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加快培育跨越发展新动能 打造全面“融湾”“融深”新标杆

2021-12-10 15:10:00 来源:河源日报

d81887afd9e75b705dc929f5a90b4dfd_1210043_001_01_s.jpg

□ 在东源县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大楼挂牌成立的东源县人才驿站,成为东源引才纳智、信息发布、交流对接和成果转化的基地与平台。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325d911a5da1bd89f0ea364699bf1c96_1210043_001_02_s.jpg

□ 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在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东源智电科技孵化器,成功孵化出一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图为孵化企业河源市忆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车间。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8cb755e708c542f00ac40c78cf140ac3_1210043_001_03_s.jpg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河源富马锻造车间。东源鼓励富马、铭镭等专注细化市场、具有独特专长的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699df4ebf42d7a8f98cb919d1f63648c_1210043_001_04_s.jpg

□ 位于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核心区——顺天镇正在建设中的农业医院。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b192dba666f4ada5c2314f940b31e8e4_1210043_001_05_s.jpg

□ 东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大湾区向北出省和向粤东方向的主要通道。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赣深高铁是东源全面“融湾”“融深”的“大动脉”;“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则是东源深度拓展发展空间的重点与发力点。“大动脉”已畅通,扬帆正当时。东源将以赣深高铁开通为契机,在基础设施、开放平台、产业合作、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主动对标粤港澳大湾区,以最优环境赢得投资、赢得发展、赢得未来,促进大湾区产业转移和扩张项目落地东源,加快培育跨越发展新动能,打造全面“融湾”“融深”新标杆。

【措施一】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硬联通”

加快构建与“双区”“水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对接省“12312”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对接深圳都市圈交通规划以及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主体布局规划;加快推进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推动赣深高铁河源北站及其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连通灯塔盆地农高区至河源北站,以及河源滨江新城区至河源东站;积极推进顺天互通立交、长深高速热水至埔前段改扩建工程,配合做好广州至河源高铁、河惠汕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谋划东源支线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等项目,力促早日落地建设;围绕“两新一重”,谋划建设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完成黄田东江大桥建设,推动国省道改造升级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县城到中心镇、乡镇到高速公路出口30分钟交通圈,畅通滨江新城区与市中心城区的“南北通道”,形成“十纵十五横”城市骨架路网。

加快推进与“双区”“水电气网”相匹配公共基础设施对接。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灯塔盆地农高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现代化农业基地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提升灌溉能力;大力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争取实现全覆盖;全力支持电网“十四五”中低压配电网建设,加快110千伏黄田、观塘、木京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和智能配电网建设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天然气主干管道“县县通工程”,实现全县重点工业镇天然气利用全覆盖。持续推进大数据、5G、IPv6、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工程,推进百兆光网进农村,提升城乡网络覆盖广度。抓住“驰援粤东粤西粤北”专项融资、政府债券等政策机遇,在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能源水利、产业配套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措施二】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软环境”

对标对接机制体制。对标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推出一批原创性重点改革事项,提升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对标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推动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产权保护协调工作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动法治建设保障服务融入大湾区建设,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完善营商环境监督机制,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一链办理”,推广容缺受理、预批复制度,实现集成办、极简办、全程帮办代办,真正让企业一门心思抓发展、少跑路;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全覆盖试点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全面加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县属国有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完善投融资运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运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各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一镇一改革”,建立镇级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东源特色改革品牌。

【措施三】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融入“大市场”

全力推进创新型县建设。深度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科创走廊,建立优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引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在东源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岭南农业实验室分中心、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灯塔盆地分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与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高新科技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孵化平台,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商标品牌。发挥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用,推动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省级研发机构10家以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经费投入,鼓励富马、铭镭、鑫达、晟源永磁等专注细化市场、具有独特专长的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雁归源”人才行动和“广纳英才·智汇东源”人才开发三年行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培育引进领军人才、专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由“孔雀东南飞”向“春暖燕归来”转变,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主动融入增强服务能力。依托东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主动对接“双区”的农产品供给需求,完善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搭建企业产品展示与交易平台,积极嵌入贸易便利化投资网络链条,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进博会、海丝博览会、加博会等系列展会开拓市场,主动联合申办全国性、区域性经济论坛等活动,加快形成与“双区”和两个合作区深度对接的“大网络”“大市场”,切实增强服务全国、全省“双循环”能力,打造成为“双区”“六子”(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水缸子、油瓶子和茶罐子)重要供应基地。

□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