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顺天镇:
多元善治擘画美丽新乡村
■顺天镇打造的“诗画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黄赞福 摄
■顺天镇沙溪村法治宣传长廊。2020年,沙溪村获评首批“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杨坚 摄
■大坪村农家小院。目前,全镇民宿、农家乐数量超过30家,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杨坚 摄
■景美村富人和的顺天镇金史村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沿着东源县顺天镇红黄蓝三色标识醒目而宽阔的沙溪村沿河柏油观光路进入“诗画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可谓是“处处是景区、步步有景点”。
围龙屋客家文化驿站、古树公园、中兴绿丰柠檬现代产业园、荷塘月色、四季农耕文化长廊、康汇·顺天民宿、岭南农耕(移民)文化博览园……一个个精心布局而又“留得住乡愁”的景点,串联而成一幅多姿多彩、风情万种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成为市区及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网红”打卡点。
“诗画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成功打造,是顺天镇按照市及东源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以带引擎乡村“五大振兴”的其中一大创新举措与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位于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核心区域的顺天镇,紧扣国家现代农业特区目标定位,把服务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建设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全域全面融入灯塔盆地,集中更多资源和要素支持国家农高区建设,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硕果累累。
据悉,顺天镇先后获评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2021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灯塔盆地(顺天)田园综合体,“诗画田园”获得广东省“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奖,成为全市唯一获得此奖项的示范带。
精准施策 村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党演村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打造的岭南农耕(移民)文化博览园,文化底蕴深厚,让人流连忘返;大坪村致力打造以生态为主题的古树公园、荷塘月色等景点,让人“看见得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金史村以家训文化为主题打造的“和顺之家”(家风家训文化广场),让人感受到了古老的家风家训与时尚的创新创意的完美融合、传承和诠释……
近年来,顺天镇坚持示范引领,按照“地域相邻、优势相合”原则,立足各村的资源禀赋和实际基础,找准定位,因村施策,将全镇11个村分类划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4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并赋予特色主题定位,通过“联建联动、共建共享”形式实现党建示范建设多点开花、整体推进。
特别是在生态宜居党建示范带建设中,通过发挥党建“龙头”作用,坚守“两山”理念,打造出了“生态大坪”“驿站枫木”等特色示范点,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摇钱树”“聚宝盆”。在此基础上,推进“法治沙溪”“文化金史”“军事滑滩”等其他9个特色主题村创建,乡村振兴全域全面推进,11个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目前,全镇民宿、农家乐数量超过30家,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治赋能 打造景美村富人和新乡村
今年8月17日,顺天镇金史村乡村俱乐部——“和顺之家”正式投入运营。
“和顺之家”是一个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大型露天乡村俱乐部,建有篮球场、亲水休闲步道、乡村治理文化公园等健身、休闲、娱乐的设施设备;设有村民议事中心、积分管理中心与商家运营中心和“和顺直播间”、观景平台。
村民在这里可用“文明积分”在商家运营中心兑换相应奖励物品。
近年来,顺天镇围绕示范创建目标,从统筹能力、服务能力、监督能力、治理能力四大方面着重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积极探索构建以共治为基础、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打造景美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以共治为基,顺天镇建立了“镇委+村(社区)党组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工作联动体系,全覆盖建立网格党小组,创新设立“1+10+N”“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践诺”等机制,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小步”。
以自治为本,顺天镇通过实施“归雁”工程、积分超市、保洁人员管理制度等举措和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或任职反哺家乡和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给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以德治为根,顺天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家训文化,通过定期开展“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两优一先”“流动红旗”等评选评比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优秀的家训文化塑造的优良朱氏家风成为涵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以法治为纲,顺天镇把沙溪村打造成“法治乡村”示范点,各村结合实际制定乡规民约,带动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该镇成立公安、综治、司法工作人员组成的法治调解小组,实现矛盾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今的顺天镇,产业兴旺、处处美景、鸟语花香,一幅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乡村画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苏培怡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徐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