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新优势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标杆
□ 正在建设中的东源顺天美林油茶基地 杨坚 摄
□ 国家AAAA级景区万绿湖早已成为河源旅游名片。目前,东源正在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助力东源全域旅游开新局。 黄赞福 摄
绿色是东源最亮丽的底色与本色。东源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被誉为“大水缸”的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是粤港澳大湾区4000多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区。一直以来,东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万绿湖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万绿湖生态环境,坚持多措并举、多点发力、综合治理,全力以赴做好万绿湖生态环境和水质保护工作,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绿富双赢之路,是广东省唯一获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县。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东源高质量发展、当好“示范区”“排头兵”巨大的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逐“绿”前行,抱“绿”发展。赣深高铁开通后,东源将凭借高铁的快捷便利与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以创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在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沿线各高铁站点区域的绿色产业、旅游合作,奋战“两山”转化增效,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新优势,进一步巩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标杆,让“绿水青山”转化为东源人民致富的“金山银山”,让“绿色东源”品牌搭乘高铁走出广东省、走向全国。
【措施一】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厚植巩固生态优势
绿水青山是东源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东源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最能体现政绩的清单。东源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厚植巩固生态优势,推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奋力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样板。
坚决打好碧水、蓝天与净土保卫战。加强东江、新丰江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刚性约束,加快顺天赤竹径水库等5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污水治理设施运营和管护机制;持续开展“降尘、管车、治污、禁烧、控放”等专项整治行动,深化各类污染源治理,制定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清单,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巩固提升,PM2.5继续达到世界卫生组织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标准;对全县土壤实行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坚决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污染行为,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分类回收水平,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全覆盖管理,构建立体化监管执法体系,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精准化勘界落地,扎实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建成县、镇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东源大行动,坚决完成桉树林改造,大力实施生态廊道、河渠周边、村内四旁增绿工程,每年绿化造林2.2万亩以上,新建一批绿地公园,改造升级一批园林绿化景观和基础设施;加快森林碳汇开发交易试点扩面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桉树林综合整治,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森林防灭火水平。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渔业。
【措施二】 探索转化有效路径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东源将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深入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坚持绿色开发,坚决不走粗放型发展道路,绝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打造绿色矿山。二是做好“水”的文章。科学开发东源优质水资源,做大做强温泉康养、饮用水产业,壮大绿色“水经济”。三是做好“林”的文章。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积极开发碳汇交易项目,加快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农家乐、林家乐等健康发展。四是做好“新”的文章。统筹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探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积极参与东江流域省内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用足用好生态补偿带来的“绿色红利”。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东源将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持续开展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产业绿色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生态节能环保产业;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水平;加快探索具有东源特色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建立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提升和释放生态环境的潜在经济价值;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措施三】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东源是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的核心区,能够享受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东源将坚持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所需、东源所能,完善与农高区协调联动机制,集中资源和力量支持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开发建设;强化规划对接、协同发展,推动北部组团8个乡镇更好接受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辐射带动。完善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推进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建设和顺天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加强院地交流合作,联合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种质资源库、质量检测中心落户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支持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与广州、深圳分别共建农业产业园,助力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打造若干个超百亿农业产业集群,推动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开发建设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东源将以推动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开发建设提质增效为契机,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健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实施新一轮水田垦造行动;严格落实“田长制”,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行动,5年新增“粤字号”农业品牌18个、“两品一标”20个;做好品牌、资源整合文章,提升东源茶叶知名度、美誉度;做大做强优质水稻、高山茶油、客家绿茶、特色水果、岭南药材等优势产业,推动美林油茶项目加快建设,助力我市打造油茶跨县产业集群;加快板栗、茶叶、蓝莓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生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高水平构建“一县多园、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动一批种质资源基地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推进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农业农村集聚;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东源真正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油瓶子”。
【措施四】
打造旅居康养胜地
擦亮全域旅游品牌
东源开发的旅游景区(点)占据我市“半壁江山”,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万绿湖风景区早已成为我市旅游名片。特别是近几年来,东源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围绕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重要承载地”目标,依托生态、旅游、乡村、人文等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培育发展以乡村民宿为主的旅游民宿新业态,全力打造东源全域旅游“东源样本”,旅游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成效与效益日益凸显。
赣深高铁通车后,更为东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插上“翅膀”。东源将凭借高铁的快捷便利,加强与沿线各高铁站点区域的旅游合作,进一步巩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助推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辐射带动东源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的发展,提高赣深高铁沿线城市游客市民参观游玩吸引力,全面提升东源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东源早已谋划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与路径:未来5年,以万绿湖风景区为龙头,在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库区乡镇旅游交通、集散服务、智慧旅游平台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积极培育“夜间经济”,鼓励开发具有东源特色的陶瓷制品、玻璃工艺、客家美食等旅游商品,努力提升吃住行购等服务能力,提高游客留宿率、回头率;充分利用国家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等优质资源,推动库区乡镇因地制宜打造游轮母港、运动营、养生谷,开发建设户外拓展、房车营地、主题游乐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以乡村旅游为支撑,盘活利用闲置地产、闲置土地,鼓励发展一批民宿和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以发展“旅游+”新业态为抓手,加快推进黄龙岩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下蓝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动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南药种植和文化展示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双区”旅居康养胜地、生态人文医养福地;以红色、客家、畲族“三大文化”为引领,仙湖山、缺牙山和高嶂山“三大风光名山”为支点,板栗、茶叶、蓝莓“三大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集文、旅、体、农、研学、民宿等于一体的新型文旅+产业带“两晚三天旅游经典线路”,促进生态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旅游业持续高效发展,全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 统筹: 李成东 张小龙 曾科 □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