水稻机收减损工作激励机制,促进增产增收,确保颗粒归仓。三是补齐水稻生产烘干短板。争取水稻机械化烘干中心项目8个,建成后全县水稻日烘干能力达750吨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政策保障 鼓励发展粮食集约化生产
位于东源县船塘镇的东源县勇华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集优质水稻丝苗米种植、加工与销售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目前拥有日烘干量88吨的稻谷烘干设备和日加工能力达60吨的大米生产线。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科创中心”的模式,种植水稻1000多亩,年产优质丝苗米900吨,产品畅销大湾区,是东源县粮食储备公司的供应商之一。
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为鼓励粮食集约化生产,东源出台了《东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补措施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引导农村流转土地支撑粮食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土地合理集约利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去年,东源遴选7家条件较好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承担全县水稻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示范推广水稻主导品种和农业主推技术,加快打造东源特色优质粮食品牌;全县耕地流转种植粮食面积4万多亩,占种植粮食作物面积的19%。
东源制定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奖罚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东源县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的若干措施》,将整治耕地撂荒工作纳入各级“责任田负责人”的工作职责,落实奖罚政策措施,每年县级投入1000万元用于保障粮食生产和撂荒耕地整治工作,高位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去年,全县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巩固率为100%,完成省、市下达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
东源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强化兜底保障,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撑起“保护伞”;精准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全县补贴机具61台(套),农民享受补贴资金60万元。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吴斯思 李平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