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突出抓好六项工作 推动又快又稳发展

2021-11-24 09:56:59 来源:河源日报

70d19515683d65770fd5d0799d08b2b4_hyrbs1124006_001_01_s.jpg

■河源滨江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未来5年,东源将实施“南融、北扩、东进”战略,加快构建“一园一廊四城”城市功能区,打造生态之城、智造之城、人文之城。

核心提示

东源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大会各项议程,于昨日闭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大会号召:全县上下要坚守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始终强化“五种思维”,不断提高“七种能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当好“示范区”“排头兵”建设的主力军、谱写新时代东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工作总体目标

未来5年,东源县政府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持之以恒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六个抓”工作安排,按照县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八大重点任务”(民生品质提升、工业倍增升级、‘两山’转化增效、环境优化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组团协调共进、科技创新赋能和社会和谐稳定)和县“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东源又快又稳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奋力当好“示范区”“排头兵”建设的主力军。

力争到2026年,东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排在前列。2022年到2026年,人均GDP年均增长5%,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8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53.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2908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工作措施

聚焦又快又稳,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坚持走集约、低碳、环保、高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食品饮料及水、新能源等“双十”产业,打造“3+2+N”产业集群升级版,力争到202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任务清单

◎实体经济: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50亿元;做强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200亿元;发展水经济打响水品牌,推动万绿湖优质水资源走出广东、走向全国;发展新能源产业:到2026年实现产值超100亿元;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5年推动5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0家以上。

◎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好县100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深河共建东源产业园建设,2025年前基本完成三期3.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到2026年共建产业园实现扩园9平方公里、建成区达20平方公里以上,引进投资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年产值达350亿元以上;完成县工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1563亩以上;到2026年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科学谋划好20平方公里乡镇产业园。

◎扩大投资:推动“十四五”规划605个重大项目落地实施,重大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不低于40%。

◎现代服务业:打造全产业链汽车文化产业综合体、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物流示范基地;新增入驻电商企业30家以上,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额3亿元以上,确保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动2家以上企业股改上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聚焦特色发展,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快构建“一县多园、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足富裕。

任务清单

◎现代农业:到2026年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推动蓝莓成功列入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生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以上,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坚决守住29.4万亩耕地红线;确保全县有机认证面积突破1.5万亩,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粤字号”农业品牌18个、“两品一标”20个以上;到2026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培育繁育一体化种业企业20家以上;培育18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到2026年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65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翻番。

◎乡村振兴:抓好顺天城市副中心和新港、灯塔、蓝口三个区域重点镇以及船塘省级城乡融合中心镇试点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科学规划4条县级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以点带面推动21条镇级风貌带建设,建成各类精品美丽乡村100个以上;支持双田、下蓝畲族村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花径、半埔、上蓝畲族村创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农民收入:决不让任何一名群众返贫致贫;实施“党建+信用+金融”支农惠农工程;到2026年建成农民合作示范社国家级16家、省级66家以上;新增农业技师300名以上;培育一批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重点村。

聚焦绿色引领,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新优势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建立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厚植巩固生态优势,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任务清单

◎生态建设: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建成县、镇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每年绿化造林2.2万亩以上;加快森林碳汇开发交易试点扩面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污染防治:打好碧水、蓝天与净土保卫战,加快5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污水治理设施运营和管护机制,持PM2.5继续达到世界卫生组织二级标准,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标准。

◎绿色低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立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探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聚焦区域协调,加快拓展城乡发展新空间

持续做大南部都市经济组团、做实北部现代农业组团、做强东部资源经济组团、做优西部生态旅游组团。

任务清单

◎都市经济组团:实施“南融、北扩、东进”战略,加快构建“一园一廊四城”城市功能区,打造东江生态画廊、总部经济新高地与都市新商圈、南园文化城和啸仙红色生态城,力争到2026年建成区达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1万人左右。完成兴学西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实施城区水源地扩容工程。推进县城和17个乡镇“三旧”区域改建扩建工程。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现代农业组团:推动灯塔盆地开发建设提质增效,打造引领全市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加快推进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和顺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推动“山哈·隐栗”田园综合体等3个项目尽快规划建设。

◎资源经济组团:科学谋划开发利用“一石二水”自然资源;加快蓝口、柳城石英砂加工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整合、入园。加快推进黄村、黄田、康禾等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管控,打造绿色矿山。

◎生态旅游组团:确保万绿湖风景区年内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夜间经济”;推动新港、半江、双江因地制宜打造游轮母港、运动营、养生谷;争创国家气象公园,全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黄龙岩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下蓝村创建国家3A级景区。打造集文、旅、体、农、研学、民宿等于一体的新型文旅+产业带“两晚三天旅游经典线路”。

聚焦“融深”“融湾”,加快培育跨越发展新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与“双区”“水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融深”“融湾”实现大突破。

任务清单

◎重点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一镇一改革”。

◎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县建设,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商标品牌。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省级研发机构10个以上。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雁归源”人才行动和“广纳英才·智汇东源”人才开发三年行动。力争到2023年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基础设施:推进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推动赣深高铁河源北站及其周边基础设施建;加快谋划支线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等项目。谋划建设一批重点交通项目。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建设“万里碧道”。支持电网“十四五”中低压配电网建设,加快110千伏黄田等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主干管道“县县通工程”。推进百兆光网进农村。

聚焦民生福祉,加快构建幸福和谐新局面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健康东源建设,繁荣发展文体事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任务清单

◎民生保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到2026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万人、4.8万人以上。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落地见效。推进“双百工程”,建设具有东源特色的兜底民生服务体系。

◎教育发展:计划投入22亿元加快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实现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新增公办幼儿园7所,确保全县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新(改、扩)建10所中小学校,启动建设县第一中学,增加县城优质学位2万个以上;谋划新建普通高中1所。新建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扩建。落实“双减”政策,培养1000名以上骨干教师。

◎健康东源:加快建设卫生强县,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力争到2026年建立市、县重点专科5个以上;完成县中医院中医专科综合楼建设和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一批省、市级卫生镇村,打造一批健康乡村示范村。

◎文体事业:实施精神文明全域创建工程,力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2023年获得提名资格、2026年成功创建,建成省级文明村镇2个以上。持续完善和提质提升县、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以上。完成县体育馆建设,推进全民健身。

◎社会安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城市安防体系建设;建立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曾科 程建平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邱劲泽 ■摄影:杨坚

    数字报
    Top