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推进工业倍增升级 全力打造产业集群

2022-10-12 11:44:02 来源:河源日报

8fc90b4e01773c16979d9c042966a9b0_1012014_001_01_s.jpg

■落户盐东物流园的万利科技项目在9月底试产。目前,园区引进工业项目28个,总投资56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实现143亿元以上。

c2471bbaab262389d34ab1ef4c73272a_1012014_001_02_s.jpg

■落户东源县先进材料产业园、总投资12.52亿元的晟源永磁材料项目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了10栋主体建筑结构封顶。

eeadec18a6293bfe368fc53f7651075c_1012014_001_03_s.jpg

■河源东源高新区位于中心城区的中心区内,既是东源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与主阵地,承担着挑起东源工业经济大梁的重任,又是东源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承载“双区”产业溢出和产城融合发展。

核心提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以来,东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在深圳市盐田区倾情倾力帮扶下,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以市委提出的加快培育“五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全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探索出了一条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独具东源特色的新型工业经济发展之路。

成功摘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牌匾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以来,东源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主抓手,充分发挥东源资源优势,精准招商、选优引强,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牵住产业“牛鼻子”,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企业干的“项目为王”发展理念,以平台承载大发展、以项目推动大跨越、以集群撑起大产业,全力加快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推进工业倍增升级。

经过接续奋战,东源县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轮并驱、齐头并进”,园区建设实现提质增效、主导产业发展鲜明、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经济质量加速提升,“3+2+N”(“3”是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和水经济产业;“2”是指现代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N”是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产业集群升级版正在加快构建。

东源县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9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5家),入园企业252家(其中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上市企业1家)。2019年12月,经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批复文件,定名为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河源东源高新区),园区6次获评“省级优秀园区”、连续3年获评 “环保优秀园区”。2021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达54.22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5家,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三产结构从2016年的17.3比40.1比42.6调整为16.8比34.6比48.6。

创新园区建设模式 打造产业承接优质平台

工业园区是打造招商引资的“洼地”和承接产业的载体。东源县中心城区规划面积188平方公里,总规划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的河源东源高新区位于中心城区的中心区内,既是东源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与主阵地,承担着挑起东源工业经济大梁的重任,又是东源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承载“双区”产业溢出和产城融合发展。

东源县把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来抓,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与提质增效两手抓。一是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探索“产业园区+主题产业园”发展模式,围绕园区主攻产业,以“园中园”等形式,在产业园区内建设和运营主题产业园,相继在园区内创办了智能制造集聚区、盐东物流园和先进材料产业园,让每个主题产业园聚焦一个重点领域,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链和主导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源园区经济发展格局。二是推动园区提质扩容增效。全县工业产业园规划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18亿元,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河源东源高新区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蓝口产业园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盐东物流园全面交地建设,新材料产业园预计年内建成,河源东源高新区三期加快建设,园区承接产业能力和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三是“腾笼换鸟”“提质升档”。以开展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实行“一地块一办法”,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政府收购、新建厂房招租、引进合作伙伴、以企招企等方式“腾笼换鸟”,进一步挖掘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升园区用地综合利用水平。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共完成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825.88亩,占第一年度任务的150.16%,完成率在全市县区中排名第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腾笼换鸟”,不但有效破解了园区用地“圈而不建”“用地低效”等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园区商业配套不足问题,进一步补齐了园区“短板”。

创新招商选资方式 补链强链培育主导产业

东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招商选资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县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政府专题工作会议等研究招商选资、项目建设工作;立足新形势与综合优势,创新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乡贤招商、顶格招商等方式,注重招大引强。在县区率先采取网上招商、“云签约”方式招商选资,引进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好项目;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主动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洽谈,引进晟源永磁等一批超10亿元以上的优质主导产业项目落户。

东源县瞄准“双区”主导产业项目开展全链条精准化、专业化招商,组建县招商工作队驻点深圳,重点瞄准“双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出产业链招商,进一步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进了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依托全国刀具领军行业——富马硬质合金,引进了乐维等上中下游先进材料产业链项目8个;铭镭科技其研发的激光清洗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的空白;达孚电子的电容技术在全国排名前十……这些项目成为推动东源高质量发展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强劲动能。

东源县提供的资料显示,2021年以来,全县共举行各类经贸活动3场次,引进项目42个,合同投资额125.3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产值189.6亿元、税收7.67亿元;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至55%。目前,园区有电子信息项目22个、智能制造项目21个、先进材料项目17个,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已形成。

创新服务管理机制 “一揽子”政策惠企纾困

7月29日,落户东源县先进材料产业园的广东晟源8000t/a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自动工起仅7个月时间完成了10栋主体建筑结构封顶。9月底,落户盐东物流园的万利科技项目试产,项目从动工到投产仅用时13个月,比计划建设周期提前了5个月……各重点项目争分夺秒抢进度、赶工期,跑出东源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一个个项目“落地快、建设快、竣工快”的背后,是东源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行工业项目“首席服务员”制度的成效体现与生动实践,更是该县一心一意抓发展、心无旁骛抓工业的责任与担当。

东源县建立强化服务机制,制定“面对面”“零距离”工作机制,实行“一企一策”,县委建立招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业项目首席服务员制度,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和企业制度,全程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一对一、全方位、全过程、零距离”的专业服务;县政府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总召集人的工作协调机制,每半个月一次研究解决园区发展重大问题,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强化园区发展要素保障。目前,全县纳入首席服务员服务在册项目92个,项目从签约到投产时间缩减至12个月内。

东源县实行关口前移,推动管理服务下沉,“点对点”服务项目与企业,在盐东物流园内成立园区“零距离”服务企业工作站,派出工作人员值守办公服务企业,解决了盐东物流园的企业办理业务、咨询政策或反映问题要跑2公里远的问题。

东源县全力助企纾困,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重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盘活利用低效用地、激发老企业新活力等“一揽子”惠企政策;相继出台服务企业“二十条”“十不准”“十必须”,为服务企业工作立规矩、划“红线”、明“禁区”;设立优惠奖补项目20余个,建立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小做大、大做强”。去年以来,全县帮助69个项目申请上级产业扶持资金1.12亿元,帮助9家企业获得科技信贷5250万元,促成4家企业与4家金融机构达成意向贷款1.2亿元。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薛宇航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