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东源县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上莞镇仙湖村万亩优质茶种植基地。黄赞福 摄
■位于船塘镇的东源县板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园各项目建设正在全力推进 杨坚 摄
■东源县省级丝苗米产业园——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内,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在作业。 杨坚 摄
核心提示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源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安排,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立足产业强县,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高水平构建“一县多园、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农业产业发展走上提质增效的快车道,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居全省前列,不但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加快了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步伐,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而且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书写了东源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
引擎驱动 依托农高区引领全县农业现代化
金秋时节,走马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下称农高区)的船塘河提水工程、美林油茶加工产业园等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令人振奋,园区开发建设的蓬勃态势让人鼓舞。
农高区是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乡村振兴“主引擎”。东源县顺天镇全域(含致富林场)、灯塔镇黄埔地村等6个村,总面积152.92平方公里在农高区中。
自农高区创建以来,东源坚持盆地所需、东源所能,完善与农高区协调联动机制,集中资源与力量支持农高区开发建设。该县依托北部灯塔盆地带动,全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以农高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以顺天镇为城市副中心、灯塔镇为现代农业组团重点镇,全力推进河源灯塔盆地开发建设,构建“一轴三区”空间布局,打造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主引擎,带动全县乡村全面振兴。
为充分利用农高区发展优势,东源做实“北部现代农业组团”工作,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切实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扎实推进板栗、茶叶、蓝莓、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创建生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东源举全县之力支持、推动下,农高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灯塔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先后落地建设,越秀风行、蒜精灵等现代农业项目纷纷落户东源。截至目前,北部现代农业组团重点农业项目共31个,投资总额73.5亿元。
在农高区带动下,东源“一镇多业、一村一品”、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板栗、茶叶、蓝莓、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全县12个种业基地建设高效推进,其中板栗、茶叶、蓝莓、生猪、油茶、肉鸡6个种业基地建设已完成,正在开展繁育工作;马铃薯、肉鸽、蔬菜、水产、山桐子、狮头鹅6个育种基地正紧锣密鼓建设中。
园区带动 省级农业产业园居全市县区榜首
6月2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成功获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园”。
近年来,东源坚持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抓住河源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依托北部灯塔盆地带动,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辖区有丝苗米、板栗、茶叶、蓝莓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个省级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位居全市县区榜首。
东源县板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处灯塔盆地腹地,是广东省2019年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辖区面积488.51平方公里,覆盖船塘等5个乡镇,板栗种植面积12万亩,约占全县板栗种植面积的50%,带动了当地1.8万农户参与板栗种植。产业园加工园区项目规划面积650亩,由冷链仓储区等六大部分组成,目前正在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
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科技支撑、亮牌行动、品牌建设、茶叶改造和茶园扩种等项目顺利实施,现已完成逾4400亩种植任务。省级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1.3万亩扩种任务,建成了1个年出圃优质蓝莓种苗200万株的育苗基地和1个千亩蓝莓种植示范点;成立了蓝莓研究中心和组培实验室。省级丝苗米农业产业园已完成资金使用方案修改工作,14个项目中已有5个开工建设。东源加快推进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河源)建设,把落户东源、由广东美林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打造的美林油茶现代产业园项目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支持美林油茶打造横塘村万亩油茶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东源已建立起一批以板栗、茶叶、蓝莓、油茶、丝苗米、生猪等为主导产品的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和一批以茶叶、板栗、水果为特色产品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且成功打造了“望郎回”板栗、“仙湖”有机茶、“石坪顶”绿茶等一批名牌特色农产品,辖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成为5万多户农户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科技助力 建立全市首个无人智慧农业示范园
7月14日,华南农业大学—东源县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下称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场水稻基地举行。
创新中心将重点围绕智能感知、智慧决策、精准作业三个方面,开展水稻无人农场关键技术研究,培养智慧农业人才,建设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东源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辐射带动东源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创新中心揭牌运营,标志着东源县踏上一条县域高校共建、创新驱动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新路子。
近年来,东源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已与省农科院、省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2月,河源首个无人智慧农场(下称智慧农场)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建立。该农场依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5G网络信号,实行无人驾驶旋耕机整地、无人驾驶激光平地机平地、无人驾驶精量穴直播机直播、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植保无人机施肥施药和无人驾驶喷雾机施药、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无人驾驶运粮机运粮、机械化烘干,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据悉,智慧农场核心示范区前期面积150亩,上半年,该农场进行了30亩无人驾驶精量穴直播机播种、120亩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该场种植的品种是国家航天育种中心航天搭载后培育的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抗药性强等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场无人驾驶机械化种植“太空稻”,在全国尚属首例。
农业机械化让东源现代农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播下了“希望种”。东源将在柳城镇打造万亩智慧农场、发展丝苗米产业、建设水稻公园,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护航 荣获全省生产托管争先赛三等奖
4月29日,广东农业生产托管南粤行争先赛“尘埃落定”,东源县作为我市唯一入选的参赛县在全省进入总决赛的9个县区中以87.17分位居第四名,荣获三等奖,将获得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奖补资金500万元。这是东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成绩可圈可点的体现。
自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启动后,东源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出台系列文件,从组织、政策、资金等方面为这项工作保驾护航。
东源针对无劳动力家庭无人种地、因病因残无力种地、举家外迁无法种地等问题,借助“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这一办法,建立“县镇村三级托管服务协办体系”,探索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四种模式(合作社主导模式、“公司+基地+农户”股份合作模式、“3+X”综合服务模式和“生产托管+联农带农”模式)。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四大模式的实施,为东源“三农”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动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去年,全县全程生产托管服务面积6.82万亩,带动各环节生产托管面积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托管面积占比72%,有效解决了“无人种地”和“谁来种地”的问题。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成为东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和产量提高的主要路径。去年,东源粮食种植面积增加2.28万亩,通过实施水稻生产托管项目,推动晚造水稻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超1万亩。
去年,东源县交出了耀眼的农业成绩单:全县农业总产值45.8亿元,同比增长15.85%;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8.1万亩、产量15.38万吨,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水稻、玉米、豆类等粮食种植面积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顺利完成了市农业农村局下达的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发展指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经验在全省推广……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邱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