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标杆

2021-12-10 15:05:00 来源:河源日报

46c8819929dcc50acc89a34ac9d89aa4_1210042_001_01_s.jpg

□ 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未来5年,东源将以园区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更高水平建设好100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打造“3+2+N”产业集群升级版。

43d0d24deef31fddf4ee6a43387d97d5_1210042_001_02_s.jpg

□ 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盐东现代物流园,将打造成为服务河源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粤北赣南地区的物流中心枢纽。

产业是东源安身立命之本、兴县强县之要。赣深高铁通车揭开了东源全面“融湾”“融深”新篇,不仅打通了东源与“双区”、两个合作区产业深度对接的“大动脉”“大网络”“大市场”,增强东源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和服务全国、全省“双循环”能力,而且为东源加快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更为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能和源头活水。

机遇在眼前,发展不放松。东源将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与规划布局,坚定不移把工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平台承载大发展、以项目推动大跨越、以集群撑起大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标杆。

【新型工业化】 打造“3+2+N”产业集群升级版

持续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坚持走集约、低碳、环保、高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食品饮料及水、新能源等“双十”产业,打造“3+2+N”(“3”指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为主导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指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为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N”指持续发展新型环保建材、循环经济产业等优势传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升级版,力争到202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坚持项目为王 持续壮大实体经济

工业是兴县强县之基。东源将做大电子信息产业,牢牢抓住河源被省列入重点扶持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吸引更多手机与信息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落户东源,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100亿元,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做强先进材料产业,以富马硬质合金、晟源永磁、旗滨等为龙头,发展硅基新材料、硬质合金、有色金属等产业,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发展,到2026年实现总产值超200亿元。做实食品饮料及水产业,发展特色农副食品加工业,鼓励正能量、东和等现有企业增资扩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推动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以铭镭激光等为龙头,发展智能机械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到2026年实现总产值超50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天然气热电联产、岑田抽水蓄能电站、综合资源利用中心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到2026年实现总产值超100亿元。

加速平台建设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园区是产业发展之本。东源将深入对接“双区”、两个合作区和市“一区四园”的产业总体规划,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以更高水平建设好100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平台,力争深河共建东源产业园在2025年前基本完成三期3.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到2026年共建产业园实现扩园9平方公里、建成区达20平方公里以上,引进投资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年产值达350亿元以上;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提高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夯实“一核”经济基础。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构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深入推进土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5年完成县工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1563亩以上。稳步优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大胆创新园区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完善开发区赋权清单,赋予其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强化园区与城市的规划对接,引进金融、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落户园区,构建大配套、大服务、大商业格局,推动“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科学有序谋划好20平方公里乡镇产业园,把乡镇产业园建设作为腾空间、促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星月同辉、相得益彰”。

创新招商方式 培育领军龙头企业

招商是项目引进之径。东源将立足产业发展规划与资源禀赋,创新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顶格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更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优化实施“首席服务员”制度,建立跟踪评价机制,继续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企业制度和“首席代办、集中审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环境,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以数字化赋能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资源型产业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5年推动5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0家以上。深入开展行业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梯度培育一批上市企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本土上市公司2—3家、营收过亿元企业60家以上、过5亿元企业15家以上。下更大力气破解用地、用能、用工、环保等发展瓶颈,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建设、竣工投产。高效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支持本土优质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高铁经济 打造物流中心枢纽

物流是激活产业之脉。赣深高铁通车为东源做旺现代服务业打通了“大动脉”“大网络”“大市场”,发展更具融合力的现代服务业、打造粤北赣南物流中心枢纽正当其时。东源将培育一批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大型商超,发展首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更具活力的新商圈。谋划建设专业汽车城,积极引进品牌汽车4S店、汽车超市和汽贸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打造全产业链汽车文化产业综合体。积极培育高铁经济,系统谋划河源北站高铁配套产业。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新增入驻电商企业30家以上,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额3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大力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快盐东现代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一批集货运、仓储、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具备营运、仓储、分拨功能的物流中心,打造粤北赣南物流中心枢纽。加快发展金融业,探索推行“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等建设运营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在东源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或一、二级分支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信贷支持力度,推动鑫达科技等2家以上企业股改上市。

【产业平台】 打造“双区”高端产业转移新平台

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是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东源县中心城区,总规划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建成区约10平方公里,拟规划发展区30平方公里,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目前,园区入园企业237家,其中已投产企业192家、在建企业38家、筹建企业7家;规上企业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上市企业1家;初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发展。园区6次荣获省级产业园“优秀园区”称号,连续3年获省环保厅“环保园区”优秀奖;获得省用地指标奖励3000亩;2020年12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盐东现代物流园由盐田区和东源县共同建设经营,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805亩,计划投资7.5亿元。物流园区致力打造服务粤赣的物流集散地、河源市的工业产品展销中心、东源县的企业孵化基地、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服务中心,成为服务河源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粤北赣南地区的物流中心枢纽。目前,园区已引进林安物流等26个项目。

新材料产业城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计划投资6.1亿元。园区以富马硬质合金企业为依托,引进上中下游新材料产业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城。目前,已有一批新材料产业企业落户建设。

东源硅产业基地于2014年被省认定为“广东省硅产业基地”,2015年获批同等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目前,基地有硅产业链相关企业80多家,形成了以旗滨集团为龙头的硅产业集群,正在全力打造硅产业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硅产业集聚区(二期)基础设施项目总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3.39亿元,目前已完成征地1200亩,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

【扶持政策】 “一揽子”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东源县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打造,建立招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业项目首席服务员制度,致力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广大企业在东源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技术改造、先进装备制造业、融资上市、贷款贴息、人才发展、科技创新、县级税费、土地、厂房、物流、品牌、外资、内资、内贸等“一揽子”扶持政策。

东源县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国内排名前10位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或国际排名前20位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总部迁入东源的、填补国家和省技术空白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

□ 统筹: 李成东 张小龙 曾科

□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